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陰陽部雜錄一(1) |
|
《書經·虞書·舜典》:「律和聲。」〈疏〉陰律名同,亦名呂。鄭元雲:「律,述氣也。同,助陰宣氣,與之同也。」又雲:呂,旅也。言旅助陽宣氣也。 《夏書》:「甘誓:不用命,戮於社。」〈傳〉「社主陰」,陰主殺親祖,嚴社之義。〈疏〉《禮》:「左宗廟,右社稷」,是祖陽而社陰。 《周書洪範》潤下作「鹹。」〈疏〉水既純陰,故「潤下趣陰。」火是純陽,故「炎上趣陽。」 《召誥》:「厥既得蔔。」〈疏〉市處王城之北。朝為陽,故在南;市為陰,故處北。 《立政》「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詩經小雅采薇篇》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朱注〉陽十月也。 時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名之曰「陽月」也。 《杕杜》篇:「日月陽止,女心傷止。」〈箋〉十月為陽,婦人思望其君子,陽月之時,已憂傷矣。 《十月之交》篇:「朔日辛卯。」〈疏〉十日甲剛乙柔,其中有五剛五柔。要十日皆為幹。而十二辰亦子陽醜陰,其中有六陽六陰,以對十日皆為支《大雅篤公劉》篇:「相其陰陽。」〈朱注〉陰陽向背,寒暖之宜。 天生《蒸民篇》。「有物有則。」〈疏〉《孝經援神契》曰:「性生於陽以理執,情生於陰以繫念」,是性陽而情陰。 《周禮地官》大司徒:「陰陽之所和也。」〈疏〉若昭四年《左氏》申豐雲:「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是其陰陽和也。 春官大司樂,陰竹之管。〈注〉「陰竹」生於山北者。〈疏〉《爾雅》雲:「山南曰陽,山北曰陰。」今言陰竹,故知山北者也。 保章氏十有二歲之相。〈注〉「歲謂太歲。」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十二歲而小周。 《禮記·曲禮》:「請席何鄉,請衽何趾。」〈疏〉席坐席,衽臥席。坐為陽,面亦陽也,故問面何所向。臥是陰,足亦陰也,故問足何所趾也。 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疏〉熟肉帶骨而臠曰殽,純肉切之曰胾。骨是陽,故在左;肉是陰,故在右。食飯,燥為陽,故居左;羹濕是陰,故右。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蔔,「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疏〉「天官尊陽,故一卿以攝眾」;地官卑陰,故「五卿俱陳也。」 《王制》:「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注〉兼用之備陰陽也。凡飲養陽氣。凡食養陰氣。陽用春夏。陰用秋冬。〈疏〉《燕》之與饗,是飲酒之禮,是陽陽而無陰,食是飯,飯是陰陰而無陽,周兼用之,故雲「備陰陽」也。 《月令》:「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大全〉馬氏曰:「甲、丙、戊、庚、壬,陽也;乙、丁、己、辛、癸,陰也。《蓋》一陰一陽,每相為用者也。 其《祀戶》。」〈大全〉方氏曰:「戶奇而在內,陽自內出之象也,春生為陽出之時,故其祀戶;門耦而在外,陰自外入之象也,秋收為陰入之時,故其祀門。灶者物之所以化,而夏之時則陽已極而陰於是化也,故其祀灶。行者人之所以往,而冬之時則陽來複而陰於是往也,故其祀行。」 仲春之月,鷹化為鳩。〈大全〉方氏曰:「鷹好殺而擊以秋,鼠好貪而出以夜,皆陰類也。鳩、鴽皆陽類也。卯、辰者陽之中,故仲春則鷹化為鳩,季春則田鼠化為鴽,蓋陰為陽所化,物理如此。爵乳子而集以春,雉求雌而雊以朝,皆陽類也。蛤、蜃皆陰類也。戌、亥者陰之極也,故秋則爵入大水為蛤,孟冬則雉入大水為蜃,蓋陽為陰所化,物理如此。」 是月也,日夜分。〈大全〉方氏曰:「日,陽也;夜,陰也。故陽長而陰消,則日長夜短,陰長而陽消,則夜長日短,皆非陰陽之中也。夫陽生於子,終於午,至卯而中分;陰生於午,終於子,至酉而中分。故春為陽中,而仲月之節為春分;秋為陰中,而仲月之節為秋分。春秋之分則陰陽適中,而日夜無長短之差,故於其月每言日夜分也。」 季春之月,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大全〉馬氏曰:「田鼠化為鴽,則陰類之。慝者遷乎陽,而其性和也。萍始生則以陰物之浮以承陽者也。」方氏曰:「虹者,天地訌潰之氣也。陰乾陽所,乃見而出,故又謂之蝀焉。陽方得中,則陰莫能幹,至於辰則已過中矣,故為陰所幹而虹見也。」 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命國難,九門磔攘,以畢春氣。〈大全〉嚴陵方氏曰:「難所以難,陰慝而驅之。《周官》方相氏『帥百隸而時難,以狂夫為之,則狂疾以陽有餘,唯陽有餘足以勝陰慝故也。 裂牲謂之磔,除禍謂之攘,必於九門,則欲陰慝之出故也。凡此皆慮春氣之不得其終也,故曰『以畢春氣』。 此之所難,則難陰慝之作於春者也。仲秋又難,則難陰慝之作於秋者也。季冬又難』」,則難陰慝之作於冬者也。獨夏不難,則以陽盛之時,陰慝不能作故也。 孟夏之月,螻蟈鳴,蚯蚓出。〈大全〉馬氏曰:「螻蟈鳴則陰而伏者,乘陽而鳴也。蚯蚓出則陰而屈者,乘陽而伸也。 靡草死。」〈陳注〉草之枝葉靡細者,陰類,陽盛則死也。 仲夏之月,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陳注〉凡物皆稟陰陽之氣而成質,其陰類者宜陰時,陽類者宜陽時,得時則興,背時則廢。〈大全〉方氏曰:「螳螂、鵙,皆陰類也,故或感微陰而生,或感微陰而鳴焉。反舌,百舌也。其鳴也,感陽中而發,故感微陰而無聲焉。」 毋暴布。〈陳注〉「布」者,陰功所成,不可以小功幹盛陽也。 《鹿角解》〈大全〉方氏曰:「鹿好群而相比,則陽類也,故夏至感陰生而角解;麋多欲而善迷,則陰類也,故冬至感陽生而角解。此所以不同也。」 孟秋之月,天地始肅,不可以贏。〈陳注〉朱氏曰:「陽道常饒,陰道常乏,故贊化者不可使陰氣之贏也。」 仲秋之月元鳥歸。〈大全〉方氏曰:「元鳥」至,以陽中,故歸以陰中也。 