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日部匯考(2) |
|
明,陽瑪諾《天問略》 《日天本動及日距赤道度分問答》 「赤道則第十一重宗動,天之分中也。周天三百六十度,去南極九十度,去北極亦九十度,為赤道,所謂天之中。而其南北二極,天之極也。黃道則第四重日,天之分中也。周天三百六十度,南北亦各距九十度,為黃道,所謂日,天之中也。日天本動,自西而東,其南北二極,離宗動天,赤道之極二十三度半,黃道以南,以」北,離赤道二十三度半,為冬夏至;黃道以東以西,與赤道相交,為春秋分。 黃赤道二分二至圖 黃赤道二分二至圖說 如右圖甲乙為赤道宗,動天之中,丙丁為赤道南北二極,己戊為黃道日。天之中,庚辛為黃道南北二極,日天庚辛二極離宗,動天丙丁二極各二十三度半,日天己戊黃道離宗,動天甲乙赤道二十三度半,而為冬夏至黃道赤道相交於壬癸,而為春秋分宗,動天自東而西,一日一周,因而帶動。其下十重諸天,亦自東而西,一日一周日,一日約行一度,一歲一周。故自戊冬至至壬春分,為九十度。九十日自壬春分至己夏至,自己夏至至癸秋分,自癸秋分至戊冬至,亦然。略論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一周天也。《宗動》天自東而西,一日一周,即此周日之間。日之自西而東,自行一度,人只見其自東而西,左旋而已,初不見其右行者,何也?以其外動之自東而西者甚疾,內動之自西而東者甚遲故也。然而因其近遠天頂可以證之。春分以後,日過赤道北而上,秋分以後,日過赤道南而下。其上其下非日有偏行,緣與宗動天不同極耳。試看上圖,庚辛為日天之極。若日輪在戊,冬至以至壬,春分漸上以至己,夏至亦上過己夏至,至癸秋分即下至戊冬至亦下。上下由於本天之極,原離赤道之極二十三度半,故日輪居本天之中,亦離赤道南北二十三度半,而春秋分必相交。乃知氣不參差無以成化,時不寒暑無以合序,物不錯雜無以生文。 儻日天二極與宗動天同,則日動恒在赤道下,絕無距度,安得有東西運行之異。以行變化。而稱貞觀貞明之體哉。 日輪正居日天之中,日天動而日輪亦動,日天運行之一周,如《于宗》動天畫一道焉,所謂黃道也,終古如是。故日輪恒躔黃道一道,不出入於南北界,非如月、五星之出入於十二度內也。其上下四時,各有定度,不稍前後也。黃道周天三百六十度,分為四分,每分九十度為四象限。又一象限分六分,每分十五度為一節氣,共二十四節氣。 日輪遠近分寒暑圖 《日輪遠近分寒暑圖說》。 如右圖。「自冬至至春分,則周天象限也,分得九十度,每節氣十五度,則六節氣也。自春分至夏至,自夏至至秋分,自秋分至冬至,亦然。日輪躔冬至初度至九十度,在赤道外而最遠於天頂,故自立冬至立春皆寒,而冬至在其九十度之中,故其寒尤甚。自立春至立夏,因日漸近赤道而稍近於天頂,故其時暖於冬至,涼於夏至,正交赤道,謂春分也。自立夏至立秋,因日在赤道上,而夏至則最近於天頂,故其時甚熱。自立秋至立冬,日漸下而離天頂,其時稍冷,於夏至,甚暖于春分,亦交赤道,所謂秋分也。」夫春秋分皆躔二道之交,其離天頂同,則其成寒暑宜亦同。緣春日陰氣塞滿大地,日光雖照,難成溫熱;秋日陽氣焦灼。無所不暴。日輪雖下,難成寒氣。故春秋二季,日離天頂。 並同而寒暑不同也。 「日自春分至夏至,行九十度為六節氣。自夏至至秋分亦然。」《四象限》雖各行九十度,而其距赤道之緯度則非九十度,遊移不出二十三度半也。故九十度為黃道自東而西之度數,而二十三度半為黃道距赤道南北之度數也。蓋春秋分日,日躔二道之交,過春分日離赤道向夏至而漸遠赤道,過此則又漸近赤道矣。自秋分至冬至、自冬至至春分,亦然。 二十四氣日輪距赤道遠近圖 二十四氣日《輪距赤道遠近圖說》 如右圖,甲乙為赤道,丙丁為冬夏二至,距赤道二十三度半。假如日輪在春分,則於赤道無距度,自春分至清明,則日行十五度,而其距度非十五度,乃六度十九分也。自立夏至小滿,此十五日之間,其遠非六度,而為四度也。