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風部雜錄


  《易經·乾卦·文言》:「風從虎。」〈大全〉程子曰:虎行處則風自生,《小畜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本義〉風有氣而無質,能畜而不能久,故為《小畜》之象。

  《蠱》《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程傳〉山下有風,風遇山而回、則物皆散亂,故為「有事」之象。君子觀有事之象,以振濟於民、養育其德也。〈大全〉《隆山》李氏曰:「山下有風,則風落山之謂。山木摧落,蠱敗之象。」

  《觀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程傳〉「風行地上,周及庶物」,為「由曆周覽」之象。

  《恒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大全〉胡氏曰:「雷風雖變,而有不變者存。體風雷之變者,為我之不變者,善體雷風者也。」

  《家人象》曰:「風自火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大全〉朱子曰:謂如一爐火,必有氣沖上去,便是風自火出。

  《姤象》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程傳〉「風行地上」,與「天下有風」,皆為周遍庶物之象。而行於地上,遍觸萬物則為「觀」,經歷觀省之象也;行于天下,周遍四方則為「姤」;施發命令之象也。

  《巽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大全〉丘氏曰:「《巽》為風,而風所以發揚天之號令,風隨風而不逆,此重《巽》之象也。在上之君子,體隨風之巽出而發號施令,凡事申複詳審,一再命之,然後見之行事,則四方風動,順而易入。《申命》者,所以致其戒於行事之先,行事者所以踐其言于申命之後。」

  《渙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程傳〉風行水上,有渙散之象。先王觀是象,救天下之渙散,至於享帝立廟也。系人心,合離散之道,無大於此。

  《中孚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程傳〉水體虛,故風能入之;人心虛,故物能感之。風之動乎澤,猶物之感乎中,故為《中孚》之象。

  《說卦傳》:「雷風相薄。」〈大全〉吳氏曰:震東北,巽西南。雷從地而起,風自天而行,互相衝激也。

  風以散之。〈大全〉蔡氏曰:「動則物萌,散則物具,二者言生物之功也。」

  撓萬物者,莫疾乎風。

  《書經》君陳:「爾其戒哉!爾惟風,下民惟草。」

  《詩經邶風·綠衣》篇:「絺兮綌兮,淒其以風。」〈傳〉淒,寒風也。

  〈朱注〉《絺綌》而遇寒風,猶己過時而見棄也。

  《北風》篇:「北風其涼。」〈朱注〉北風,寒涼之風也。涼,寒氣也。

  北風其喈。〈朱注〉喈,疾聲也。

  《檜風·匪風》篇:「匪風發兮。」〈傳〉《發發》飄風。〈朱注〉發飄揚貌。

  匪風飄兮。〈朱注〉回風謂之飄。

  《鄭風·風雨》篇:「風雨淒淒。」〈疏〉《淒淒》,寒涼之意。

  風雨瀟瀟。〈傳〉《瀟瀟》,暴疾貌。

  風雨如晦。〈傳〉晦,昏也。

  《豳風·七月》篇:「一之日觱發。」〈傳〉一之日,周正月觱發風寒也。

  《鴟鴞》篇:「風雨所漂搖。」

  《小雅何人斯篇》:「彼何人斯,其為飄風。胡不自北?胡不自南。」〈注〉言其「往來之疾,若飄風然」,自北自南,則與我不相值也。

  《小雅·蓼莪》篇:「飄風發發。」〈朱注〉《發發》,疾貌。

  飄風《弗弗》,〈朱注〉弗弗,猶發發也《小雅四月》篇: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大雅·卷阿》篇:「飄風自南。」

  《桑柔》篇:「如彼溯風,亦孔之僾。」〈朱注〉溯,向,僾,唈也。君子視王之亂如溯風之人,唈而不能息也。

  《大風》有隧,有空大穀。〈朱注〉大風之行有隧,蓋多出於空穀之中,以興下文君子小人所行亦各有道耳。

  《禮記·曲禮》:「前有塵埃,則載鳴鳶。」〈注〉「鳶知風」,「塵埃」,風所為也。

  《樂記》:「八風從律而不奸。」〈疏〉「八風」,八方之風也;律,謂十二月之律也。樂音象八風,其樂得其度,故八風十二月,律應八節而至,不為奸慝也。

  《左傳》:「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注〉冰因風寒而堅,順春風而散用。

  《易·乾鑿度》:「巽為風門,亦為地戶。聖人曰:『乾坤成器』」,風行天地,運動,由風氣成也。上陽下陽,順體入也,能入萬物,成萬物,扶天地,生散萬物。風以性者,聖人居天地之間,性稟陰陽之道,風為性體,因風正,聖人性焉。

