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五行部總論一(6) |
|
北周·衛元嵩《元包》 《五行生成》 五行之數,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其生也;六曰水,七曰火,八曰木,九曰金,十曰土,此其成也。凡五行生成之數五十有五,肇於《勿芒》,動幹冥默,物休咎於未形,辨憂虞於既惑,鬼出神入,而變化無窮,窮幽洞靈而生成不息,體混茫之自然,與天地而為極,實所謂微妙元通,深不可測。 南唐·譚子《化書·五行相濟相伐》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發生之謂也,故君於木。義,救難之謂也,故君于金。禮,明白之謂也,故君於火。智,變通之謂也,故君于水。信,愨然之謂也,故君於土。」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始則五常相濟之業,終則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宋《王臨川集·論議洪範傳》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何也?五行也者,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天一生水,其於物為精,精者一之所生也。地二生火,其於物為神,神者有精,而後從之者也。天三生木,其於物為魂,魂從神者也。地四生金,其於物為魄,魄者有魂,而後從之者也。天五生土,其於物為意,精神魂魄具而後有意。自天一至於天五,五行之生數也。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其成之者皆五。五者,天數之中也,蓋中者所以成物也。道立于兩,成於三,變於五,而天地之數具,其為十也,耦之而已。蓋!五行之為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無所不通。一柔一剛,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惡、有醜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於無窮。其相生也,所以相繼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語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克;語時也以相繼,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洪範》語道與命,故其序與、『語器與時者異也。道者,萬物莫不由之者也;命者,萬物莫不聽之者也。器者,道之散,時者命之運。由於道,聽於命而不知者,百姓也;由於道,聽於命而知之者,君子也。 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而無所聽,唯天下之至神為能與於此。夫火之于水,妻道也;其於土,母道也。故神從』」志,無志則從意志。致一之謂精,唯天下之至精,為能合天下之至神。精與神一而不離,則變化之所為在我而已。是故能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而無所聽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何也?北方陰極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陽極而生熱,熱生火,故水潤而火炎,水下而火上;東方陽動,以散而生風,風生木,木者陽中也,故能變,能變故曲直。西方陰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金者陰中也,故能化,能化故從革。中央陰陽交而生濕,濕生土,土者陰陽沖氣之所生也,故發之而為稼,斂之而為穡。「曰」者,所以命其物。「爰」者,言於之稼穡而已。潤者,性也。炎者,氣也。上下者,位也。曲直者,形也。從革者,材也。稼穡者,人事也。冬物之性複,複者性之所,故于水言其性。夏物之氣交,交者氣之時,故於火言其氣。陽極上,陰極下,而後各得其位,故於水火言其位。春物之形著,故於木言其形。秋物之材成,故于金言其材。中央人之位也,故於土言人事。水言潤,則火熯土溽,木敷金斂,皆可知也。火言「炎」,則水洌土蒸、木溫、金清,皆可知也。 水言下,火言「上」,則木左金右、土中央,皆可知也。推類而反之,則曰後、曰前、曰東、曰西、曰北、曰南,皆可知也。 木言「曲直」,則土圜金方、火銳水準,皆可知也。金言「從革」,則木變土化、水因火革,皆可知也。土言「稼穡」,則水之井洫、火之爨冶,木金之為械器,皆可知也。所謂木變者何?灼之而為火,爛之而為土,此之謂變。所謂土化者何?能熯能潤,能敷能斂,此之謂化。所謂水因者何?因甘而甘,因苦而苦,因蒼而蒼,因白而白,此之謂因。所謂火革者何?革生以為熟,革柔以為剛,革剛以為柔,此之謂革。金亦能化,而命之曰從《革》者何?可以圜,可以平,可以銳,可以曲直。然非火革之,則不能自化也,是故命之曰「從革」也。夫金,陰精之純也,是其所以不能自化也。蓋!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剛。故木撓而水弱,金堅而火悍,悍堅而濟以和,萬物之所以成也。奈何終於撓弱,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何也?寒生水,水生鹹,故潤下作鹹;熱生火,火生苦,故炎上作苦。 風生木,木生酸,故曲直作酸。燥生金,金生辛,故從革作辛;濕生土,土生甘,故稼穡作甘。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耦,以耦生則成而奇。寒之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耎;熱之氣耎,故其味可用以堅;風「之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之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沖氣之所生也,沖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綏而已。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耎則和,故鹹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耎,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勿用也。