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曆象圖說(3) |
|
曆象圖說舊本 渾天總象圖 渾天總象圖說 天包地外,以兩極為樞。地居天中,地平適當天徑之半。分兩極之中為赤道,自地中上指為天頂。兩極為赤道之宗,天頂為地平之宗,距赤道地平,各得平週四之一。〈曆家省日象弧。〉地面遷轉,則極高度數不齊。〈地向北行,則北極漸高;向南行,則北極漸下。〉天頂經緯易度。〈向東行,則天頂亦東;向西行,則天頂亦西;南北亦然。〉北極赤道與天頂地平參相距,亦互相視。〈北極高度視赤道距天頂之弧,北極距天頂度視赤道距地平之高弧。〉 ○言渾天者,謂天包地,如卵裹黃,然則卵圜而黃亦圜矣,又謂之地平,何哉?新曆言地之體圓,斯得其實。古稱天圓地方者,語乎其動靜之性爾。故曾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如地之果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又天地對言,蓋亦以道相配,實則天大地小。以天視地,不過一撮,共四方上下,去天極闊,而其度數道裡皆均,非能橫亙其中,與天相際也。然地形雖圓而小,而人周圍附居,隨所立以望四遠,目力所極,皆適得圜形之半,則雖圜而與平體不二,雖小而與際天之理不殊。就一處窺天,一方立法,雖謂之地平可也。惟極輪晷蚤晚永短之差,究交食實高、望高之異,則知今日之測,轉為精密。昔所謂「景中而已昳,景已正而未中,八表同昬,萬方皆晝」,眞無是理矣。 平周經度圖 平周經度圖說 兩極出圜線至赤道,以剖經度作平限,全週三百六十。 ○經度者,以南北直下分之,中間闊,兩頭狹,闊狹皆以三百六十度為准,以正宮分,以限平度者也。其度在赤道正得一度之廣,去赤道漸遠漸狹。 平周緯度圖 平周緯度圖說 赤道居兩極之中,距南、距北橫曆各九十度為准。 ○緯度者,以赤道為中,其南北至兩極,皆以平度分之,所以驗日月五星之行道表裡遠近,而推其交食淩犯之詳者也。 同升經差圖 同升經差圖說 黃赤道經度,各自其極,而縱剖二道,斜交互形。大小分後,黃道率小於赤道,故同升之積,赤道少而黃道多,漸遠漸大,一象弧而平;至後,黃道率大於赤道,故同升之積,赤道多而黃道少,漸遠漸小,亦一象弧而平。〈月星之道,斜交黃道而與之同升,與此同理。〉 ○赤道正當天腰,黃道斜帶赤道,兩道各有平度,因其相交而比挍之,則闊狹不等。何也?腰度最廣而漸近,兩端則漸狹。今以赤道為主,而以黃度准之,則在二至者,黃道之腰度,而赤道之兩端也。故二至日行一度,而見其餘于一度也。至於二分,則兩道皆腰度矣。然其時赤道平而黃道斜,故二分日行一度,而見其不及一度也。二至日度雖大,而晝夜晷刻之差少;二分日度雖小,而晝夜晷刻之差多。由其自南而北、自北而南之勢,二至則紆,二分則徑,是以永短進退,或遲或速也。 ○新說言天有數重,蓋一氣運旋而有高下,如曾雲迭浪之比與?然其說有赤極,則天樞也;又有黃極,日天之樞也。是雖一氣運旋,而其樞不同也。愚意不獨日與天,自恒星、五緯與月,皆宜有其極焉。今若以赤極即為恒星之極,則極星去不動處,有古今遠近之差;列宿緯度,亦有古今南北之異。是以不動處為極者,宗動之極,非恒星之極也。恒星有極,則月五星可知。然而日月五星之極,可指其處,其周道明也。恒星之極,未可知其周道在數萬年之後,而今未察也。 或曰:極者,群動所宗,一而已矣。若是其多與?曰:眾極起於一極,故曰宗動。如樹然,眾幹根於一根,而又各以幹為之根,是以長條遠揚,橫出斜向,而不為與根背也。如曰不然,則日月星宿皆須共行一道而後可,今既各有其道,則其道必在其本天腰圍折中之處,微樞何以運之?