  《萬形經》曰:二陽一陰,無形道也。風之發洩,由地出處,故曰地戶。戶者牖戶,通天地之元氣,天地不通,萬物「不蕃。」

  ☴古「風」字,今《巽卦》。風散萬物,天地氣脈不通,由風行之,風無所不入。

  《禮》「稽命征,出號令,合民心,則祥風至。」

  樂動聲,儀風氣,禮樂之使,萬物之首也。物非風不能熟也。風順則歲美,風暴則歲惡。

  《三墳》書氣,「墳風氣動。」

  《形墳》《風形氣》。

  風經調暢祥和,天之喜氣也。折傷奔厲,天之怒氣也。

  《素問》寒、暑、燥、濕、風、火,為陰陽之六氣。

  《山海經·中山經》:「依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善駚,食者不風。〈注〉不畏天風。〈軲音枯駚軲音鞅奮〉

  《管子四時篇》:「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

  《關尹子二柱》篇:「氣之所自出者,如搖箑得風,彼未搖時,非風之氣。」

  《五鑒》篇:「鬼或以風為身。」

  《七釜篇》:「知道無氣,能運有氣者,可以召風雨。」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耶?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幾者,非昔之隱幾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遊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號,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令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天運》篇:「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彷徨。孰噓吸是,孰披拂是?」

  《秋水篇》: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於南海,而似無有,何也?」風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於南海也。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惟聖人能之。」

  《國語》:「火見而清風戒寒。」

  《呂子風師》曰:「飛廉。」

  《古諺》:「月麗於箕,風揚沙。」

  慳:值風,澀值雨。

  《史記·龜策傳》「四曰:八風龜。」

  《淮南子原道訓》:「春風至則甘雨降,生育萬物,羽者嫗伏,毛者孕育,草木榮華,鳥獸卵胎,莫見其為者,而功既成矣。秋風下霜,倒生挫傷,鷹鵰搏鷙,昆蟲蟄藏,草木注根,魚鱉湊淵,莫見其為者,滅而無形。」

  《俶真訓》:「夫貴賤之於身也,猶條風之時麗也。」〈又〉疾風㪍木,而不能拔毛髮。

  《天文訓》:「天之偏氣,怒者為風。」〈又〉虎嘯而穀風至墬《形訓》。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蟲故八月而化。〈又〉昆侖虛,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又〉「《八門》之風」,是節寒暑。

  《時則訓》「天子服八風水。」〈注〉取銅盤中露水服之。《八方覽冥訓》,「東風至而酒湛溢。」〈又〉「今夫赤螭青虯之游冀州也,步不出頃畝之區」,而蛇鱔輕之。若乃至於「元雲之素朝。陰陽交爭。降扶風。雜凍雨。扶搖而登之。」威動天地。聲振海內。

  《主術訓》:「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風而馳易以遠。」

  繆稱訓《鵲巢》,「知風之所起。」〈注〉「歲多風,則鵲作巢《卑》。」堯之治天下也,離叛者寡而聽從者眾,若風之遇簫,忽然感之,各以清濁應矣。〈注〉簫,籟也。

  《齊俗訓》俔之見風也,無須臾之間定矣。〈注〉俔音遺,候風者也,世所謂「五兩。」

  《道應訓》:「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

  《說林訓》:「人不見龍之飛舉而能高者,風雨奉之。」《人間訓》:「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又〉「緣高木而望四方也」,雖愉樂哉,然而疾風至,未嘗不恐也。

  《修務訓》「禹沐浴,霪雨櫛扶風。」〈又〉《雁順風》以愛氣力,泰族訓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又〉「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又〉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又〉螣蛇,雄鳴於上風,雌鳴於下風,而化成形。

  董仲舒《雨雹對》:「太平之世,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十洲記》:「炎州在南海中,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狀如狸。以鐵椎鍛其頭,數十下乃死。張其口向風,須臾復活。」

