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七政部匯考二(4) |
|
《水星本天象》 水星以太陽平行處為本行之心,即以太陽之平行為自行之平行,如金星無二,然其兩行之差,非太陽兩行之差,則必有自行本圈而載其次輪。又此圈或圈上之行非平,有高有低,與他星等,何以知其然耶?曰:「見其距太陽之大距度時有大小,因知其次輪必有遠近也。」今以《圖略》解其所測于左:〈次輪亦名伏見輪〉 水星次輪圖 水星次輪圖說 古圖設甲為地心,任取甲乙某線分為五平行。又以乙為心,取甲乙線五分之一為半徑,作辛丙壬小圈,名曰「均圈。」又于小圈周上取丙點為心,作己丁庚戊大圈。又作甲乙丁線為兩心線,取丁點作己癸庚圈,是名「水星次輪。」 木、火、土三星名曰「歲輪」,金水不然。蓋以其率非滿一年,而所差複遠,故名「次輪」,又名「伏見輪。」 行法:甲丁線順天平行,每年一周,如太陽平行無二其自載乙點圴輪心及丁次輪或伏見輪之心,如丁心行丁庚戊本天圈,一年一周,其心在辛壬丙均輪上而行。此本天之心有行之理。獨水星如是,而他星不然,蓋他星有定,兩心差之數,不加不減,故其歲輪心。〈如丁〉所行之跡亦為渾圓圈,惟水星小輪心丁所行之跡有如卵形,上寬下窄,故曰「己丁庚。」本圈之心于甲點時近時遠,又時在乙甲線內,或時在外。如置丁心在兩心線上,其行之心在辛極遠處。丁心行本天一周,必行辛壬丙小圈三次,丁心在戊最低,其行心在丙。 凡丁心在本輪上平行一周,即於小均輪上之行有三周,本輪上行一度,均輪上行三度。 以一周與三次論之,則知一度三度。 《水星平行率》 水星一小時行七分四十六秒。 一日行三度六分二十四秒。 一平年,行三全周外,五十三度五十三分三十二秒。 一閏年,三全周外,行五十七度三分五十六秒一百一十五日二十一小時三分二十二秒,行小輪一周。 《界說》 「七政淩犯,曆家恒言。顧有所以然之理,未明其理,未透其根,則測無算,難相符合。惟明其所以然,則先推後測,無弗合者。」蓋七政之行,有遲疾不等,是以後先參錯。其所呈象,約有五種: 一會聚界:會聚者,是彼此兩曜在黃道上同經度。若月於太陽曰「朔」,星於太陽曰「合」,伏星於星曰「淩」、曰犯。 《古占法》:「二星相距七十內曰犯,二星光相切曰淩。」 若經緯度俱同在日月曰「食星」於星或月於星曰「掩。」 同經度有二,或同黃道,或同赤道。在赤道同度,謂之「同升。」此謂「同度」,但指黃道言也。 二、對照界。對照者,乃相距天周之半為經度。二日八十度。月對日曰「望」,經緯俱對曰「月食」,星對日曰「夕退」,統名曰「沖照。」 月與土、木、火三星皆能於日對照,亦能各相對照。金水二星不然,蓋其不離日之左右,故於日不對。 《照亦不相對》照。 三、方照界。方照者,相距天週四之一,即九十度也。月距日曰「上下弦。」他曜相距,統名曰「方照。」 四、「隅照」界隅照者,相距天週三之一,乃一百二十度也,亦名「三角形照。」 《五六合照界》六合照者。乃相距天週六之一。即六十度也。 以上諸照視諸曜之性情,或相益,或相損,或相勝,或相和,象懸於天,而宇下征驗因之。 五照圖 五照圖說 周圈為黃道,各分其照之界,以相距之度著其名。而照有先後,先者順天數,後者逆天數。 《諸曜伏見說》 凡星會太陽時,太陽光大,勝於星光,人目不能見星,故曰「伏。」 「夕伏」者,星比太陽行遲,合後太陽,故夕初伏不見,亦名「西伏」,如土木、火三星及金水二星逆行之時。 「晨伏」者,星比太陽行疾,合先太陽,故晨初伏不見,亦名「東伏。」 惟金、水二星及月名「晨伏」,上三星非晨伏。 夕見者,星比太陽行疾,過合而先行,故夕見,亦曰「西見。」 惟「金、水」二星及月名「夕見」,上三星非夕見。 「晨見」者,星比太陽行遲,合後太陽,故晨見,亦名「東見。」如土、木、火三星及金水逆行,合太陽之後,或初見,或初不見之限。 《同升》者,是二星同過子午線,或同出地平,或同入地平。 《七政遲疾二行論》 日月有遲有疾,五星有遲疾,兼有順逆。星之逆行有限,遲行無限,蓋遲則不行而留。今須求疾遲逆,一日之行若干,始可考其淩犯之自也。 疾者何?視行勝平行,謂之疾;平行勝視行,謂之遲。逆行實不能言疾,蓋退未進之行也。 太陽及諸政之行,在本天最高極遲,在其沖極疾。何者?凡物遠見小,近見大,如太陽一日平行一度,此一度近於人目,則見大,遠則小。大小之分,在人目之視角或天上所掩之分,弧大則近,小則遠。太陽近則視行多,遠則視行少。遠者最高也,近者最庳也。 太陽疾行為六十一分二十秒,遲行為五十七分,太陰疾行為十五度十七分九秒,遲行為十一度一十九分四十九秒二十三微。 土星順疾為八分九秒,逆疾五分十三秒。 木星順疾為十四分二十四秒,逆疾七分四十四秒。 火星順疾四十七分二秒,逆遲三十五分十一秒。 金星順疾一度十六分,逆遲三十八分。 