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陰陽部雜錄一(2) |
|
《脈要精微論》岐伯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又〉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厥論》「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病能論》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脈解。《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 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為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少陽所謂心脅痛者,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虛,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複上,上則邪客于藏府間,故為水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藏府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複爭而外並于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欬上氣喘也。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 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所謂「小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所謂「欬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欬,故血見於鼻也。厥陰所謂㿉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㿉疝少腹腫也。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陽振榮華,萬物一俛而不仰也。所謂㿉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㿉癃疝也。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調經論》岐伯曰:「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 《至真要大論》帝曰: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陰陽類論》帝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藏最貴。」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雷公齋七日,旦複侍坐,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藏終始,三陽為表,二陰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雷公》曰:受業未能明。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沈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于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並,繆通五藏,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 帝曰:『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耎而動,九竅皆沈。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藏,外為驚駭。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沈,勝肺傷脾,外傷四支。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游於心,腕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沈為膿胕,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汲塚周書大聚解》:「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設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陽,夏日之陰,不召而民自來,此謂歸德。」 《道德經·道化篇》:「萬物負陰而抱陽。」 《關尹子·四符篇》:「陰陽雖妙,不能卵無雄之雌。」〈又〉仁則陽而明,可以輕魂;義則陰而冥,可以禦魄。〈又〉「陰陽雖妙」,能役有氣,而不能役無氣。 《六七篇》,「世之人以暫見者為夢,久見者為覺。殊不知暫之所見者,陰陽之炁;久之所見者,亦陰陽之炁。二者皆我陰陽,孰為夢?孰為覺?」 《相鶴經》:「鶴者,陽鳥也,而游于陰。」 《管子·宙合篇》:「夏處陰,冬處陽。」 《樞言》篇:「珠者,陰之陽也,故勝火;玉者,陰之陰也,故勝水。」 《心術》篇:「人主者立于陰,陰者靜,故曰動則失位。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 《四時篇》:「日掌陽,月掌陰,星掌和。陽為德,陰為刑,和為事。」 《形勢解》:「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 《臣乘馬》篇:「日至六十日而陽凍釋,七十日而陰凍釋。」《揆度》篇:「天筴陽也,壤筴陰也。」 《輕重篇》:「《管子》曰:『女華者,桀之所愛也,湯事之以千金。 曲逆者,桀之所善也,湯事之以千金。內則有女華之陰,外則有曲逆之陽。陰陽之議,合而得成其天子。此湯之陰謀也』。」〈又〉《管子》曰:「陰王之國有三,而齊與在焉。」桓公曰:「此若言,可得聞乎?」管子對曰:「楚有汝漢之黃金,而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此陰王之國也。」〈又〉狐白應陰陽之變,六月而一見。 子華子:「夫天降一氣,則五氣隨之,寄備於陰陽,合氣而成體。故有太陽,有少陽,有太陰,有少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陽中之陽者,火是也;陰中之陰者,水是也;陽中之陰者,木是也;陰中之陽者,金是也。土居二氣之中間,以治四維,在陰而陰,在陽而陽。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北方陰極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陽」極而生熱,熱生火,東方陽動以散而生風,風生木;西方陰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陰陽交而生濕,濕生土。是故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 《鄧析子》:「為君,當若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自歸,莫之使也。」 《文子道原》篇:「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又〉「大丈夫恬然無思,淡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以陰陽為禦。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以天為蓋,則無所不覆也;以地為車,則無所不載也;四時為馬,則無所不使也;陰陽禦之,則無所不備也。〈又〉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又〉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又〉「寇莫大於陰陽」,而枹鼓為細。 