  《易》飛候:「春冬乾王不,周風用事,人君當興邊兵,治城郭,行刑斷獄,繕宮殿。」

  何以知聖人隱也?風清明,其來長久,不動搖物,此有龍德在下也。

  《說苑》:「魚乘水,鳥乘風,草木乘于時。」

  天地之氣合以生風,日至則日行其風,以生十二律。

  揚子「震風淩雨」,然後知夏屋之為帡幪也。

  《洞冥記》:「裂葉風,八月風也。」

  《論衡感虛篇》:「『傳書言:武王伐紂,渡孟津,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冥,人馬不見。於是武王左操黃鉞,右執白旄,瞋目而麾之曰:『餘在,天下誰敢害吾意者』?於是風霽波罷』。此言虛也。武王渡孟津時,士眾喜樂,前歌後舞,天人同應,人喜天怒,非實宜也。前歌後舞,未必其實,麾風而止,跡近為虛。夫風者,氣也,論者以為」天地之號令也。武王誅紂是乎,天當安靜以佑之;如誅紂非乎?而天風者,怒也。武王不奉天令,求索己過,瞋目言曰:「餘在,天下誰敢害吾?」意者,重天怒,增己之惡也。風何肯止?父母怒,子不改過,瞋目大言,父母肯貫之乎?如風天所為,禍氣自然,是亦無知,不為瞋目麾之故止。夫風猶雨也,使武王瞋目以旄麾雨而止之乎?武王不能止雨,則亦不能止風。或時武王適麾之,風偶自止。世褒武王之德,則謂武王能止風矣。

  《三輔黃圖》:「長安靈台有銅烏千里,風至,此烏乃動。」《風俗通》楚辭說後飛廉,使奔屬。飛廉,風伯也。謹按《周禮》以柳燎祭風師。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易》:巽為長女也,長者伯,故曰「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祀於西北,火勝金,為木相也。

  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信」為風。

  風或清明,來久長,不搖樹木枝葉,離地二三丈者,此有龍德在其下。風或清明,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風。

  《魏志·管輅傳》〈注〉龍者陽精,而居於淵,故能興雲。虎者陰精,而居於山,故能運風。

  《博雅釋訓》:「颯颯䬒䬒,飋飋飂飂,飉飉瀏瀏,風也。

  《晉書·禮志》:「車駕出,相風在前,刻烏於竿上,名曰相風。」《禽經》:「風禽翔則風。」〈注〉風禽,鳶類,越人謂之「風伯」,飛翔則天大風。

  郭璞《江賦》:「江豚海豨。」〈注〉豚亦作㹠,江豬也。將風則踴覘五兩之動靜。〈注〉覘,候風也。楚人謂之五兩。凡候風,以雞羽重八兩,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巔。

  《抱樸子·外篇》:「沖飆傾山,而不能效力於拔毫。」〈又〉「沖飆焚輪」,原火所增熾也,螢燭值之而反滅。

  《古今注》:「秦始皇有馬,名曰追風。」

  《湘中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則飛,止還為石。」《交州記》:「風母出九德縣,似猿,見人若慚,屈頸打死,得風還活《廣志》:「南海瓊州有草名知風,土人視其節以占一歲之風候,每一節則一風,無節則無風。」

  《九江志》:「虛谷東英巨山岩內有石人坐磐石上。體上塵穢則生風,濕潤則致雨,晴日便舉體鮮潔,朗然玉淨。」

  《三秦記》:「太白山,不知高幾許,俗雲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軍行不得鳴鼓角,鳴鼓角則疾風暴雨兼至也。」

  《物理論》:「風者,陰陽亂氣激發而起者也,猶人之內氣,因喜怒哀樂激越而發也。故春氣溫,其風溫以和,喜風也。夏氣盛,其風熛以怒,怒風也。秋氣勁,其風清以冥,清風也。冬氣實,其風慘以烈,固風也。此四正之風也。又有四維之風:東南融風,其道以長也;西南清明,百物備成也。西北不周,物潛藏也。東北明庶,庶物出」,幽人明也。此八風者,方土異氣,徐疾不同,和平則順,違逆則凶,非有使之者也。氣積自然,怒則飛沙揚礫,髮屋拔樹,喜則不搖枝動草,順物布氣,天性自然之體也。

  《世說》「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

  《謝太傅》雲:「小時在殿廷,會見王丞相,便覺清風來拂人。」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歎曰:「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劉尹》雲:「清風朗月,輒思元度。」

