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露部雜錄


  《詩經·召南·行露》篇:「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朱注〉女子有能以禮自守,不為強暴所汙者,自述己志。蓋以女子早夜獨行,或有強暴侵淩之患,故托以「行多露」,而畏其沾濡也。

  《邶風·式微》篇:「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朱注〉言有沾濡之辱而無所芘覆也。

  《鄭風·野有蔓草》篇:「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又〉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朱注〉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間,故賦其所在以起興也。

  《秦風·蒹葭》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朱注〉「《蒹葭》未敗而露始為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又〉「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小雅·蓼蕭》篇:「蓼彼蕭斯,零露湑兮。」〈又〉蓼彼蕭斯,零露瀼瀼。〈又〉蓼彼蕭斯,零露泥泥。〈又〉蓼彼蕭斯,零露濃濃。

  〈朱注〉「湑湑然蕭」,上露貌。「瀼瀼」,露蕃貌。「泥泥」,露濡貌。濃濃,厚貌。

  《湛露篇》:「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又〉湛湛露斯,在彼豐草。

  〈又〉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朱注〉湛湛,露盛貌。晞,乾也。

  《白華篇》:「英英白雲,露彼菅茅。」〈朱注〉《白雲》,水上輕清之氣,當夜而上騰者也,露即其散而下降者也。

  《禮記·祭義》:「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左傳》:「諸侯朝正于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疏:言天子當日,諸侯當露也。

  《春秋元命苞》:「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陰陽散而露下,《露下》以潤其草木。

  《感精符》:「八月白露降,鶴即高鳴相警。」

  佐助期,武露布,文露沈宋均注:「甘露見其國布散者,人尚武文采者,則甘露凝重。」

  《五經通義》:「和氣津液凝為露,露從地出。」

  《管子度地篇》:「夏有大露,原煙噎下百草,人採食之,傷人,人多疾病而不止,民乃恐殆。」

  《呂子孝行》:「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又〉水之美者,《三危》之露。

  《史記·商君傳》:「趙良曰:『危若朝露,尚欲延年益壽乎』?」《漢書·蘇武傳》:「李陵謂武曰:『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淮南子地形訓》:「中央四達,風氣之所通,雨露之所會也。」

  《覽冥訓》方諸,「取露於月。」

  《春秋繁露》,天之所以成物者,少霜而多露也。

  《說文》:露,潤澤也。從雨,路聲。

  蔡邕《月令章句》:「露者,陰液也。釋為:露,凝為霜。」

  《後漢書·蔡邕傳》:「履霜知冰,踐露知暑。」

  《魏志·衛覬傳》:「漢武立仙掌以承高露,陛下通明,每所非笑。漢武有求於露,由尚見非。陛下無求于露而空設之,不益於好而糜費工夫所宜裁制也。」

  長曆北斗,當昆侖山,氣運注天下,春夏為露。

  《禽經》:「露翥則露。」〈注〉露,禽鶴也。《古今注》:鶴千載變蒼,又千載變黑,所謂元鶴也。子野鼓琴,元鶴來舞,露下則鶴鳴也。鶴之馴養於家庭者,飲露則飛去。

  《風土記》:「鶴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葉上,滴滴有聲即鳴。」

  《古今注》:牛享問:「冕以繁露者何?」答曰:「綴玉而下垂,如繁露也。」

  《薤露》,喪歌也。言人之命如薤上露,易晞滅也。其一章曰:「薤上露,何易晞,明朝更複落,人死何時歸。」

  《拾遺記》:「昆侖山甘露濛濛似霧,著草木則滴瀝如珠。

  亦有朱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朱雪灑焉,以瑤器盛之如飴。」

  《含露》麥穟中有露,味甘如飴。

  王諳《文字志》:「垂露書,如懸針而不遒勁,婀娜若濃露之垂,漢中郎曹喜所作。」

  《地鏡圖》:「視山川多露無霜,其下有美玉。」

  《齊民要術泛勝之書》曰:「植禾,夏至後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時,令兩人持長索相對,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穀不傷矣。」

  《諺》曰:「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舊唐書·禮儀志》:「魏征明堂議曰:『臣等親奉德音,思竭塵露,微增山海』。」

  《劉子賞罰》篇:「寒露降秋,所以殞茂葉也。」

  《酉陽雜俎》:「淩霄花中露水損人目。」

  蒟蒻,根大如碗,至秋葉滴露,隨滴生苗。

  邙山有大蛇,樵者常見。頭若丘陵,夜常承露氣。

  《雲仙雜記》:「以竹梢甘露和天南星漬紙,一宿裁之,刀去如飛鵝管。山霜可染紫,白庶潭露能染紅,為天下冠,恨人無知者。」

  《北戶錄》:「通犀置大霧重露下,終不沾濡。」《清異錄》:「世宗時,水部郎韓彥卿使高麗,卿有一書曰《博學記》,偷抄之,得三百餘事。今抄天部七事,一教水露也。」

  《墨客揮犀》:黃魯直使予對句曰:「呵鏡雲遮月。」對曰:「啼妝露著花。」

  《聞見後錄》:「淩霄花有毒,一作出蜀。」有人淩晨仰視其花,花中露水滴入眼中,遂失明。或雲金錢亦然。

  《夢溪筆談》:草間黃花蜘蛛,人遭其螫,仍為露水所濡,乃成天蛇之疾,露涉亦當戒也。

  《緗素雜記》:歐陽公曾得一古畫牡丹,吳正肅曰:「其花披哆而色正燥,此日中時花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

