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天地總部雜錄(2) |
|
《荀子·天論篇》:「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而輟廣。」 呂子《圜道》篇:「『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大樂篇》:「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複合,合則複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複始,極則複反,莫不鹹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 《淮南子·俶真訓》:「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無者,有未始有。有無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所謂有始者,繁憤未發,萌兆牙蘗,未有形埒垠堮,無無蝡蝡,將欲生興而未成。物類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相與優遊,競暢於宇宙之間,被德含和,繽紛蘢」蓯,欲與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彷佛,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有有」者,言萬物摻落根莖枝葉,青蔥苓蘢,萑蔰炫煌,蠉飛蝡動,蚑行喙息,可切侑把握而有數量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儲與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若光耀之間於無有,退而自失也。 《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於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時則訓。天為繩,地為准。」繩之為度也,直而不爭,修而不窮,久而不弊,遠而不忘。與天合德,與神合明,所欲則得,所惡則亡。自古及今,不可移匡。厥德孔密,廣大以容,是故上帝以為物宗。准之為度也,平而不險,均而不阿,廣大以容,寬裕以和,柔而不剛,銳而不挫,流而不滯,易而不穢,發通而有紀,周密而不泄,准平而不失,萬物皆平,民無險謀,怨惡不生。是故上帝以為物平。 《太玄經》:「天穹窿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上。」人苠苠而處乎中。「天渾而攆」,故其運不已。「地隤而靜」,故其生不遲。「人馴乎天地」,故其施行不窮。〈又〉天奧西北,鬱化精也;「地奧黃泉」,隱魄容也。 白虎通天者何也?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為三光,號者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故《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兆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陽唱陰和,男行女隨也。」天道所以左旋,地道右周。何以為天地?動而不別,行而不離。所以左旋右周者,猶君臣陰陽相對之義。男女總名為人。天地所以無總名何?曰:天圓地方不相類,故無總名也。 君舒臣疾,卑者宜勞,天所以反常行。何以為陽不動,無以行其教,陰不靜無以成其化。雖終日乾乾,亦不離其處也。故《易》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張河間《集靈憲》太素之前,幽清元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靈,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滓蓋,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並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志》之言雲:「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遲速固未可得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龐鴻蓋,乃道之幹也。 道幹既育,有物成體,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于陽,故圓以動,地體于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鬱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太玄」,蓋乃道之實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紀。 於是人之精者作聖,實始紀綱而經緯之。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則是渾已將覆,其數用重勾股,懸天之景,薄地之義,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天有兩儀以儛道中其可睹,樞星是也。謂之北極。在南者不著,故聖人弗之名焉。〈又〉陽道左迥,故天運左行,有驗於物,則人氣左羸,形左繚也。天以陽迥,地以陰淳,是故天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承施候明。天以順動,不失其中,則四序順至,寒暑不減,致生有節,故「品物用生。」地以靈靜作合,承天清化,致養四時而後育,故「品物用成。」 《陰符經》中篇:「天地萬物之盜。」 《廣雅釋天》:「太初,氣之始也,生於酉仲,清濁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為精,濁者為形也。太素,質之始也,生於亥仲,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三氣相接,至於子仲,剖判分離,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中和者為萬物。」 天圍辟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週六億十萬七百里二十五步。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七裡。下度地之厚,與天高等。 《翼莊》:「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 無能子《聖過篇》:「天地未分,混沌一氣。一氣充溢,分為二儀,有清濁焉,有輕重焉。輕清者上為陽為天,重濁者下為陰為地矣。天則剛健而動,地則柔順而靜,炁之自然也。天地既位,陰陽炁交,於是裸蟲、鱗蟲、毛蟲、羽蟲、甲蟲生焉。」〈又〉天與地,陰陽氣中之巨物爾。裸鱗羽毛甲五靈,因巨物合和之炁。又物於巨物之內,亦猶江海之含魚鱉,山陵之包草木爾。 《紀見篇》。「且萬物之名,亦豈自然著哉?清而上者曰天黃而下者曰地燭,晝者曰日燭夜者曰月,以至風雲雨露煙霧霜雪」,皆妄作者強名之也。人久習之,不見其強名之初,故沿之而不敢移焉。昔妄作者或謂「清上者曰地黃,下者曰天,燭晝者月,燭夜者日」,今亦沿之矣。 《續博物志》《爾雅》既曰釋天,不得不略言其趣,凡有六等。一曰蓋天,文見周髀,如蓋在上。二曰渾天,形如彈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猶如雞卵,白之繞黃,揚雄、桓譚、張衡、蔡邕、陸績、王肅、鄭元之徒,並所依用。三曰宣夜,舊說雲殷代之制。四曰昕天,昕讀為軒,言天北高南下,若車之軒,吳時姚信所說。五曰穹天,雲穹窿在上。虞氏所說,六曰安天,晉時虞喜所論。鄭注《考靈耀》雲:「天者純陽,清明無形,聖人則之,制璿璣玉衡,以度其象。」如鄭此言,則天是太虛,本無形體,但指諸星運轉以為天耳。 天周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按《考靈耀》雲:「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裡,千四百六十一分裡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七萬一千里者,是天圓周之裡數也。 以圍三徑一言之,則直徑三十五萬七千里,此為二十八宿周回直徑之數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東西各有萬五千里,是為四遊之極,謂之四表。四表之內並星宿內。總有三十八萬七千里。然則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處。則一十九萬三千五百里。地在於中。 是地去天之數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