  《扶南》蔗一丈三節,見日即消,見風即折。

  《丹陽記》:「江寧烈洲內有小水,堪泊船,商客多停以避烈風,故以名焉。」

  《禽獸決錄》:「禽獸巢居知風,穴居知雨。」

  《文心雕龍》:《尚書大傳》有「別風淮雨」,《帝王世紀》雲「列風淫雨」,「別」「列」「『淮」「淫』,字似潛移」,「淫」「列」義當而不奇,「淮」「別」理乖而新異。

  劉勰《新論從化篇》:「人之從君,如草之從風。草之戴風,風騖東則東靡,風騖西則西靡,是隨風之東西也。」

  《魏書·西域傳》:「且末國北有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風之所至,唯老駝豫知之,即鳴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

  其風迅駛,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

  《水經注》:「高平縣西十裡有獨阜,阜上有風伯壇,故世俗呼此阜為風堆。」

  錫縣有《錫義山》,方圓百里,山高穀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

  泉陵縣石燕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羅君章雲:「今燕不必複飛也。」

  《集靈記》:「宮亭湖神能分風擘流。」曹毘詩雲:「分風為二,擘流成兩。」

  《唐國史補》: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颶風將至,則多虹霓,名曰「颶母。然三五十年始一見江浦船泝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七八月有上信風,三月有鳥信風,五月有麥信風。」

  《續酉陽雜俎》:「鷂子兩翅,各有俊名,左名捺風,右名掠草。」

  《雲仙雜記》:魏博田承嗣,簽治文案如流水,吏人私相謂曰:「世罕有此旋風筆。」

  虞松《方春》以謂「握月擔風,且留後日;吞花臥酒,不可過時。」

  《番禺雜記》:「鱟背有骨如扇,乘風而行,名鱟帆。」

  《圖經》:「海道之險,曰癡風,曰黑風。」癡風之作,連日怒號不已,四方莫辨,黑風則天色晦冥,不分晝夜。

  《瑣碎錄》:「魚逆水而上,鳥向風而立,取其鱗羽之順也。

  有微風不知所從來,但觀鳥之所向。」

  《步裡客談》:古人多用「轉蓬」,竟不知何物。外祖林公使遼,見蓬花枝葉相屬,團欒在地,遇風即轉。問之,雲:「轉蓬也。」

  《擊壤集·觀物吟》:水風涼,火風熱,土風和,石風冽。

  《埤雅》:天地之氣噓而成雲,噫而成風。雲陽而出於陰,風陰而出於陽。《爾雅》曰:「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穀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凱風言其情,穀風言其自,涼風言其德,泰風言其交。」《詩》曰:「大風有隧,有空大穀。」言大穀者,大風之自也,故曰:穀風言其自。《易》曰:「巽為風。巽,東南也。」今風更生於西,則與兌之氣交矣,故曰「泰風。」言其交穀風之厚者,涼風薄也。故谷風以刺俗薄朋友,夫婦離絕。《詩》曰:「習習谷風,以陰以雨。」又曰:「習習穀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言谷風之於天,不能皆雨也,亦或以陰;其於地也,又不能皆生也,亦有萎死者。然則人事豈可以責其全哉!又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凱,樂也。憂釋而為樂,怒釋而為凱。南風謂之凱風,則天地之怒氣於是釋焉故也。

  《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北風其喈,雨雪其霏。風以譬威,雪以譬虐。雱蓋言聚,霏蓋言散。涼者其刻也,喈者其和也。」自今觀之,雪勢布散,無所不加,其意或未艾也,則風候更和。故是詩風以其喈,雪以其霏,為後喈喈,聲和也,氣和則聲和矣。《詩》曰:「終風且暴,終風且霾」,卒曰「曀曀其陰,虺虺其雷」,日出而風為暴,風而雨土為霾,陰而風為曀。霾,下也;曀,上也。此言州籲之暴,逮於上下如風暴矣;又增以霾,如風霾矣;又增以曀,如風曀矣;又增以雷,明有加也。《傳》曰:「積風成雷。」其此之謂乎!《爾雅》曰:「焚輪謂之頹,扶搖謂之猋。」郭璞以為頹,暴風從上下也。猋,暴風從下上也。按《詩傳》雲:「頹風之焚輪者,風薄相扶而上也。」則與璞之意異矣。蓋風之銳而上者為猋,風之旋而上者為頹。《莊子》曰:「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扶搖即猋是也,羊角即頹是也。今羊角轉旋而上,如焰焚輪之象也。《谷風》一章曰「維風及雨」,二章曰「維風及頹。」雨者,朋友相與致其道以下達之況也。頹者,朋友相與致其道以上達之況也。《蓼莪》初曰:「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卒曰:「南山律律。」飄風弗弗回風,謂之飄風,荀子所謂「輕利僄遫,卒如飄風」者也。發發,暴也。弗弗,亂也。烈烈以言幽王不惠,律律以言幽王不平。《詩》曰:「匪風發兮,匪車偈兮。」說曰:「匪風發兮」,是非有道之風也。發發者匪車偈兮,是非有道之車也。偈偈者,風生於火,故物或以風化,亦或以火。西方之鹽,以風化也;東方之鹽,以火化也。《易》曰:「風自火出。」《家人》取其化自內出之象。《詩序》曰:《關睢》,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水生雨,雨更以成水;火生風,風更以成火。《爾雅》曰:「風與火為庉。」以此故也。

