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日月部匯考一(1) |
|
▼《易經》 《離卦》:日月麗乎天。 《豐卦》: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繫辭上傳》: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大全〉進齋徐氏曰:「天文煥爛,皆懸象著明也,而莫大乎日月。」 《繫辭下傳》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大全〉程子曰:日月常明而不息,故曰「貞明。」 又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大全〉臨川吳氏曰:「因日之往而有月之來,因月之往而有日之來,二曜相推以相繼,則明生而不匱。」 ▼《書經》 《周書洪範》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疏〉日月之行,四時皆有常法,變冬夏為南北之極,故舉以言之。日月之行,冬夏各有常度,喻人君為政,大小各有常法。張衡、蔡邕、王蕃等說,渾天者皆雲:「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體圓如彈丸,北高南下。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極去南極直徑一百二十二度弱,其依天體隆曲。南極」去北極一百八十二度,強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春分日行赤道,從此漸北。夏至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極六十七度,去南極一百一十五度。日行黑道,從夏至以後日漸南,至秋分還行赤道,與春分同。冬至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南極六十七度,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其日之行處謂之「黃道。」又有月行之道,與日道相近,交路而過,半在日道之裡,半在日道之表。其當交則兩道相合,交去極遠處,兩道相去六度。此其日月行道之大略也。 ▼《詩經》 《邶風日月章》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傳〉「日始月盛」,皆出東方。 ▼《周禮》 《春官》 《馮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 〈訂義〉王昭禹曰:「日為陽而實,故致於長短極之時;月為陰而闕,故致於長短不極之時。」鄭康成曰:「冬至日在牽牛,景丈三尺;夏至日在東井,景尺五寸。此長短之極,極則氣至。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分日在婁,秋分日在角,而月弦於牽牛、東井,亦以其景知氣至否。」陸佃曰:「黃道北至東井,南至牽牛,東至角,西至婁;夏至日在東井而北,近極則晷短,而表景尺五寸。冬至日在牽牛而南,遠極則晷長,而表景丈三尺。春分日在婁,秋分日在角,而中於 「極星,則晷中而表景七尺三寸。」夫日陽也,陽用事則日進而北,晝進而長,陽升故為溫為暑;陰用事則日退而南,晝退而短,陰勝則為涼為寒。若日失節于南,則晷過而長為常;寒失節於北,則晷退而短為常。燠!此四時致日之法也。月之九行在東西南北,有青白赤黑之道各二,而出於黃道之旁。立春春分,月循行「青道,而春分上弦在東井。立冬、冬至,北旋黑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古之致月,不在立而常在二分,不在二分之望而常在弦者,以月入八日與不盡八日,得陰陽之正平故也。然日之與月,陰陽尊卑之辨,若君臣然。觀「君居中而逸,臣旁行而勞,臣近君則威損,遠君則勢盛,威損與君異,勢盛與君同。」月遠日則光盛,近日則光缺,未望則出西,既望則出東,則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說,蓋足信也。 以辨四時之敘。 〈訂羲〉鄭鍔曰:「辨』字本亦作,辯說者,謂見景之至否,可以辯說其晷刻,以正閏餘,使四時之敘無有差忒。 黃氏曰:「夏至日景極長,冬至日景極短,春秋分。」 平日景平則日亦平致,言長短與平,各至其數,四時之氣定矣。於是而置閏,所謂「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也。 ▼《禮記》 《月令》 季冬之月,「日窮於次,月窮于紀。」 〈注〉次,舍也。紀,會也。〈疏〉「日窮於次」者,謂去年季冬,日次於元枵,從此以來,每引移次他辰,至此月窮盡,還次元枵。「月窮于紀」者,去年冬季,月與日相會於元枵,自此以來,月與日相會在於他辰,至此月窮盡,還復會於元枵。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