但月五星雖各有道,而皆與黃道近,故其樞亦與黃極近,而恒星歲差隨黃道行,其極必當更近,則是月五星恒星並宗黃極東行,又共宗宗動之極,為一日一周西運之樞,故曰眾極根於一極也。 斜升緯差圖 斜升緯差圖說 各曜升降,隨赤緯之南北為早晚。黃道既出入赤道,月星之道又出入黃道。以出入黃道,故有在兩道之南者、北者,界其間者,各據所入黃道經緯辨之。 ○在北則入地後赤道而疾見,在南則入地先赤道而遲見。凡日行冬夏,與月星出入黃赤道表裡,其理皆同。 黃道交周圖 黃道交周圖說 黃道斜交於赤道,自春分交北,至夏至而極北距赤道最遠;轉而南行,至秋分交赤道之南,至冬至而極南距赤道最遠;又轉而北行,至春分複交於赤道。凡四象弧而一周,每週退天之分為歲差。 ○鄭世子《黃鐘曆議》雲:黃道斜絡於二十八宿之間,如人卷絲為團,絲絲纏絡,雖重複參差,而周道則一。譬如月之出入黃道,每交退移,變動不居。日出入於赤道,大率亦然。但月之退移也著,而日之退移也微。古人造曆,初未之覺,以為天周即歲周。晉虞喜始覺之,因損歲餘,益天周,立歲差法,歷代治曆者宗焉。初喜以天體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六分,乃四分之一有餘;歲策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乃四分之一不足,計五十年而差一度。宋何承天以歲差太速,改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半,周歲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半,百年差一度。祖沖之以四十五年差一度,隋劉焯以七十五年差一度,唐傅仁均以五十五年差一度,僧一行以八十二年差一度。自後諸曆各各不同,宋曆多在七十五度左右。惟《統天曆》取大衍歲差率八十二年及開元所距之差五十五年,折中得六十六年三分年之二為日退移一度之限,故謂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周歲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百年差一度半;又謂上古歲策多,後世歲策少,故上古歲差少,後世歲差多。元《授時曆》從之,比之諸家亦近密矣。 ○按:古以歲差為太陽移度,新法以歲差為恒星行度,步法雖同,而推本則異。然恒星原有移動,驗之實測,而太陽軌景,萬古不殊,則新法之理長也。恒星行歲萬分度之百四十二弱,約七十年余而差一度,但所謂度者,以三百六十為率,與古不同。 ○《統天曆》謂古今歲策有多少,即《授時》百年消長之說也。然自《授時》後又複長,則此法不可用,而歲差因之有多少者,亦複不的矣。至於諸曆所定差分,或增或減,皆取驗於當時者耳。夫以尋尺儀錶,仰究蒼形,失之纎微,年久則著,雖有聖者,莫適為中。惟取精密附近之數,施於協用,而使疇人專家,世明其說,體澤火之象,數十年而一修正。斯為坐致之通術、無敝之至法矣。 晝夜永短圖 晝夜永短圖說 晝夜生於日之出入,日道斜交而隨天左旋。二分,日交赤道,出入於卯酉最中,地平上下,其度適均,故晝夜平;夏至前後,日躔赤道內,出入於卯酉之北天,度分界地平,上多下少,故晝長夜短;冬至前後,日躔赤道外,出入於卯酉之南天,度分界地平,上少下多,故晝短夜長。北極愈高,長短之差愈甚。〈廣東極高二十三度半,其夏日冬夜各五十三刻十一分,冬日夏夜各四十二刻四分;京師極高四十度,其夏日冬夜各五十九刻七分,冬日夏夜各三十六刻八分。