  《風經》曰:「調暢祥和,天之喜氣也;折揚奔厲,天之怒氣也。風者,氣也,得怒之氣則暴,得喜之氣則和,得金之氣則涼,得木之氣則溫,得火之氣則炎,得水之氣則烈。」《列子》曰:「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鐘,溫風徐回,草木發榮。」命官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湧。《爾雅》曰:四時和為通正,謂之景風。景風者,天地中和之氣也。《淮南子》曰:「東風至而酒湛溢,造化」權輿以為東方之氣風也。故凍非東風不能解,湛非東風不能溢。

  《風俗通》曰:「猛風曰颲,涼風曰瀏,微風曰飆,小風曰颼。」《夢溪筆談》:解州鹽澤之南,秋夏間多大風,謂之「鹽南風」,其勢髮屋拔木,幾欲動地。然東與南皆不過中條,西不過席張鋪,北不過鳴條,縱廣止於數十裡之間,解鹽不得,此風不冰。蓋大鹵之氣相感,莫知其然也。

  又汝南亦多大風,雖不及鹽南之厲,然亦甚於他處,不知緣何如此?或雲自城北風穴山中出。今所謂風穴者,已夷矣,而汝南自若,可知非由穴也。方諺雲:「汝州風,許州蔥。」其來素矣。

  江湖間唯畏大風,冬月風作有漸,船行可以為備。唯盛夏風起於顧盼間,往往罹難。曾聞江國賈人有一術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風景,須作於午後。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便可行,至於巳時即止。如此無複與暴風遇矣。國子博士李元規雲:「平生遊江湖,未嘗遇風,用此術。」

  東坡《志林》:貴公子雪中飲醉,臨檻向風,曰:「爽哉!」左右有泣下者,公子驚問之,曰:「吾父昔日以爽亡。」楚襄王登臺,有風颯然而至,王曰:「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共之者耶?」宋玉譏之:「此獨大王之風,庶人安得而共之?」不知者以為詔也,知之者以為諷也。唐文宗詩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柳公權續之曰:「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惜乎宋玉不在旁也。

  《岳陽風土記》:「岳州北瀕江州郡,氣候尤熱。夏月南風,則鬱蒸特甚。蓋湖南千里無山,多得日色,故少陰涼之氣也。」

  《後山叢談》:諺曰:「行得春風有夏雨。」蓋春之風數,為夏之雨數,大小緩急亦如之。

  《彥周詩話》:「杜牧之作《赤壁》詩雲:『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系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

  《蠡海集》:「春之風自下而升上,夏之風橫行於空中,即紙鳶以觀之,春則能起,交夏則不能起矣。秋之風自上而降下,木葉因之而隕落。冬之風著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也。」

  雲為陽用,故龍騰則雲起;風為陰用,故虎嘯則風生。

  或以雲為陰,風為陽者,謂其體也。蓋雲乃陰之體,升而為陽之用;風乃陽之體,散而為陰之用。是以雲起也,石必滋,風行也,土必燥。

  《中華古今注》:「伺風烏,夏禹所作也。禁中置之,以為恒式。」

  《江表志》:宋齊丘為儒日,修啟投姚洞天,略雲:「城上之嗚嗚曉角吹入愁腸;樹頭之颯颯秋風結成離緒。」時有識者雲:「當須殍亡。」後果如其言。

  《桂海虞衡志》:「風狸狀似黃猨,食蜘蛛,晝則拳曲如蝟,遇風則飛行空中。其溺及乳汁治大風疾,奇效。

  廣東南海有颶風,西路稍北州縣悉無之。獨桂林多風,秋冬大甚,拔木飛瓦,晝夜不息。俗傳朝作一日止,暮七日,夜半則彌旬,去海猶千餘裡,非颶也。土人自不知其說。」余試論之,桂林地勢,視長沙、番禺在千丈之上,高而多風,理固然也。