  《毛詩名物解造化權輿》曰:「中央之氣露,露形如珠,故古者冕旒如之。」《董子》曰:「冕旒下垂,如綴繁露,或謂之繁露也。」《束晳集》曰:「零露垂林,非綴冕之飾,義取諸此。冠,天象也。故飾弁望之如星,而冕旒如綴繁露。」《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冷而自均。」蓋露雖雨類,而露無遠近之偏,故詩以譬德澤。《詩》曰:「蓼彼蕭斯,零露濃濃」,而敘者以為蓼蕭廢則恩澤乖矣是也。《詩》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言天之下露高矣,而今延及蔓草,則以下流故也。又曰:「湛湛露斯,在彼豐草。」豐草者,露之所豐,又非特延及而已。豐草同姓,卑之況也。

  《式微》之詩,一章曰「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二章曰「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露言有沾濡之辱,泥,言有陷溺之難也。一曰泥中中露皆邑。以今考之,衛在大山之間,雨露所鐘,以此名邑,理或然也。而劉向《列女傳》又以為此詩人所作,一作於「中露」,一在於泥中,理或然也。然則後世柏梁之體,仿於此乎?《鶡冠子》曰:「昔之得道以立,至今不可遷者,四時泰山是也;其得道以危,至今不可安者,岑巒煙溪,籜木降風」是也。其得道以生,至今不可亡者,日月星是也。其得道以亡,至今不可存者,「零葉遇霜,朝露遭日」是也。由是觀之,夫何適而無有道耶?故禹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野客叢談》:懶真子讀杜牧之詩:「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謂漢以金盤承露,而唐以絲囊,絲囊可以承露乎?此不可解。按《華山記》,弘農鄧紹八月曉入華山,見童子執五彩囊,盛柏葉露食之。此事在漢武帝之前,是以武帝於其地造望仙等宮觀。又觀梁文帝《眼明囊賦序》曰:俗之婦人,八月旦多以錦翠珠寶為眼明囊,因淩晨拭目。唐人千秋節以絲囊盛露,亦襲其舊,正八月初故事。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原蓋借此以自喻,謂木蘭仰上而生,本無墜露而有墜露;秋菊就枝而殞,本無落英而有落英,物理之變則然。

  《雞林類事》《方言》:「霜露皆曰率。」

  《捫虱新話》:王子年《拾遺記》雲:「孔子生之夜,有二神女擎香露於空中以沐浴。」征在。據此,則釋迦生時,九龍吐水,帝釋捧盤何異?無乃好事者欲以神孔子而反流於怪歟?

  《就日錄》:「夏月露臥,偶夜露下而失覆,則夢雪降。」

  《考盤餘事》:「乘露彈琴,不可久坐,不惟潤弦,抑且傷人。且陽材鼓之有聲,陰材則無聲矣。」

  《暖昧由筆》:山東棗園至白露日,根下遍堆草焚之,蓋以火氣辟露氣也,不爾則多幹落。

  《岩棲幽事》:「凡蘭皆有一滴露珠在花蕊間,此謂蘭膏,甘香不啻沆瀣。」

  《耄餘雜識》「日陽在地,則蒸濡而為露人;真陽在下,則融液而為華池之水。」

  《遵生八箋述仙記》曰:「八月一日,以絹囊承,取柏樹下露如珠子,取拭兩目,明爽無疾。」

  《乘露剖蓮》「蓮實之味美在清晨。水氣夜浮,斯時正足若日出露晞,鮮美已去過半。」

  春分宜采雲母石煉之,用樊石或百草上露水,或五月茅屋滴下簷水,俱可煉,服之延年。

  《田家五行》,「侵晨用磁器收百草,頭上露,磨濃墨。頭痛者點太陽穴。勞瘵者點膏肓之類,為之天灸。」

  《山西通志》:「太原府河曲縣甘露池,在崞山神廟之左,其池常燥。歲旱,民置瓶池中禱之,瓶上露滴,其味甘。」

  《廣東通志》:「酴醾露,酴醾海國所產為盛,出大西洋國者,花如中州之牡丹。蠻中遇天氣淒寒,零露凝結,著他草木乃冰澌,殊無香韻。惟酴醾花上,瓊瑤晶瑩,芳芬襲人,若甘露焉。彝女以澤體發膩香,經月不滅。國人貯以鉛瓶,行販他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