木星順疾,一度五十四分。逆疾一度〇五分。 《五緯天各距地》 求月距地之高,其法有五。又求太陽距地,其法有三:皆以地半徑為度。又各法因高差。〈亦名視差地半徑差等〉或「《日月交食》為本。」 「測恒星之遠」,借用五星之測略定土星之高,並亦得恒星在上之高。今因五緯無視差 土、木二星甚遠,其視差不過數秒。如無差難測,水星常在《蒙》氣中,亦不能測。火、金或有視差,然不足為測其高之本,說見下。 欲測其高,法有二算,或用古圖,或新圖,各有本輪如左: 五緯天距地圖 五緯天距地圖說 右《古圖》以地為日月五星恒星,諸天之心,設諸曜,各居一層,天其厚,內函有小輪。〈亦名歲輪〉各層相切而無空,又各層上下有兩面,下內為凹,上外為凸。 各天之厚,因函小輪,其小輪於地有近有遠,如兩心差之理,則各天之厚,為小輪全徑及兩心差之倍分數。 謂分數者,蓋各有均圈,於最高減距高去兩心差之幾分。 圖上各天小輪比本天許小,以指外有兩心差數,本《曆測》各星小輸及兩心差定本天半徑皆為十萬分。若加小輪半徑及兩心差數,必得其最高距地若干。若減之,則得最卑距地若干。如圖。 凡設一層天上面距地若干度?〈以地半徑為一度〉必得其次層下面距地之若干度。蓋兩面中無空隙,又設內面所距若干度,及次層上下兩面距本心比例,以三率法求之,並可得其厚距地之度。法曰:依內面距本心多寡分數,得度多寡,則上距分之某數,必亦可知其度。 月離設三家之數以測定其距地之度,今所為《第穀法》曰:「太陰大距地為六十地半徑有六十分之三十六或百分之六十。」 水星天兩心差為六八二二。〈十萬分為全本天半徑下同〉小輪半徑為三、八、五〇〇兩數並之。 《水星均》圈法:「凡在最高,不減其距地。」 又加半徑。〈全數〉得一四五三二二,乃水星最大距之數。 又前兩數相並,於全數內減之,得五四六七八,乃極近之數也。置極近數為六十度有六十分之三十六,乃月天極高數也。以此度數或約為五分之三,乘極高之數,以小距數除之,得一六一,乃水星天上面距地之度也。 金星在水星上,則其下麵距地為一六一。〈奇零不算〉設金星兩心差,為三二〇八,用其半;因有均圈,用其半。他星仿此。為一六〇四。小輪半徑為七二二四八。兩數並加於全數,得大距數為一七三八五二。又兩數相並減於全數,得二六一四八,為近距之數。法以丙面距度之數乘大距數,以近距數除之,得一〇七一,乃金星外面距地之度數也。 太陽有本法求其中距地,得一一四十二地半徑。諸家小異。以求大距,或用均圈,或不用均圈,兩法略差,今不用,只因太陽兩心差求之,得近距為一一〇一,遠距為一一八二。 問:「太陽天內面切金星外而是也。今因太陽本,算其內面盈金星外面三十度,兩算不合,何也?」曰:「此測難求其密。其較雖盈三十度,以全數計之,不及百分之三,數則小矣。」又曰:「所測定各天之數,皆以日月星諸體之心為測,其體之厚,未嘗入數,必月及水、星、金星各數大略,而後算始無差。」又曰:「所用之數,乃新圖之」數,不謂各曜各麗一天而相切,故其數於此論不合。 或曰:「星體到本天最高在此,其天或仍厚幾許,要未可知。」所定之數,亦其大略而已。 火星兩心差為一九六〇取五分之三。 均圈心距地心為三分,不同心圈心距地心五分。 為一一七六〇小輪極大半徑。〈有盈有縮故用大數〉為六五八〇〇。兩數並之,加於全數,得遠大距,為一七七五六〇。兩數並之,減於全數,得近小距,為二二四四〇。用法以太陽大距數一一八二乘火星遠大距數,以近距除之,得九三五二。乃火星外面距地之度數,或木星天內面距地之數也。 木星兩心差為九一六〇。用其半,得四五八〇;小輪半徑為一九二九四。兩數並加全數,得一二三八七四,乃木星遠大距數;兩數並減於全數,得小距數為七六一二六。依前法以內面乘大距,以小距數除之,得一五二一七,乃木星上面距地之數,或土星下面距地之度數也。 土星兩心差為一一六二八,用其半,得五八一四;小輪心半徑為一〇四二六,兩數並加於全數,得一一六二四〇,乃土星大距數也。若以前兩數並減於全數,得小距數為八三七六〇,依前法乘除,得二一一一七,乃土星上面距地之數,或恒星天距地之數也。 右算皆用古圖,以明今測之數。然亞耳《罷德》于《唐僖宗廣明》右算,得水星本天中距地為一百一十五度,金星中距為六百一十八度,火星中距為四千五百八十四度,木星中距一萬〇千四百二十三度,土星中距為一萬五千八百度,恒星中距為一萬九千度。 因各星矩地及其體之視徑,亦並可推其大小。 《用新圖算各星距地》 《新圖》以地為太陽、太陰恒星所行之心;別「五緯」,以太陽為本行之心。又土、木、火三星,以太陽所行之圈為古法。所謂「年歲圈」,即上所用法;今非其真,因用本法。 又《新圖》不言各星各有一天,而強星在本重之內;但各所行之輪,或相切、或相割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