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陳注〉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養」衰老順時令也。〈大全〉方氏曰:「幾杖以養其體,糜粥以養其氣。《郊特牲》曰:『飲養陽氣也,食養陰氣也,春饗孤子秋食耆老,其義一也,故此於秋言之』。」然養陽非無食也,特以飲為主耳,養陰非無飲也,特以食為主耳,故此兼言飲焉。 季秋之月,鞠有黃華。〈大全〉方氏曰:「桃華于仲春,桐華于季春,皆不言有,獨于鞠言之者,以萬物皆華于陽,獨鞠華于陰而已,故特言有。桃華之紅、桐華之白,皆不言其色。獨鞠言其色而曰黃者,以華于陰中,其色正應陰之盛故也。」 孟冬之月,虹藏不見。〈陳注〉陰陽氣交而為虹。此時陰陽極乎辨,故虹伏。 仲冬之月,鶡旦不鳴,虎始交。〈陳注〉夜鳴而求旦,故謂之「鶡旦。」夫夜鳴則陰類也。然鳴而求旦。則求陽而已。故感微陽之生而不鳴則以得所求故也。虎陰物而交則亦感陽之生故也。 命之曰《暢月》。〈陳注〉朱氏謂:陽久屈而後伸,故雲「暢月。 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陳注〉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言枯涸者,漸滋發也。〈大全〉方氏曰:「凡物之氣,感陰者腥,感陽者香,陽方長矣,故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結者,以感正陽之氣而後出,故微陽雖生而猶結焉。結言形之未解也。」 季冬之月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大全〉馬氏曰:「雁北鄉,則順陽而複也。雉,火畜也,感于陽而後有聲。雞,木畜也,麗于陽而後有形。」 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種。〈大全〉嚴陵方氏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盛閉塞而陽無所泄,則氣戾不和,為愆陽,為伏陰。然則鑿冰非特為備暑,亦以達陽氣也。水之入也為陰事之終,種之出也為陽事之始,以冰入之期而告民出五種,終則有始也。」 《內則》:「凡男拜,尚左手。」〈注〉左,陽也。 凡女拜,尚右手。〈注〉右陰也。〈陳注〉尚左尚右,陰陽之別。 《祭義》:「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陳注〉「壇高而顯,坎深而隱。」一顯一隱,所以別陰陽之幽明,一高一深所以制陰陽之上下。東動而出,西靜而入,出則在外,入則反內,故東西所以別陰陽之外內。東為陽中,西為陰中,中則得位,故東西所以端陰陽之位。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而陰陽之義配焉。陽道常饒,陰道常乏,故運而為氣,賦而為形。凡屬乎陽者皆長,屬乎陰者皆短。一長一短,終則有始,相巡而未嘗相絕。 故「足以致天下之和」者,陰陽相濟之故也。 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疏〉興建陰陽,天地之情,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立此陰陽,以作《易》祭統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大全〉方氏曰:「言陰陽之物者,蓋昆蟲以陰蟄,以陽出,草木以陰枯,以陽榮故也。」 《鄉飲酒義》:「賓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陰陽也。」〈陳注〉「《介》』以輔賓,僎以輔主人,象陰陽之輔天地也。 《烹狗於東方》,祖陽氣之發於東方也。〈大全〉方氏曰:「凡植物皆地產,足以養人之陰;凡動物皆天產,足以養人之陽。天產不特狗也,而特烹狗以祖陽氣者,蓋陽之辰窮於戌而為陽之至,故辰在戌而屬狗,則狗至陽之畜也。東方者得陽之中,烹至陽之畜,于陽中之方,又得其宜矣。」 《喪服四制》:「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又〉夫《禮》,吉凶異道,不得相干,取之陰陽也。 《左傳》:「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谷梁傳》:「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乃生。」 《素問·上古天真論》:「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沈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又〉「凡陽陰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應象大論》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陰陽離合論》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陰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勿浮,命曰一陽。」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 摶而勿沈,命曰「一陰陰陽。」𩅞𩅞〈音沖〉積傳為一周。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陰陽別論》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陰爭于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陽加于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謂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