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張子·正蒙 《參兩篇》 木曰「曲直」,能既曲而反申也;金曰「從革」,一從革而不能自反也。水火氣也,故炎上潤下,與陰陽升降,土不得而制焉。木金者,土之華實也,其性有水火之雜,故木之為物,水漬則生火然而不離也,蓋得土之浮華於水火之交也。金之為物,得火之精於土之燥,得水之精於土之濡,故水火相待而不相害,鑠之反流而不耗,蓋得土之精實於水火之際也。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地之質也,化之終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體而不遺者也。 《動物篇》 形也,聲也,臭也,味也,溫涼也,動靜也,六者莫不有五行之別,同異之變,皆《帝則》之必察者與! 《朱子全書·論五行》 問:「前日先生答《書》雲:『陰陽五行之為性,各是一氣所稟,而性則一也』。兩『性』字同否?」曰:「一般。」又曰:「同者,理也;不同者,氣也。」又曰:「他所以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節複問:「這個莫是木自是木,火自是火,而其理則一?」先生應而曰:「且如這個光,也有在硯蓋上底,也有在墨上底,其光則一也。」 氣之精英者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則為理,所以為仁義禮智信者是也。 「金木水火土」,雖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不可不知。康節卻細推出來。 天一自是生水,地二自是生火。生水只是合下便具得濕底意思,木便是生得一個軟底,金便是生出得一個硬底。五行之說,《正蒙》中說得好。又曰:「木者土之精華也。」又曰:「水火不出於土。」《正蒙》一段說得最好,不胡亂下一字。 問:「黃寺丞雲:『金木水火,體質屬土』。」曰:「《正蒙》有一說好。 只說金與木之體質屬土,水與火卻不屬土。」問:「火附木而生,莫亦屬土否?」曰:「火自是個虛空中物事。」問:「只溫熱之氣便是火否?」曰:「然。」 水火清,金木濁,土又濁。 《論陰陽五行》 曰:「康節說得法密,橫渠說得理透。邵伯溫載伊川言曰:『向惟見周茂叔語及此,然不及先生之有條理也』。欽夫以為伊川未必有此語,蓋伯溫妄載,某則以為此語恐誠有之。」 陰以陽為質,陽以陰為質。水內明而外暗,火內暗而外明。《橫渠》曰:「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 「清明內影,濁明外影」,清明金水,濁明火日。 陽變陰合,初生水火。水火氣也。流動閃鑠,其體尚虛,其成形猶未定。次生木金,則確然有定形矣。水火初是自生,木金則資於土,五金之屬皆從土中旋生出來。 大抵天地生物,先其輕清,以及重濁。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二物在五行中最輕清。金木複重於水火,土又重于金木。如論律呂,則又重濁為先,宮最重濁,商次之,角次之,征又次之,羽最後。〈以上語類〉 陰陽之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也。以此推之,健順五常之理可見。〈答黃商伯〉 問:「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竊謂氣之初溫而已,溫則蒸溽,蒸溽則條達,條達則堅凝,堅凝則有形質。五者雖一有俱有,然推其先後之序,理或如此。」曰:「向見吳鬥南說五事庶征,皆當依此為序。其言亦有理。」〈答黃商伯〉 問:「二氣五行,造化萬物,一闔一辟,萬變是生。所謂五行之氣,即雷風水火之運耶?又即二氣之參差散殊者耶?先儒謂物物皆具,則人之氣稟有偏重者,謂之皆具,可乎?或謂雖物皆具,而就五行之中,有得其多者,有得其少者,於此思之,殊茫然未曉。」曰:「五行之氣,如溫涼寒暑、燥濕剛柔之類,盈天地之間者皆是。舉」一物無不具此五者,但其間有多少分數耳。〈答呂子約〉問: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此豈就圖而指其序耶?而水木何以謂之陽?火金何以謂之陰?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一三陽也,二四陰也。〈答林子玉〉問:「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此豈即其運用處而言之耶?而木火何以謂之陽?金水何以謂之陰?」曰:「此以四時而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答林子玉以上文集〉 儲泳《祛疑說·五行體象生克之性》 談氏曰:「雨霽風晴,非陽也,陰之靜而斂也,斂則清而明。雲滃霧合,非陰也,陽動而變也,變則濁而暗。是故三春多雲霧,而九秋多晴霽,陰陽本然之體象也。夏《離》火用事,然暑氣酷而火焰減,火氣盛而火體衰也。 冬坎水用事,然寒氣甚而水流涸,水氣盛而水體衰也。一氣之闔辟眾散,於此可見。北方屬水而土厚,所以制水,故不亢而害寒于南者,水之氣非體也,南方屬火而水盛,所以制火,使不亢而害熱於北」者,火之氣非體也,概與四序同。水克火,火克金,置金淤水火之間則相濟。木克土,土克水,植木於水土之間則相資,人為乎天造也。油,水類也,不克火而資火,油出於木而木生火也。灰,木成也,不克土而滋土,灰化於火,而火生土也。火生於木而焚木,金生於土而鋤土,火燥而金剛也。木克土而土養木,土克水而水澤土,木柔而土厚也。五行生克之性,有如此者,不可不知。 周密《齊東野語·溫泉寒火》 邵康節曰:「世有溫泉,而無寒火。」昭德晁氏解雲:「陰能順陽,而陽不能順陰也。水為火爨,則沸而熟物;火為水沃,則滅矣。」晉紀瞻舉秀才,陸機策之曰:「陰陽不調,則大數不得不否;一氣偏廢,則萬物不能獨成。今有溫泉而無寒火,其故何也?」白虎殿諸儒講論,班固纂為《白虎通五行篇》,亦曰:「有溫水,無寒火。」然今湯泉往往有之,如驪山、尉氏、駱谷、汝水、黃山、佛跡、匡廬、閩中等處,皆表表在人耳目。坡詩雲:「自憐耳目隘,未測陽陰故。鬱攸火山烈,觱沸湯泉注。安能長魚鱉,僅可燖狐兔。」朱氏晦庵詩雲:「誰然丹黃焰,爨此玉池水。」蓋或為溫泉之下,必有硫黃礬石故耳。獨未見所謂寒火。 按《西京雜記》載董仲舒曰:「水極陰而有溫泉,火至陽而有涼焰。」又《抱樸子》曰:「水性純冷,而有溫谷之湯泉;火體宜熾,而有蕭丘之寒焰。」又:劉子從化篇曰:「水性宜冷,而有華陽溫泉,猶曰泉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焰,猶曰火熱,熱者多也。然則寒火亦有之矣,特以耳目所未及,故以為無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