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陰陽部總論二(5) |
|
▼章潢《圖書編·陰陽五行八卦》 陰陽五行,氣而已矣。雖各一其名義,各一其象數,各一其方位,而一氣周流變動,本無端倪。然陰陽五行,自不可亂,猶定盤之針,雖盤隨方位轉移,而針之指南者不易也。于此了然洞徹,胸中有活子焉,則支幹卦爻,隨其布列,造化由之以斡旋矣。諸術家各作一說,確信不疑,未免膠柱刻舟捫盂以為見日也。又有《會通》諸術,凡古人畫一圖,創一說者,皆兼收以統其全。殆如《萃盤》示兒,色色具備,欲嬰兒盡取之,以為終身福慶之驗也,有是理哉?彼天陽而地陰也,日陽而月陰也,春夏陽而秋冬陰,東南陽而西北陰也。然晝則天地皆屬陽,夜則天地皆屬陰,春夏則天地日月皆陽,秋冬則天地日月皆陰,東南則「四時皆陽,西北四時皆陰。」譬之手焉,左陽右陰,不可易也。而左右仰皆陽,覆皆陰,仰覆熱皆陽,寒皆陰,陰陽惡可執一論耶?然卒不可以女為陽、男為陰也明矣。是故天干陽也,地支陰也,甲丙戊庚壬非幹之陽,乙丁己辛癸非幹之陰乎?子寅辰午申戌非支之陽,醜卯巳未酉亥非支之陰乎?所以論支幹之分,不過甲陽乙陰子陽醜陰,如律呂陽宣陰助之義耳。然有謂甲乙壬癸子寅午申俱陽,丙丁庚辛醜卯巳未酉亥俱陰,執此為淨陰淨陽何歟?八卦乾兌離震為陽,巽坎艮震為陰,言先天也。乾坎艮震為陽,巽離坤兌為陰,言後天也。 論淨陰陽者,又以乾坤坎離為陽,艮巽震兌為陰,何歟? ▼徐三重《信古餘論·論陰陽》 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者,氣機之流行,因闔辟相生,而神化之用顯於是,故名為道。蓋盈虛消息,屈伸往來,萬物以之生成,萬事以之變化,象數之所設,吉凶之所生,非道而何? 造化消息,即為陰陽,靜極動極,是造化屈伸之候,不可太過,而必返者,此天理所以貴於得中,而人事亦最忌太過,蓋理與氣與數之所必窮也。 圖中陰陽,即是那上一圈太極的動靜。動靜有常理,這便是太極本然之妙。惟太極之理原如此,故動靜不能違之。所謂太極離不得陰陽者,蓋總陰陽動靜一定而不可易之理,便是太極之所由名。若乙太極為一事,而謂不離於陰陽,如相附然,恐誤尋索而反失之也。 陽即陰之動者,陰即陽之靜者。動則為陽,靜則為陰陰由動極而靜,是陰根陽也;陽由靜極而動,是陽根陰也。動之始終,與靜之始終,常相環合,而無間斷分離,是陰陽無一息獨行之時,所謂「交感互藏」者,皆此理也。 「靜而生陰,動而生陽」,由微而盛,皆以漸至,無絕然為陰為陽時也。「動極而靜,靜極複動」,才消即息,間不容髮,無絕然無陰無陽時也。其間絪縕參和,交感變化,潛易於一氣之內,而不失其往來之常。此陰陽不測之神,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據陰陽則析為兩儀,本動靜則總為一體。 動靜是太極,陰陽則動靜之名。太極之動便是陽,太極之靜便是陰。 《太極圖》陽動陰靜。正中一點陰陽。皆從此生。略生出便分屬陰陽。其中未分之體,有何偏倚? 濂溪《陽動陰靜圖》,以《易》離坎卦察之,便自可明。陽極於外,而中之初凝者,已為群陰之本;陰極於外,而內之微動者,已為諸陽之根。然二氣之動靜,即一氣之所流行,而陽所變化,陰便凝合迴圈之中,又各以生長分數,而別為五行之性。要之稟於氣不越乎陰陽,定於質不越乎剛柔,此天地之所以成化,人物之所以有生,仁義道德之所由立,修身治世之所由准也。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對待也。「動極而靜,靜極複動」,流行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流行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對待也,即流行而有對待,即對待而為流行,陰陽之神機,太極之妙用也。 靜以斂藏而言體,動以發散而言用,由靜而動,動終複於靜,則靜者若為主矣。然而《太極圖說》乃先言陽動,蓋非動無以見靜之端倪,因動而識其在靜時者,即是動之未發者也。 陰陽之所以為陰陽若何,人莫得而知,只運時賦物,便昭然示人,所謂微之顯也。《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萬物是顯,妙萬物者便是微。 生物只是陽氣,然非陰合不能成形。陰合者,合陽氣而物成也,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非陽不能變化,陽只是發生之氣,非陰不能收合,陰乃神氣聚而為精。精氣既聚,形生神發,此人物有生之始,所謂「天地之塞吾其體」者。 