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露部外編 |
|
《拾遺記》:「炎帝時,陸池丹蕖駢生如蓋,香露滴瀝,下流成池。」 《列子·黃帝篇》:「姑射山在海河洲中,有神人焉,吸風飲露。」 《拾遺記》:「高辛氏時,有丹丘之國,獻瑪瑙甕,以盛甘露。 帝德所洽,被于殊方,以露充於廚也。瑪瑙甕至堯時猶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謂之寶露,以班賜群臣。 至舜時露已漸減,隨帝世之汙隆,時淳則露滿,時澆則露竭。及乎三代,減于陶唐之庭。舜遷寶甕於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嶽有寶露壇。舜於壇下起月館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後皆得露泉之賜,時有雲氣生於露壇,又遷寶甕於零陵之上。舜崩,甕淪於地下。至秦始皇通汨羅之流為小溪,從長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甕,可容八鬥,以應八方之數,在舜廟之堂前。後人得之,不知年月。至後漢,東方朔識之,朔乃作《寶甕銘》曰:「寶雲生於露壇,祥風起」於月館,望三壺如盈尺,視八鴻如縈帶。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形如壺器。此三山上廣,中狹下方,皆如工制,猶華山之似削成。八鴻者,八方之名。鴻,大也。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皆如聚米縈帶者矣。 堯登位三十載,有巨查浮於海上,名曰「貫月查」,亦謂「掛星查。」羽人棲息其上,群仙含露以嗽日月之光,則如瞑矣。 《路史》:禹之治水,西過三危之阨,巫山之下,飲露之民。 《拾遺記》:「孔子生,有二神女,擎香露於空中而來,以沐浴征在。」 西王母至,與燕昭王游于燧林之下,有飛蛾銜火,狀如丹雀蛾,憑氣飲露,群仙殺此蛾合丹藥。 《十洲記》:武帝問月氏使者:「猛獸食噉何物?」使者曰:「猛獸所出,或生昆侖元圃,其壽不窮,食氣飲露,當其神也,立興風雲,吐嗽雨露。」 《洞冥記》:東方朔字曼倩,父張夷,字少平,妻田氏女。夷年二百歲,顏如童子,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時景帝三年也。鄰母拾而養之,三歲,天下秘讖一覽暗誦于口,居常指撝天下,空中獨語。鄰母忽失朔,累月方歸,母笞之,後複去,經年乃歸。母忽見大驚曰:「汝行經年一歸,何以慰我耶?」朔曰:「兒至紫泥海,有紫水汙衣,仍過虞淵湔浣,朝發中返,何雲經年乎?」母問之:「汝悉是何處行?」朔曰:「兒湔衣竟,暫息都崇堂,王公飴之以丹霞漿,兒食之太飽悶幾死。乃飲元天黃露,半合即醒。」東方朔游吉雲之地,得神馬一匹,高九尺。帝問朔是何獸也?朔曰:「昔西王母乘靈光輦,以適東王公之舍,稅此馬游于芝田,乃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怒,棄馬於清津天岸。臣至王公壇,因騎馬返繞日三匝,然入漢關,關猶未掩,臣於馬上睡,不覺而至。帝曰:「其名雲何?」對曰:「因疾為名。步景朔當乘之時,如駑蹇之驢耳。臣有吉雲草十種,種於九景山東,二千歲一花,明年應生,臣走請刈之,得以秣馬,馬終不饑也。臣至東極,過吉雲之澤,多生此草,移于九景之山,全不如吉雲之地。」帝曰:「何謂吉雲?」朔曰:「其國俗之雲氣占吉凶,若樂事,則滿室雲起,五色照人,著於草樹,皆成五色露,味甚甘。」帝曰:「吉雲露可得乎?」朔東走,至夕而返,得元露,青露,盛青琉璃,各受五合,跪以獻。帝遍賜群臣,群臣得嘗者,老者皆少,疾者皆愈。凡五官嘗露,董謁、李克益、孟岐、郭瓊黃安也。 《善語》國人常群飛往日下,自曝,身熱乃歸,飲丹露為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升蕖鴨,赤色,每止於芙蕖上,不食五穀,唯咂葉上垂露,因名「垂露鴨。」 元封三年,數過國,獻《能言龜》。東方朔曰:「惟承桂露以飲之。」 《酉陽雜俎》:貝丘有玉女山,北海蓬球入山伐木,見有四婦人,端妙絕世,見球俱驚起,上樓彈琴。球樹下立覺少饑,乃以舌舐葉,上垂露。俄有一女乘鶴而至,逆恚曰:「玉華,汝等何故有此俗人?」球懼而出門,忽然不見。 《雲笈七簽·茅山升真王先生傳》:太建末,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臥,嘔先生然香禮候,神人曰:「卿是得道之人,張法本亦甚有心。吾欲並起游天臺山,石橋廣闊可過,得彼多散仙人,又常降甘露,以器盛之,服一升可壽得五百歲。卿能去否?」先生便隨出,上東嶺,就法本。至山半,忽思未別二三弟子,付囑經書。背行三十步,回望神人化為鶴,飛去。 《暌車志》:「江南有人長七丈,名黃父。以鬼為飯,以霧露為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