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天地總部雜錄(1) |
|
《易經·乾卦·文言》九五:「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程傳〉「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蟲獸草木。陰陽各從其類,人物莫不然也。 坤上六《文言》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元黃者、天地之雜也,天元而地黃。〈本義〉坤雖無陽,然陽未嘗無也。「血」,陰屬,蓋氣陽而血陰也。「元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 《豫彖傳》「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坎彖傳》「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大全〉臨川吳氏曰:「不可升者,無形之險;山川丘陵,有形之險。」 《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象》曰:「初登於天」,照四國也。「後入於地」,失則也。 《繫辭上傳》:「《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大全〉《朱子》曰:「故是幽明之所以然者,晝明夜幽,上明下幽,觀晝夜之運,日月星辰之上下,日出地上便明,日入地下便幽,天文有半邊在上面,須有半邊在下面,可見天文幽明之所以然也。南明北幽,高明深幽,觀南北高深,可見地理幽明之所以然也。」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本義〉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本義〉天地之化無窮,聖人為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所謂「裁成」者也。 廣大配天地。〈大全〉南軒張氏曰:《乾》之大生,以資其始。《坤》之廣生,以流其形。此「廣大配天地」也。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本義〉「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廣。〈大全〉朱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陰陽升降便是《易》。《易》者,陰陽是也。」 法象莫大乎天地,〈大全〉徐氏曰:法謂效法,象謂成象。萬物之生,有顯有微,皆法象也,而「莫大乎天地。」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繫辭下傳》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本義〉諸卦剛柔之體,皆乾坤合德而成;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本義〉天地設位,而聖人作《易》以成其功; 《詩經·小雅·正月》篇:「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朱注〉言「遭世之亂,天雖高而不敢不局,地雖厚而不敢不蹐。」 《禮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又〉「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又〉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又〉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又〉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雲。〈又〉「清明」象天,廣大象地。 〈又〉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觡生,蟄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用騂犢。」 《經解》:「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鄉飲酒義,賓主象天地。〈陳注〉贊皇浩齋曰:「立賓以象天,所以尊之也。立主以象地,所以養之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訂義〉鄭鍔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無所往而不與之俱,故或以宮室而象之,或以衣裳而象之,或以圭璧旌旗而象之,而又作車以象之。 夫車以載乘,不過一器耳,而天地日月之象實具焉。 王者乘之豈徒然哉?期得覆載照臨之道於俯仰之間也。夫輿本方也,為之軫以承之,其制亦方,方而在輿之下,所」以象地形之方也。不以輿象之,而取於軫者,蓋軫又在輿之下故也。輪人為蓋,其形必員,員而在車之上,所以象天形之員也。輪亦員而不以為象者,蓋輪雖員而運乎下,惟蓋則員而覆乎上故也。 《尚書·考靈耀》:「從上臨下八萬里。天以圓覆,地以方載。」《尚書璿璣鈐》:「上清下濁,號曰天地。」 《春秋·元命苞》:「天如雞子,天大地小,表裡有水。地各承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過。」 《河圖·括地象》:「天有五行,地有五嶽,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八氣,地有八風,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四維,地有四瀆,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洛書·甄耀度》:「元氣無形,匈匈隆隆,偃者為地,伏者為天。」 老子《道德經·象元》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文子《上德》篇:「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之,與而不取,故精神歸焉。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於天也,下莫下於澤也。天高澤下,聖人法之,尊卑有敘,天下定矣。地載萬物而長之,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與而取之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地承天,故定寧。地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聚。定寧無不載,廣厚無不容。地勢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廣,故能久長。聖人法之,德無不容。 關尹子《二柱篇》:「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又〉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數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數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又〉夢中鑒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鑒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無,在此不在彼。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又〉天非自天,有為天者;地非自地,有為地者。譬如屋宇舟車,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無待。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 管子《宙合篇》:天地萬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萬物,故曰「萬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於天之上,下泉於地之下,外由於四海之外,合絡天地以為一裹,散之至於無間,不可名而山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內,故曰「有橐天地。」其義不傳。 《白心篇》:「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 《五行》篇:「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 《形勢解》:「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又〉天生四時,地生萬財,以養萬物而無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時,勸之以耕織,以厚民養,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故曰:「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也。」 《列子·天瑞篇》:「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人間》世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大宗師》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天地》篇:「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天道》篇:「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天運》篇:「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 張是,孰綱維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 《秋水》篇:「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又〉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 《至樂》篇:「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又〉《髑髏》曰:「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達生》篇:「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庚桑楚》篇:「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文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 《徐無鬼篇》:「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諡,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 〈又〉吾所與吾子游者,游於天地;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吾不與之為事,不與之為謀,不與之為怪,吾與之乘天地之誠,而不以物與之相攖。 《外物篇》:「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 《天下篇》:「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