薛文清公言:「陰陽無頓絕之理。至陰之中,陽已生純坤,初爻有陽是也。至陽之中,陰已生純乾,初爻有陰是也。」予觀星命家序「五形生旺,丙火生寅而托胎於子,壬水生申,而托胎於午。」其說正同。蓋天地間本是一氣,而動靜相生,寧待既絕而後複續。晦翁《答袁機仲書》雲:「剝卦上九之陽方盡,而變為純坤之時,坤卦」下爻,已有陽氣生於其中矣。但一日之內,一畫之中,方長得三十分之一,必積至一月,然後始滿一畫而為複,方是一陽之生耳。《夬》之一陰為乾為姤,義亦同此。蓋論其始生之微,固已可名於陰陽,然便以此為陰陽之限,則其方盛者未替,而所占不啻卦內六分之五;方生者甚微,而所占未及卦內六分之一,所以未可截自此處而分陰陽也。此論更甚精密矣。 陰靜陽動,論者每難後先,惟程子曰:「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非妙達造化,莫能言此。夫以吸為呼,以核為荄,平旦之氣,精於夜寐;火炮之發,烈於包藏。凡此皆陰先陽後之義,物理昭然也。但太極動靜,鴻鈞轉化,綿綿不窮。要之,陰靜者前動之已極,不得不止,而後動之始基,為將來發舒者,乃由此。 試論臥起,臥雖息前日之所耗,實養後日之將用。所耗者已屈而虛,將用者方伸而實。第就實而論,則陰靜為先,陽動為後,理益明矣。但欲執為二氣之終始,則不可耳。夫一動一靜,氣之闔辟,不絕不紊,是造化之神機,即所謂道,道固不離乎氣,氣亦初非有二體也。 陽方進、未能即盛。才退又已漸衰。然則全盛之時幾何。聖人所以力扶而時保也。 「陰陽理而後和」,天道人事,俱昭然可驗。陰陽理則天地之心正,陰陽和則天地之氣順,位育之事,初無兩端。 陰陽之消息,其相接處,試以月魂魄言之便可見。才滿便虧,才盡便生,間不容髮。「既盈後月光方盛,人不見其虧而少差,絲發便是初虧;虧盡後月魄正晦,人不見其生而少差,絲發便是初生。」陰陽流行,迴圈相禪,不容少有間斷。其理正如是。 器物成為陰,用為陽。成主靜,靜者一,陰道凝也;用主動,動者廣,陽道通也。成而後有用,殆亦陰先陽後之義與? ▼《經濟文輯·戴庭槐氣候總論》 「一歲之間,本一氣之周流耳。一氣分而為二,則有陰陽;二倍而為四,則有四時;三四一十二,則又有十二月;十二倍而為二十四,則有二十四氣;複三其二十四而為七十二,則有七十二候。氣至而物感,物感而候變。是故天地之氣撓萬物者,莫疾乎風也。正月而東風解凍者,則天地收斂之氣散矣;七月而涼風至者,則天地發舒之氣散矣。動萬物者,莫疾乎雷也。二月而雷始發聲者,陽之中也。八月而雷始收聲者,陰之中也。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也。 六月而土潤溽暑大雨時行者,陰之濕,陽之終也。十一月而水泉動,十二月而水澤腹堅者,陽之動,陰之終也。陰陽之氣,交而為虹。季春虹始」見者,陽勝陰也。 孟冬虹藏不見者,陰勝陽也。陰陽之氣,鳥獸草木得之為先。鷹主殺而秋擊,鼠主貪而夜出。而卯辰之月能化鳩鴽者,以卯辰者陽之壯,陰為陽所化也。爵乳子而春集,雉求雌而朝呴。而戌亥之月能為蛤蜃者,以戌亥者陰之極,陽為陰所化也。「蟄蟲啟戶」者,雷發聲之時,與陽俱出也。「蟄蟲坯戶」者,雷收聲之時,與陰俱入也。「孟春而獺祭魚」者,此時魚逐陽氣而上游也。 「季秋而豺祭獸」者,此時獸感陰氣而見殺也。「春而鴻雁北,元鳥至」者,雁自南而來北,燕自北而來南,各乘其陽氣之所宜也。「秋而鴻雁來、元鳥歸」者,雁自北而來南,燕自南而來北,各乘其陰氣之所宜也。二月而倉庚「鳴,四月而螻蟈鳴」者,鳴以陽也。及五月一陰始生,鵙一鳴而反舌,則無聲矣。「七月而寒蟬鳴」者,鳴以陰也。及十一月一陽始生,鶡鴠能鳴,而感陽,則不鳴矣。「四月而蚯蚓出」者,陰之屈者,得陽而伸也。「十一月而蚯蚓結」者,陽雖生矣,而陰尚屈也。「夏至得一陰而鹿角解」者,鹿,陽獸也。「冬至得一陽而麋角」解者,麋陰獸也。草木正月而萌動者,陰陽氣交而為《泰》也。九月而黃落者,陰長陽消而為《剝》也。桃桐華於春者,應陽之盛也。黃菊華於秋者,應陰之盛也。四月而靡草死者,陰不勝於陽也。十一月而荔挺出者,陽初複于陰也。麥得陰之穉也,故金王而生,火王而死,而麥秋在於四月也。禾得陽之穉也,故木王而生,金王而熟,而禾登在於七月也。至於腐草之為螢,則植物之變為動物,無情之變為有情,豈非陽明之極,而陰幽之物亦隨之以化哉?大抵陰陽二氣,無形而默運於內,風雨露雷、昆蟲草木,有形而改換於外。君子觸其景而測其應,則可以寓對時育物之心,因其候而思其義,則可以悟「陰陽貞勝」之理。由是而知「一歲之間七十二候」,即二十四氣也,「二十四氣」即「一十二月也,一十二月」即四時也,「四時」即二氣也,二氣即一氣之周流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