自芒種至夏至,亦非四度,而為一度弱也。故近交差多,近至差少,而其差非同也。欲知每節氣及每日日躔,黃道距赤道幾何度分,依上《圖》可得焉。假如清明初日日距赤道度分,上是清明初度,下是白露初度,兩界相對,次用一線或界尺隱取兩界,循直線視所當丙丁線度分,得六度,因知清明白露初日日距赤道六度也。又清明五日、處暑十日,其離甲乙赤道亦同。故撿取清明五度、處暑十度,為兩界次。依法視于丙丁,得七度強,即其距度也。餘仿此。 《日蝕問答》 問日蝕所以。曰:「日蝕,非日失其光,乃月掩其光也。月之天在日天之下,朔時月輪正過日輪之下,南北同經,東西同緯,故掩其光,若有失之耳。」 月正當日下見食圖 月正當日,下見《食圖說》。 如右圖,甲為日,乙為月,丙為人,居地面,月輪隔在其中,使日光不能照地面,而人目不能見日輪也。因知日食非各處共有之,或一處見食,別處見光,或一處全食,別處半食,皆目隨地異也。聞貴國先時一年日食,司天言「當幾分,草澤言當幾分」,後卒如草澤言,說者以為演算法疏密使然,實不爾也。 月不正當日下不盡見食圖 「月不正當日下不盡」,見《食圖說》。 如右圖。丙地面,乙月輪,甲日輪。居丁者正,見月於日,故見全食;居戊者斜,見月於日,故見半日食;居己者不,見月於日,故全不見食。如欲得日食時刻最准,先須得七政經緯度及正斜視法。不然,即交食分數,測驗躔度,悉不可算,悉不可定。故吾國曆家窮究此理,以為曆准,別有備論,今特略言食理也。試觀居房內者,房中有燭,以照四方。若於東方有掩光者,必坐東者不見其光,而坐南北西方者得光也。各方如是,如滅其光,則居諸方內者,四方見燭無光矣,與食同理也。若月食,則所食全缺分秒,萬人萬目,共作是觀,別無同異,與日不同。 問:「日蝕由於月掩其光。凡每朔時,日月同度,又正過其下,宜皆得食。今不儘然,何也?」曰:「日躔惟一黃道,終古無出其外也。月于黃道,有時在南、在北,故月道半出黃道北,半出黃道南,而為南北二交,吾國所謂龍頭龍尾是也。朔時若月在二交之外,或南或北,與日非經緯同度,不能揜日光也。南北為經,東西為緯,凡」是朔日,經度必同;如更同緯度,適在二交之上,乃能揜其光而食耳。 日月同經度不同緯度不食圖 《日月同經度不同緯度不食圖說》: 如右圖,月道交黃道于龍頭龍尾。甲為月道,在黃道南,丙在北。試使月朔時在龍頭,則經緯同度,月正過日輪之下,揜其光而食焉。如朔時月在甲黃道之南,日乃在乙黃道之上,而緯不同度,則日在北,月在南矣,故「不食」也。 問:「日食,若因月天在日天之下,則水星、金星天亦在日天之下而不見,揜其光?月天在金水二星之下,月亦宜揜其光,而金水有食如日矣。今其食不顯,何也?」曰:「水星、金星雖正過日輪之下,而有與日同度時,然金星大於水星,而日大於金星一百倍。二星之體比日體甚小,豈能揜其光而使人不見日也?吾國曆家」遇金、水二星與日同度,恒見日輪中有黑點,以星體不能全揜日體故也。月輪正過二星之下,亦宜揜其星光,使人不見。今不顯其食如日者,非月不能揜之,乃二星之光甚微,其體甚小,故不明顯也。 問《天地渾儀說》曰:「地球大於金星三十六倍又二十七分之一,大於月輪三十八倍又三分之一,是金星大於月輪也。夫月輪能揜日光,則金星更大,亦何不揜日光乎?」曰:「凡物以形相揜,非惟論其大小,又當計其遠近。蓋人目視物之時,自目至物之體,射兩直線為直角形。故愈近於目,其物雖小而徑愈大;愈遠於目」,其物雖大而徑愈小 金星在月上不揜日光圖 金星在月上不揜《日光圖說》。 如右圖,甲為人目,庚為物體,甲乙甲己為人目,所射兩直線,則徑愈近愈小,愈遠愈大,故「戊大於丁,而丁大於丙也。」試以人手隔目,手愈近於目,則愈揜物體矣。是故金星雖大於月,乃在月天之上,去人目甚遠,故不能揜日光也。月雖小於金星,乃在金星天之下,去人目最近,故能揜日光也。此其理也。 問:「日大於月固矣,日輪較地球不知其大有幾?」曰:「吾國曆家著明此理,有論甚廣。測七政高下及大小之度分,有器甚准。日大於地,一百六十五倍又八分之三。欲征之,宜知圓光照圓體之影也。