《精誠篇》:「陰陽所擁,沉滯不通者,竅理之。」〈又〉含陰吐陽而與萬物同和者,德也。〈又〉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 《守弱篇》:「聖人與陰俱閉,與陽俱開。」 《上德篇》:「月望日奪光,陰不能以承陽。」〈又〉陰陽不能常,且冬且夏。〈又〉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齊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天氣不下,地氣不上,陰陽不通,萬物不昌,小人得勢,君子消亡,五穀不植,道德內藏。〈又〉陰難陽,萬物昌;陽複陰,萬物湛。物昌,無不贍也,物湛,無不樂也,物樂則無不治矣。陰害物,陽自屈,陰進陽退,小人得勢,君子避害,天道然也。陽氣動,萬物緩而得其所,是以聖人順陽道。〈又〉陽氣畜而後能施,陰氣積而後能化,未有不畜積而後能化者也。故聖人慎所積。陽滅陰,萬物肥,陰滅陽萬物衰。故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陽不下陰,則萬物不成。〈又〉陽氣盛,變為陰,陰氣盛,變為陽。〈又〉聖人偯陽天下和同,偯陰天下溺沉。 《微明篇》:「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又〉聖人「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弱能強。」〈又〉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萬事盡然,不可勝明。 《自然篇》:「道生萬物,理於陰陽,化為四時,分為五行。」〈又〉「陰陽四時」,「金木水火土」,同道而異理。 《上仁篇》:「天地之炁,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故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乃能成和。 《上禮篇》:「上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又〉神農黃帝,核領天下,紀綱四時,和調陰陽,於是萬民莫不竦身而思戴。 《莊子·人間世篇》:「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在宥》篇:「人大喜邪,毗于陽;大怒邪,毗于陰。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又〉《廣成子》曰:「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 《天運篇》:「老子曰:『子又烏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刻意》篇:「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繕性》篇:「古之人在混茫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 《秋水》篇: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 《田子方》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 《庚桑楚篇》:「寇莫大於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說劍》篇:「開以陰陽。」 《列子·天瑞》篇:「天地之道,非陰則陽。」 《周穆王篇》:「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於物類。 故陰氣壯則夢涉太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焫;陰陽俱壯則夢生殺。」〈又〉《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國。」陰陽之氣所不交,故寒暑無辨。 《亢倉子政道篇》:「水陰沴也,陰于國政類刑,人事類私;旱陽過也,陽于國政類德,人事類盈。」 《鬼谷子·捭闔篇》:「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皆曰終,言惡以終為謀。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言可。 陰陽之理盡,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禦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陽陰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 《決篇》:「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 《孫子》:「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 《韓非子》:「陰燕陽魏」〈又〉《四海既藏》,道陰見陽。〈又〉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戰國策》:「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溪之陽,盧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呂子重己》篇:「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 《貴公》篇「陰陽之和,不長」一類。 《大樂篇》:「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又〉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 《精通篇》:「月也者,群陰之本也。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 《知分篇》:「凡人物者,陰陽之化也。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辨土篇》:「畝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越絕書計倪內經》:越王曰:「物有妖祥乎?」計倪曰:「有陰陽,萬物各有紀綱,日月星辰刑德,變為吉凶。金木水火土更勝,月朔更建,莫主其常,順之有德,逆之有殃。 是故聖人能明其刑而處其鄉,從其德而避其衡。凡舉百事,必順天地四時,參以陰陽,用之不審,舉事有殃。人生不如臥之頃也。欲變天地之常數,發無道,故貧而命不長。故聖人並苞而陰行之,以感愚夫,眾人容容盡欲富貴,莫知其鄉。」越王曰:「善。」請問其方。計倪對曰:「從寅至未,陽也。太陰在陽,歲德在陰,歲美在是。 聖人動而應之,制其收發,當乙太陰在陰,而發陰且盡之歲,亟賣六畜貨財,以益收五穀,以應陽之至也。 陽且盡之歲,亟發糴以收田宅牛馬,積斂貨財,聚棺木,以應陰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其次五倍。天有時而散,是故聖人反其形,順其衡,收聚而不散。」越王曰:「善。」 《外傳枕中》範子曰:「道生氣,氣生陰,陰生陽,陽生天地。」範子曰:「夫八穀貴賤之法,必察天之三表,即決矣。」越王曰:「請問三表?」範子曰:「水之勢勝金,陰陽畜積大盛,水據金而死,故金中有水,如此者,歲大敗,八穀皆貴。 金之勢勝木,陽氣蓄積大盛,金據木而死,故木中有火,如此者,歲大美,八穀皆賤,金木水火更相勝,此天」之「三表」者也。〈按此條或有錯訛恐是火勢勝金火據金而死金勢勝木金據木而死〉越王曰:「寡人已聞陰陽之事,穀之貴賤,可得而知乎?」範子曰:「陽者主貴,陰者主賤,故當寒而不寒者,穀為之暴貴;當溫而不溫者,穀為之暴賤。譬猶形影,聲響相聞,豈得不復哉!故曰:秋冬貴,陽氣施于陰,陽極而複貴;春夏賤,陰氣施于陽,陽極而不復。」越王曰:「善哉!」越王曰:「吾欲富邦強兵,地狹民少,奈何為之?」範子曰:「夫陽動於上,以成天文;陰動于下,以成地理。審察開置之要,可以為富。凡欲先知天門開及地戶閉,其術:天高五寸,減天寸六分,以成地。謹司八穀初見出於天者,是謂天門開,地戶閉,陽氣不得下入地戶,故氣轉動而上下陰陽俱絕,八穀不成,大貴必應其歲而起,此天變見符也。謹司八谷初見入於地者,是為地戶閉,陰陽俱會,八穀大成,其歲大賤,來年大饑,此地變見端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