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月部匯考二(3)


  月自行輪周圖

  月自行輪周圖

  月自行輪周圖說

  自行輪周為次輪心平行之軌道。〈即本輪〉次輪行于本輪周,左旋。〈與七政違行以本輪之最高為界〉初《逆行》。〈向左約九十度留際轉初〉轉順行。〈向右至半周過最庳留際轉中〉複逆行如圖。月在次輪周。從地心作兩線切。本輪周也。〈月在本輪上半周兩切線外日逆下半周兩切線內曰順〉若月在心線。〈從地心過本輪心是為本輪之最庳〉兩行。〈平行自行〉度分等,若在心線前,或後兩度。〈視經度平行度〉必不等次輪,心從最高算日行。〈一十三度三分五十三秒五十六微〉為轉度分,而一周為轉終度分也。〈二十七日五十二刻一十一分五十四秒為次輪心從最高行一周而複於故處〉

  月次輪圖

  月次輪圖

  月次輪圖說

  次輪者,月體所行之軌道,其界向本輪心為最近,界之沖為最遠。試以一線聯兩心線,即其界矣。〈如圖甲丙乙丁線〉「月體在次輪近地心半周,即月體逆經度行而順本輪行。若在其遠地心半周,即月體順經度行而逆本輪行。從本輪心出兩線,切次輪兩旁,即定本輪心第二均加減之界○。」如上《測月行諸論》,以定朔望,則用一自行之均數足矣,為朔望時,月體必在本輪內甲乙丙丁圈上故也。去離朔望,宜用兩均數,自朔至望、望至朔,必行次輪一周而複。故月實行距太陽一百八十度,行次輪一週三百六十度,而次輪周之日行度,必倍於距太陽之日行度,每日得二十四度二十四分四十七,秒三十微。行一周為一十四日七十三刻七分有奇,半月之率也。〈天上周圈不論大小皆平分三百六十度〉凡月行距日九十度。〈兩弦〉次圈周行半周,在次輪最遠,而距平行經度為極遠。如上圖小輪上之月體所麗,為視行平行之極大差○。因上兩小輪行度,在本輪有最高最卑,在次輪有最近最遠,定為自行之四限。

  月次輪高卑遠近圖

  月次輪高卑遠近圖

  《月次輪高卑遠近圖說》。

  凡月在次輪上,最遠。〈遠近以去離本輪心論〉次輪心又在本輪之最高,則月距地心為極遠,圖為甲。月在次輪之最遠,次輪心在本輪之最卑,則月距地心為極近,為乙。

  若在次輪最近,本輪最高,則為次遠,為丙;在次輪最近,本輪最卑,則為次近,為丁。因此四限屢變,視行之勢也。惟朔望時,月恒在次輪之最近。

  《論太陰晦朔伏見》

  太陰晦朔伏見,古今立論,疏密迥殊。漢儒《洪範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朏。」〈亦曰朓〉「朏者,政緩所致;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者,政急所致。夫晦在朔後,晦失也;朔在晦前,朔失也。曆則失之,而歸咎於政,誣甚矣。」唐曆家以晦日之晨,月見東方,因立進朔之法,使月隱晦晨,明藏朔夕,此則鉤索未能,而妄生遷變。使月有兩朔,食乃在晦,將誰欺乎?《宋、元史》皆非之,頗為辨晰,然未能縷形其所以然也。夫月距晦朔,見有疾遲,因乎天度,因乎地度。即此方近處,合朔於亥子之交,而甲日之晨,乙日之夕,兩見微明,亦時有之。此之進退,將安往焉?況海以南數千里,則有甲晨乙夕,終歲恒見者;漠以北數千里,則有朔在午中,朝暮皆見者。亦將使晨隱夕藏,其可得乎?今法若時若地,應速應遲,皆從籌算可密推;用儀器可指數。先事可豫言,臨時可確按,又何庸轉移避就為也。以此備述所繇,征之度數如下論:

  問:「太陰合朔以後,恒以三日見於西方,亦有二日者。

  其在晦以前亦如之,何故?」曰:「是其因有三○:一、因赤道上之黃道升降度,有正有斜。正升則斜降,斜升則正降。正升斜降者,秋半週六宮。」〈秋分左右各三宮〉是也。「斜升正降」者,春半週六宮。〈春分左右各三宮〉是也。〈皆論斜球非正平球〉「正升」者,赤道之升度多,黃道之升度少。「正降」者,赤道之降數多,黃道之降數少,斜升、斜降則反是。

  「凡南極出地者」,與上《論》悉相反。

  若太陰離正降六宮,則朔後疾見。若離斜降六宮,則朔後遲見。其在晦前亦如之。《離》正升六宮則遲隱,離斜升六宮則疾隱也。

  月行黃道斜升正升圖

  月行黃道斜升正升圖

  《月行黃道斜升正升圖說》

  如二圖各有子午圈,有地平、有極出地等,有黃道宮。

  次二圖上圖月離大樑為正降宮,次距太陽十五度,日入月在地平上為十三度半,即能見。下圖月離大火為斜降宮,次距太陽十五度,日入月在地平上為十度,即不能見,一也。

  月視行遲疾圖

  月視行遲疾圖

  月視行遲疾圖說

  一因白道南北如圖設月距黃道五度,距太陽皆十五度,而緯分南北。

  日月各有一日所行之軌道,即赤道距等圈也。今如圖設黃道左右五度各一圈,交於距,等月在焉,兩月各至地平,其弧有大小,則入地有先後,人見有遲速。

  若在北,即入地後黃道疾見;若在南,即入地先黃道遲見。二也○。一因月視行度。若視行為遲段,則朔後見月遲;為疾段,則朔後見月疾。三也○。右第一,因月之見界,以十五度為限。其疾者,朔後一日又四分日之一而見也。若三因併合,又不待此。如合朔在亥子間,則甲日太陽未出,亦見東方;乙日太陽已入,亦見西方。何以征之?設月在黃道北五度,太陽躔實沈一十五度,本地北極高四十度,即晝長。〈甲之日也〉五十九刻。