  《演繁露》: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來報花之消息耳。按《呂氏春秋》曰:「春之得風,風不信則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來有信也。

  《伊洛淵源錄》:程子曰:「『少從周茂叔游,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

  朱光庭見程明道於汝州,語人曰:「在春風中坐了一月。」

  《芥隱筆記》:東坡《泗州塔》詩:「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蓋用劉夢得「同蓺于陸,其時在澤,伊穜之喜,乃稑之厄」;「同舟于江,其時在風,沿者之吉,泝者之凶」意。

  《緯略養性經》曰:「治身之道,春避青風,夏避赤風,秋避白風,冬避黑風。」孫思邈論衛生,以為人當避暗風、箭風者,蓋此之謂也。

  《癸辛雜識別集》:近聞亭皋蕩戶雲:「每歲夏月,南風少則好藕曬荷葉遇雨,所著處皆成黑點,藏荷葉則須密室,見風則蛀損,不堪用矣。」

  《齊東野語》:唐文宗詩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柳公權續雲:「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或者惜其不能因詩以諷,雖坡公亦以為有美而無箴,故續之曰:「一為居所移,苦樂永相忘。願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余謂柳句正所以諷也。蓋熏風之來,惟殿閣穆清高爽之地始知其涼,而征夫耕叟方賓士作勞,低垂喘汗于黃塵赤日之中,雖有此風,安知所謂涼哉。此與宋玉對「楚王曰此謂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者同意。

  《王氏談錄》:公言:「管輅雲:『天欲雨,樹上已有少女風』。」今俗多雲「急風翻葉見白者是。」

  《陳輔之詩話》:「範文正《淮上遇風》雲:『一棹危于葉,旁觀欲損神。他年在平地,無忽險中人』。雖弄翰戲語,卒然而作,濟險加澤之心,未嘗忘也。」

  學齋《呫嗶》:東坡《泗州僧伽塔詩》:「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此乃檃括劉禹錫《何蔔賦》中語。「同涉於川,其時在風;沿之者吉,泝之者凶;同蓺于野,其時在澤。惟種之利,乃穋之厄。」坡以一聯十四字,而包盡劉禹錫四對三十二字之義,蓋奪胎換骨之妙。至如前《赤壁賦》尾段一節,自「惟江上之清風」至「不知東方之既白」,只是用李白「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一聯十六字,演成七十九字,字愈奇妙也。

  吳下《田家志》「風吹月建」,主米陡貴。

  風吹鶴,神口米長千錢鬥。才逢癸巳上天堂,己酉還歸東北方。乙卯正東才五日,庚申巽上六朝藏。離位丙寅坤辛未,直西之日正當強。壬午乾宮戊子坎,對沖其位定相妨。

  《雞林類事方言》:「風曰孛纜。」

  《感應類從志》,「《積灰》知風。」

  《物類相感志》:世說「人嘯則風生如溽。」暑月夜坐無風,引聲而嘯,樹杪草際飄然驗矣。

  《席上腐談》:邵康節曰:飛之類喜風而敏於飛上。

  牛順物,乘順風而行則順。馬健物,愬逆風而行則健。

  《詞品》:俗謂風曰孟婆。蔣捷詞雲:「春雨如絲,繡出花枝紅嫋。怎禁他孟婆合皁。」江南七八月間有大風,甚於舶䑲,野人相傳,以為孟婆發怒。按,北齊李騊駼聘陳,問陸士秀:「江南有孟婆,是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經》雲:『帝之二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風雨自隨,以帝女,故曰孟婆』。」猶《郊祀志》以地神為泰媼。此言雖鄙俚,亦有自來矣。

  《田間書》「火非風不然,風撲火則息。」

  《湧幢小品》:「吳中五六月間,梅雨既過,必有大風,連數日,土人謂之舶䑲風,雲是舶商請於海神得之。凡舶遇此風,日行數千里,雖猛而不為害。四明、錢塘商至夏中畢集者,此風致之也。」

  《丹鉛總錄》:諺語雲:「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冬至後,寒風吹籬落,有聲如觱篥也。合于《莊子》「萬竅怒號」之說,而可以為豳風一之日觱發之解也。

