學達書庫 > 總集 > 全晉文 | 上頁 下頁
袁准(4)


  △明賞罰

  夫干祿者,唯利所在,智足以取當世,而不能日月不違仁。當其用智以禦世,賢者有不如也。聖人明于此道。故張仁義以開天下之門,抑情偽以塞天下之戶,相賞罰以隨之。賞足榮而罰可畏,智者知榮辱之必至,是故勸善之心生,而不軌之奸息。賞一人而天下知所從,罰一人而天下知所避,明開塞之路,使百姓曉然知軌疏(舊校雲:「疏」疑「跡」)之所由,是以賢者不憂,知者不懼,干祿者不邪。是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天下盡為仁,明法之謂。死者,人之所甚惡也。殺人者,仁人之所不忍也。人之於利欲,有犯死罪而為之。先王制肉刑,斷人之體,徹膳去樂,諮嗟而行之者,不得已也。刑不斷則不威,避親貴是法日弊,如是則奸不禁,而犯罪者多,惠施一人之身,而傷天下生也。聖人計之于利害,故行之不疑,是故刑殺者,乃愛人之心也。涕泣而行之。故天下明其仁也。雖貴重不得免,故天下知其斷也。仁見故民不怨,立斷下不犯,聖王之所以禁奸也。先王制為八議赦宥之差,斷之以三槐九棘之聽,服念五六日至於旬時,全正義也。而後斷之,仁心如此之厚,故至刑可為也。(已上十七篇,並見《群書治要》)

  △已下各書引見篇名缺

  或問袁子曰:「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見人主之非,則勃然怒而觸之。與人言,未嘗不道也。豈非所為王臣謇謇非躬之故者歟?」答曰:「然。可謂直幹。忠臣則吾不知也。何者?夫仁者愛人,施于君謂之忠,施於親謂之孝。忠孝者,其本一也。故仁愛之至者,君親有過,諫而不入,求之反覆不得已,而言不忍宣也。今為人臣,見人主失道,直詆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臣也。故司空陳群則不然。其談論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蔔上,而外人不知。君子謂陳群於是乎長者,此為忠矣。(《三國志·陳群傳》注,《北堂書鈔》五十四,《藝文類聚》二十二,《長短經·臣行》,《御覽》四百四十七)

  禮者兼仁義。(《北堂書鈔》八十,當是《禮政篇》文)

  長安九釀中山清酤。(《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八)

  比年九穀不登,菜蔬不熟,不可不深慮,唯得賣棗栗瓜梨,凡不給之物,若甘蔗之屬,皆可權禁。(《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六,《藝文類聚》八十七,《御覽》九百七十四)

  語曰:歲在申酉,乞漿得酒,歲在辰巳,嫁妻賣子,夫盛衰更代,豐荒相半,天之常道也。(《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四,又一百五十六,《御覽》十七,又三十五,又八百六十一)

  滑釐曰,今當凶年,有欲與子隨侯之珠者,又有欲與子一鐘之粟者,子將何擇,釐曰,吾取粟,可以救窮。(《御覽》三十五)

  立德蹈禮謂之英,子產季劄,人之英也。(《文選·任昉哭範僕射詩》注)

  堯避舜于濟陰,今定陶有堯塚,信乎。(《御覽》八十)

  桀紂有民左億右億之眾,四岳三塗之險,京山終南之固,及在鳴條之野,一朝而失天下。(《御覽》八十二)

  目以見小為明,耳以聽大為聰。(《御覽》六十六)

  聖人之治也。若平地然,聾盲跛蹇,皆能履之,法若丘陵也。非有逸足,不能超也。(《御覽》四百一)

  唯聖知聖,唯賢知賢,信乎。(《御覽》四百一)

  楊子曰,莊周何人哉,袁子曰,太而不儉,重而畏禍,智人也。(《御覽》四百三十二)

  孔子稱蘧伯玉,「國無道,可卷而懷也」。今李鷹居濁世之中,皦然與世殊途,此西山餓夫之儔耳,卒死於非罪,惡得為雅人。(《御覽》四百四十七)

  李膺言出於口,人莫得違也。有難李膺之言者,則鄉黨非之,李君子與人同輿載,則名聞天下。(《御覽》四百四十七)

  學莫大於博,行莫大于約,聖人者,天下之至智者也。博學以聚之,兼聽而辨之。(《御覽》六百一十二)

  非所事而強學,猶以百萬之師,積於河濟之中,其用舟楫,固不如江漢之良。(《御覽》七百六十九)

  方丈之食,不過一飽,綈袍之繡,不過一曖。(《御覽》八百四十九)

  牛馬之為人駕乘者,非樂負千鈞之重,行千里之險,鞭策痛矣。(《御覽》八百九十七)

  《袁子》曰:吾嘗與陳茅息於鄴東門之外,見一老父,方坐而食,其子授之蒜,食畢有餘,欲棄則惜,欲持去則暑,遂盡食。於是火辛螫其腸胃,兩目盡赤,陳子笑之。吾謂之曰,子之牛羊數千,而不敢食,天暑有暍死者,而後食之,病子之軀,亦猶是也。(《御覽》九百七十七)

  《袁子》曰:諸葛亮,重人也,而驟用蜀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今國家一舉而來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鐘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饑,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故功業如此之難也。國家前有壽春之役,後有滅蜀之勞,百姓貧而倉廩虛,故小國之慮,在於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於既勝而力竭,成功之後,戒懼之時也。(《三國志·鄧艾傳》注。案:此下五條但稱《袁子》,其為《正論》《正書》,不能分別,錄置卷末。)

  《袁子》曰:張子布薦亮于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三國志·諸葛亮傳》注)

  《袁子》曰:或問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諸葛亮,因以為佐相,而群臣悅服,劉備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群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又問:諸葛亮始出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應之,若亮速進,則三郡非中國之有也,而亮徐行不進;既而官兵上隴,三郡複,亮無尺寸之功,失此機,何也?袁子曰:蜀兵輕銳,良將少,亮始出,未知國中強弱,是以疑而嘗之;且大會者不求近功,所以不進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遲重,屯營重複,後轉降未進兵欲戰,亮勇而能鬥,三郡反而不速應,此其疑征也。曰:何以知其勇而能鬥也?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亮屯去數裡,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則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此所以能鬥也。曰:亮帥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勞費而徒為飾好,何也?喜子曰:蜀人輕脫,亮故堅用之。曰:何以明其然也?袁子曰:亮治實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遠,非求近速者也。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此非急務,何也?袁子曰:小國賢才少,故欲其尊嚴也。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嘩,路無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餘力而後及小事,此所以勸其功也。曰:子之論諸葛亮,則有證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應變,則非所長也。故不敢用其短。曰:然則吾子美之,何也?袁子曰:此固賢者之遠矣,安可以備體責也。夫能知所短而不用,此賢者之大也;知所短則知所長矣。夫前識與言而不中,亮之所不用也,此吾之所謂可也。(《三國志·諸葛亮傳》注)

  《袁子》曰:魏家置吏部尚書,專選天下百官。夫用人,人君之所司,不可以假人者也。使治亂之柄,制在一人之手,權重而人才難得,居此職稱此才者,未有一也。是百亂而一治者矣。(《北堂書鈔》六十,《藝文類聚》四十八,《御覽》二百十四)

  《袁子》曰:命士已上,皆有冠冕,謂之冠族之家。(《文選》任昉《宣德皇后令》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