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陰陽部紀事 |
|
《路史》:有巢氏沒,閱數世而朱襄氏立。於是多風,群陰閟遏,諸陽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遲春而黃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達作五弦之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令曰「來陰。」 《管子輕重篇》:「虙戲作造六畫,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 《路史》:「伏戲氏觀象于天,效法於地,近參乎身,遠取諸物,兆三畫,著八卦,以逆陰陽之微,以順性命之理,成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而君民事,則陰陽家國之事始明焉。微顯闡幽,章往察來,於是申六畫,作十言,以明陰陽之中,以厚君民之德。」 察六氣,審陰陽,以賚之身,而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於是嘗草治砭,以制民疾,而入滋信。 女皇氏上際九天,下契黃壚,合元履中,開陰布綱,而下服度。 帝顓頊高陽氏作五基六䪫之樂以調陰陽享上帝命曰:「承雲。」 帝堯命羲和,絕地,天通,羲載上天,黎獻下地,俾主陰陽。 呂子:「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拾遺記》:「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占氣象之休否。」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耆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陳注〉「刑」,陰事也。舉陰事則助陰抑陽,故百官府刑罰之事,皆止靜而不行也。 仲冬之月,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陳注〉此皆與夏至同,而有謹之至者。彼言止聲色而此言去,彼言節嗜欲而此言禁蓋!仲夏之陰猶微,此時之陰猶盛,陰微則盛陽未至於甚傷,陰盛則微陽當在於善保故也。 《左傳》僖公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周內史叔興聘于宋,宋襄公問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昭公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蝕之。公問於梓慎曰:「是何物也?禍福何為?」對曰:「二至二分,日有蝕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其他月則為災。陽不克也,故常為水。」 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蝕之。梓慎曰:「將水。」昭子曰:「旱也。日過分而陽猶不克,克必甚,能無旱乎?陽不克,莫將積聚也。」 《論衡》孔子出,使子路齎雨具,天果大雨。子路問其故,曰:「昨暮月離於畢,後日月複離畢。」孔子出,子路請齎雨具,不聽,果無雨。子路問其故,曰:「昔日月離其陰,故雨;昨暮月離其陽,故不雨。」 《越絕書》:越王問于範子曰:「寡人聞陰陽之治,不同力而功成,不同氣而物生,可得而知乎,願聞其說。」範子曰:「臣聞陰陽氣不同處,萬物生焉。冬三月之時,草木既死,萬物各異藏,故陽氣避之下藏,伏壯於內,使陰陽得成功於外。夏三月盛暑之時,萬物遂長,陰氣避之下藏,伏壯於內,然而萬物親而信之,是所謂也。陽者主生萬物,方夏三月之時,大熱不至,則萬物不能成;陰氣主殺,方冬三月之時,地不內藏,則根荄不成,即春無生。故一時失度,即四序為不行。」越王曰:「善。」越王曰:「寡人用夫子之計,幸得勝吳,盡夫子之力也。 寡人聞夫子明于陰陽進退,豫知未形,推往引前,後知千歲,可得聞乎?寡人虛心垂意,聽於下風。」《範子》曰:「天陰陽進退,前後幽冥,未見未形。此特殺生之柄,而王制于四海,此邦之重寶也。王而毋泄此事,臣請為王言之。」越王曰:「夫子幸教寡人,願與之自藏,至死不敢忘。」《範子》曰:「陰陽進退者,固天道自然,不足怪也。夫陰入淺者即歲善,陽入深者則歲惡。幽幽冥冥,豫知未形。故聖人見物不疑」,是謂知時,固聖人所不傳也。 夫堯舜禹湯,皆有豫見之勞,雖有凶年,而民不窮。越王曰:「善。」 《說苑敬慎篇》:「魯有恭士,名曰機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冬日行陰,夏日行陽。」 《漢書·郊祀志》:「右將軍王商等,以為甘泉河東之祠,非神靈所饗,宜徙就正陽太陽之處。違俗復古,循聖制,定天位。」 《食貨志》:「春令民畢出在埜,冬則畢入於邑,所以順陰陽,備盜賊,習禮文也。」 《董仲舒傳》:「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止雨反是。」 《丙吉傳》:「吉嘗出,逢清道群鬥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裡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 或以譏吉,吉曰:『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太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所當憂,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後漢書·和帝本紀》:末元十五年,「有司奏以為夏至則微陰起,靡草死,可以決小事。是歲,初令郡國以日北至,案簿行。」 《禮儀志》: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絜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絜之矣。 「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若少府郡縣各掃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 《張衡傳》:衡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璿璣之正。 《神仙傳》:封衡常駕一青牛,因號青牛道士。魏武帝問養性大略,對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其根以契造化之妙。」 《魏書·崔浩傳》:太史張淵、徐辯說世祖曰:「今年己巳,三陰之歲,歲星襲月,太白在西方,不可舉兵,北伐,必敗。」世祖意不決,詔浩與淵等辨之。 《唐書·郝處俊傳》:「帝多疾,欲遜位武后。處俊諫曰:天子治陽道,後治陰德。然則帝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不相奪也。若失其序,上譴見於天下,降災諸人。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許皇后臨朝。今陛下奈何欲身傳位天后乎?」 《續博物志》:有人為山魈所祟,或教以爆竹,如除夕可弭。人問之,曰:「此《荊楚歲時記》,以辟山魈鬼。陰冷之氣勝,則聲陽以攻之。」 寓簡,神宗皇帝禦經筵時方講《周官》,從容問前朝後市何義,侍講官以王氏《新義》對曰:「朝陽事,市陰事,故前後之次如此。」上曰:「何必論陰陽?朝者君子所會,市者小人所集,義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侍臣皆驚歎,蓋上已鄙厭王氏之學矣。 《宋史·陳宓傳》:「宓嘗為朱墨銘,謂朱屬陽,墨屬陰。」《括異志》:「夷陵有陰陽石,陰石常潤,陽石常燥,旱則鞭陰石,雨則鞭陽石,皆應。」 《捫虱新話》:予先兄慶長嘗語予,往守官舒州懷寧,嘗與教官同候太守坐間,守問教官曰:「『如何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教官答雲:『道在陰而陰得其一,道在陽而陽得其一,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如何是陰陽不測之謂神』?答曰:『神者在陰而陰不測,在陽而陽不測,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守甚喜其語,慶長對予再三誦之,予惜不記其人名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