圓光若照圓體同大,其影廣恒等而無窮。若照圓體更大,其影漸大,而亦無窮。若照圓體更小,其影漸小,而有盡。」 日輪大於地光影漸小圖 「日輪大於地光影漸小」《圖說》。 試觀右圖,甲為圓光,乙為圓體,丙為體影。第一圖,甲圓與乙圓體相等,丙影亦等,無窮盡矣。第二圖甲圓光大於乙圓體,丙影漸小而有盡矣。第三圖甲圓光小於乙圓體,丙影漸寬大,而亦無窮矣。太陽照地之時,地影非恒等,亦非漸大。譬之物影,其為漸小而有盡。如第二圖也,則以日輪圓光大於地形也,地之影漸銳而小,至有盡焉,甚明也。凡星月無光,借日之光,太陽照及其體,則光生焉,不然則否。儻日與地等,地或更大焉,則其影為無窮之影,宜射蔭直過諸星之天,必見諸星有食焉者矣。今惟地體甚小,銳,影有盡不到諸星之天,故日光無礙照及木火土,以及列宿諸天,而諸星恒明,光無朦也。其地影之盡,可過第一、第二重天,至第三重天,而不及第四重天,所以月因地影得食,而諸星不食也。地球一週三百六十度,每度二百五十裡;日天一周亦三百六十度,其每一度有數萬餘裡焉。吾國曆家有器量得日天之度,每半度為日一全徑,因知其圓形亦得數萬餘裡,而非地形可比。譬如山高二十餘裡,上有人焉,居下者視之如小鳥也。日天之高,自地面至太陽中心,相隔一千六百萬餘裡,今視日輪如小車輪,猶之二十裡高山,視人如鳥矣。 問:「太陽早晚出入時近于地平見大,午時近於天頂見小,何也?」曰:「地球懸於空際,居中無著,其四際離天,諸方同一,無近遠也。以理論之,其在東西出入方也,太陽離地凡一千六百萬餘裡矣。而人立地面,或自東視西,或自西視東,半徑幾一萬五千里焉。以一千六百萬餘裡,又加以一萬五千里,人之視日宜小也。 日在午方,從下視上,止一千六百萬餘裡,人之視日宜大也。今宜小而反大,宜大而反小者,此非由於地之遠近也,濕氣使然也。蓋夜中水氣恒上騰,氣行空中,悉成濕性。濕以太陽自下而上,映帶而來,晃漾焉,蓬勃焉,人望之以為如是其大耳。若太陽當空,浮翳盡掃,無所映隔,真體明淨,較之旦暮」為小。凡月與諸星見於地平,必有濕氣障隔,爾時所見,亦必大於午時。試觀水中所見,或石或木,必大於水外者,皆濕性之勢也。 問:「人在地面,視東視西者,半徑各得一萬五千里,豈以人之所立,恰在地中乎?」曰:「地是圓體,人之所立,無論遠近中邊,從其所立分之,各得一半。」 《晝夜時刻隨北極出地各有長短問答》 問:「晝夜長短不一,時刻亦異,何也?」曰:「晝夜長短,由於太陽及南北極出入地平也。北極出地即夏至晝長夜短,冬至晝短夜長,南極出地反是,其時勢異也。為此夏至,為彼冬至,故晝短夜長;為此冬至、為彼夏至故晝長夜短。南北二極與地平,則其地晝夜恒平,故晝夜長短,由於太陽及極出入地也。南北為緯度,東西為經度,各一週三百六十度。人在地面,凡居經度一帶之內者,其晝夜長短恒同,其日出入及晝夜時刻則異。」蓋經度之自東而西者,人之所居,或東或西,雖各不同,而緯度之三十度者皆為三十度,四十度者皆為四十度也,此同緯度者也。若緯度之異者,自赤道以至極下,其晝夜長短各異矣。 人居地四圍各以天頂日輪為時早晚圖 人居地四圍,各以天頂日輪為時,《早晚圖說》。 如右圖。地為圓體,懸於空際,上下四旁皆有人居。四方之人各以所居子午線為午時,太陽在東方。甲居東方者為午時,日輪在其天頂故也;乙居西方者即為卯時,日輪至天頂須三時故也;丙亦居西方者即為子時,以日輪至天頂須六時故也。諸地相去,自東而西,莫不皆然。地球自南而北,三百六十度一周;每「一度二百五十裡。日輪每刻平行天度三度四十五分。」如兩地相去九百三十七裡半,則相隔為一刻;相去七千五百里,則相隔為一時。因知居東方者,若得午時,自此逐漸往西,即為巳、為辰、為卯、為寅、為醜、為子。天下自東而西,時刻各異,各以日輪到本處子午線為午正初刻。晝夜長短恒同者,蓋以北極出地多寡定為時刻多少,所以自東而西一帶;但經度相同地方,其離北極皆同,則晝夜長短亦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