  〈日九十六刻〉加一日刻。〈甲之夜乙之日〉共一百五十五刻。〈甲晨至乙夕〉于時月行約得二十三度平分之。〈合朔前後〉得一十一度半,以加實沈十五度。〈日躔也〉得實沈二十六度半,是乙日日入時月之距日經度也。以減十五度,得實沈三度半,是甲日日未出月之距日經度也。日躔實沈十五度,其斜升五十三度一十三分。月離實沈三度半,又北距五度,其斜升三十六度半。日月兩升度相減,得一十六度四十三分,為甲日之晨日月赤道上出地平之差。〈月先日後〉變時為月出四刻半,而日出得見月東方也。乙日太陽正降為九十五度,月離實沈二十六度半,其正降為一百一十三度,兩降度相減得一十八度,為乙日之夕,日月赤道上入地平之差。〈日先月後〉變時為「日入五刻」,而月入得見月西方也○。若日躔冬至,月離黃道,南推日月出入之差,不過八度,變時為二刻則「不見。」

  一,系凡極出地愈高愈疾,見因斜升度之差為多,否則遲見。

  《二系》極甚高,朔後數日不見。

  《三系》月,距黃道南五度,若極出地六十二度,月盡夜不見。

  四系極甚高,合朔在午正,則一日之間,晨見東方,夕見西方。如極高五十二度躔離度同上,推得日月升降差一十二度,時為三刻,皆在月見界之內。

  《五系》既定,月之見界,為距日十二升度,亦可推遲見之日數。如極出地四十度,日躔降婁,月南距五度,推得兩斜升差為一十二度,即得月距日之經度,為四十度。月行當三日有奇,則朔後三日有奇而見月西方,晦前亦如之。

  三因之外,又有兩因:一曰「朦朦分。」〈即晨昏度一名昧爽黃昏〉日入地平下一十八度為朧,朧之未分,因升降有正斜,斜又有大小,則月距日十二度,有時得見,有時不得見。

  一曰,氣清濁差如同是子正時,有時見極微之星,有時不得見四五等之星,氣則使之。其在月也亦然。

  《論月體》

  月體為圓球。何以知之?凡圓體于諸體中為最尊,如天、如日、月星、如地,亦於萬象中為最尊,故應圓,凡物之初體皆圓。〈如核如卵如胎〉諸大象,皆始造時之初體,故應圓。又月之體,半為明,半為魄。其明魄之界,時為弦直線,時為弧曲線。若果平體,何從得生弧線?且既為平面,日照之宜全體發光。如平面之鏡,一向日,即全鏡發光也。月為不然,則非平面○。試以人目居中,置一燭,東方稍遠置一球,西方稍近,相參直,即見球全受光。次不動目,燭獨移球西南隅,即見球大半為明、小半為魄。更移球正南,必明魄各半其界為直線。更移,得魄大明小。更移正東,必見全魄。燭為太陽,目為地、為人,球為太陰,以近遠日為光大小。其明魄界半周之間為直線者一而已,餘皆弧線也。

  論其體質,非清非純,虛實雜也。故能映光不能透光,能發光不能回光。何謂透光?如水,如玻璃、水晶、金剛石皆純清,故能透光。不止映光,非惟不能回光,亦且不能發光。何謂回光?如明鏡為全實,故能回光。不止發光。非惟不能透光,亦且不能映光。月皆不然。而虛實、疏密,介在其間,故能映能發也○。然則何似稍似於雲。「雲掩日月,皆能映光,質薄則光顯,質厚則光微。

  早日未出,夕日巳入,照雲成霞,霞照下土,虹霓之屬,本因雲氣而成光采,是為發光。體實則光大,體虛則光小。」月實似之,獨雲之映光多,發光少;月之映光少,發光多,此為異耳。

  《論月駁》

  月面不純一色,如斑駁然。昔人以為山河大地之景,不然也。山河大地之體,東西不等,雲何月中之景時時不變乎?然則如何?此有二說

  月駁圖

  月駁圖

  月駁圖說

  一曰:「月本圓體,特其體中疏、密、虛、實,不得純一,不能如鏡光合體,回返所受之光,第因其本質所至,自為發光。密、實處發光大,虛、疏處發光微。」

  如金剛石勝玻璃,玻璃勝水,其質疏密,虛實不等故。

  「凡大光明中間有弱光,可指則曰大光中之駁點也;如大赤霞中間有淡紅,可指則曰大赤中之駁點也,是故名為月駁」也。一曰:月體如地球,實處如山谷土田,虛處如江海。日出先照高山,光甚顯,次及田谷江海,漸微,如人登大高山,視下土崇卑,其明昧互相容也。試用遠鏡窺月生明以後,初日見光,界外別有光明微點,如「海中島嶼然。」次日光長魄消。

  日漸遠,明漸生,如人上山,漸遠漸見所未見。

  則見初日之點,或合於大光,或較昨加大,或魄中更生他點。〈如日出地先照山顛次照平疇等〉「以光先後,知月面高卑」,此其征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