  郎士元《留盧秦卿》詩雲:「知有前期在,難分此夜中。無將故人酒,不及石尤風。」石尤風,打頭逆風也,行舟遇之則不行。此意謂行舟遇逆風則住,故人置酒而以前期為辭,是「故人酒不及石尤風」矣。語意甚工。近人吳中刻唐詩,不解石尤為何語,遂改作「古淳風」,可笑又可恨也。

  古人殿閣簷棱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微之詩:「鳥啄風箏碎珠玉。」高駢有《夜聽風箏》詩雲:「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僧齊己有《風琴引》:「按吳絲調楚竹高托天風拂為曲,一一宮商在素空,鸞鳴鳳語翹梧桐。夜深天碧松風多,孤窗寒夢驚流波。愁魂傍枕不肯去,翻疑住處鄰湘娥。金風聲盡熏風發,冷泛虛堂韻難歇。常恐聽多耳漸煩,清音不絕知音絕。」王半山有《風琴》詩雲:「風鐵相敲固可鳴,朔兵行夜響行營。如何清世容高枕,翻作幽窗枕上聲。」此乃簷下鐵馬也。今名紙鳶,曰風箏,亦非也。

  趙汝愚詩:「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常送海濤來。」朱文公愛之,遂書「天風海濤」字于石。今人不知為趙公詩。

  《汲古叢語》:風不離空,故搖空而得風;水不離地,故掘地而出水。然形動而風隨者,則因有以顯無;氣噓而成水者,則自無而生有。

  《宛委餘編:風神》曰:「孟婆對颶母可也。」又風母如猿,打殺,遇風即活。雷公如豬,冬月蟄地中,掘得之。二物皆可食,作對甚切,其形亦相似也。

  《禦龍子集》:「風之行於宇內也,一氣之動盪而無所鼓發耶?八方之來,各以其候,而非各為隧道也,一氣耳,止則無,動則有。無為陰,有為陽。陽之西流曰穀風,北流曰凱風,周旋流曰飄風,猛流曰暴風,急流曰烈風,而有異耶?」

  《滇行紀略》:滇地無日無風,春尤顛狂。凡風皆西南風,若東南風即媒雨。

  滇中多風,至大理,風嘗寂寂。蓋滇風常自西北城,正當點蒼,西障風為所捍耳。

  《田家雜占》:「八月中氣前後起西北風,謂之霜降信。

  立冬前後起西北風,謂之立冬信。」

  《田家五行》,春牛占歲事,頭白主春多風。

  《群碎錄》:杜荀鶴詩雲:「百歲有涯頭上雪,萬般無染耳邊風。」

  書蕉:俗以開花風為花鞲扇,潤花雨為花沐浴,至花老風雨斷送,蓋花刑耳。

  《五雜俎》:京師諺曰:「天無時不風,地無處不塵,物無所不有,人無所不為。」

  《書肆說鈴》「花信風與寒食雨前後稍異,寒食雨自冬至起至清明前一日,合七氣,得三個月,零十五日。花信風自小寒起至穀雨,合八氣,得四個月,每氣管十五日,每五日一候,計八氣,分得二十四候,每候以一花之風信應之。」

  《敬君詩話》:郎士元《留盧秦卿》詩雲:「知有前期在,難分此夜中。無將故人酒,不及石尤風。」楊用修曰:「打頭,逆風也。陳晦伯引古樂府宋武帝《丁都護歌》雲:『願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似非打頭風也。」然則晦伯者,將以為四面風耶?而風固無四面俱起者。愚謂合兩詩而釋之,蓋狂風怒起,不惟逆風難以行舟,即使順風,亦未免折檣裂帆矣。是郎士元詩,非必打頭風也。又烈風括地,雖起一面,而四面行旅,亦自卻步。是《丁都護歌》,亦非必謂四面風也。總之,惟曰大風則可耳。

  《三餘贅筆》:書雲:「馬牛其風,《左氏傳》雲:『風馬牛不相及』。

  蓋牛順物乘風而行則順,馬健物逆風而行則健。」《嚴州府志》:「桐廬縣七裡灘與嚴陵瀨相接。諺」雲:「有風七裡,無風七十裡。」蓋舟行艱於牽挽,惟視風以為遲速。

  《福建通志》「土番識」台草:此草生而無節,則周年無台。

  一節則台一次、二節二次,多節多次,無不驗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