此分是以一刻十五分約之。〉 ○自古天地道裡、日月軌景之說多矣,至於今日,其說彌詳。以為地在天中,止一彈丸,上下四方,大氣束之,周圍度數,與天相應。環地上下,皆有國土人物,各以戴天為上,履地為下,南北東西,隨處改觀,晝夜寒溫,因之互異。赤道之下,其地最熱,其景則四時常均,無有短永。按:其燠熱涼寒之節,蓋一年而兩其四時也。近兩極處,其地最寒,景則短者極短,長者極長,至有數日常晝常夜者,數旬常晝常夜者。正當兩極之下,恒以半年為晝,半年為夜,而晝夜寒暑合矣。惟距赤道二十三度至四十度許,其地寒不極寒,熱不極熱,溫和可居。其景則與冬夏進退長短之極,皆無過十之七。此寒暑晝夜之交,和氣之會也。中國九州,正當黃道北軌,距赤道二十三度之外,起于廣州夏至戴日之下,迤邐而北,至於夏至,去日十六度許,則今直隸也。自直隸越塞而北,風氣彌寒,晝夜之刻,彌長彌短;自廣州航海而南,風氣彌熱,晝夜之刻,漸無冬夏矣。此說得之親歷實測,非騶莊荒忽者比。而今日遠賈內販,飄泊周遊,道其所至,光景風候,悉與推法符合。故知天地之大,變化萬端,未可跡其一域,疑其區際。蓋自周公《周髀》之書已詧言之于後,大儒亦有心知其意而發其理者,並述于左,以征信學者雲。 ○《周髀》之說,以為天象蓋笠,地法覆盤。北極下地高,四隤而下,則今地圜之說也。不言南極者,闕於所不見也。既以北極為中,而又曰天如倚蓋,亦就中國言之也。極旁四方之地,晝夜易處,加四時相及,〈謂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東方早晨,西方晚暮。子午卯酉,每加四個時辰,然後相追及。〉即今經度節氣時刻之說也。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言其極寒、極熱。〉中衡左右,五穀一歲再熟;北極之下,物有朝生暮獲。〈赤道之下,有兩春秋,兩冬夏,故一歲再熟。北極之下,以半年為晝,半年為夜,故朝生暮獲。〉即今緯度五帶之說也。自漢揚雄、蔡邕皆不信蓋天之術,更今二千年,理始明曉。然《周官》大司徒土圭之法,則未嘗及此者,土圭測景,為九州之內擇建都畿設爾。九州之地,南則景短之時多暑,北則景長之時多寒,東則景夕之時多風,西則景朝之時多陰。故惟洛邑土中,為天地四時之所交合,陰陽風雨之所和會。多暑多寒者,由去日近遠也;多風多陰,則以瀕海負山之故,乃通氣之為,非容光之變也。周公相九土之中和而立王國,故不及周髀之事。且經以存信,術以稽異,具九州之理於經,而盡六合之變於術,言各有所當矣。 ○明道程子曰:據測景,地以三萬里取中,若有窮也。然有至一邊已及一萬五千里者,而天地蓋如初也。然則地形有高下,無適而不為中,此天地之化所以不可窮也。若有不易之中,則須有左右前後四隅,雖百千萬裡終有盡處。又曰:地既無適而不為中,則日無適而不為精也。至寅則寅上有光,至卯則卯上有光,氣行滿天地之中,知此則知生物之理。又曰:今人所定天體,且以目定爾。向有於海上見南極星者,則所見蓋未盡也。昔在澤州,嘗三次食韭,始食懷州,次食澤州,又次食並州。數百里間,氣候之爭如此。以此差之,須爭半歲。如此,則有在此冬至,在彼夏至者,然其為冬夏一爾。觀程子三章之言,則地之渾圜無端,日之隨處朝暮,氣候之南朔互易,蓋皆以理推而得之。世有拘於所見,蔽於大象者,乃曰日月麗天,萬里同晷。自《周禮》明文,先目之為不經,況商高之學久失其傳者乎?今日天家之言,乃所以為往聖前賢之助也。 晨昏朦景圖 晨昏朦景圖說 日體光大,東升之先,西沒之後,距地平十八度以下皆有光,謂之朦景。〈古名昏明分。〉朦景刻數之差,一因日躔緯度而多寡不同,近二分少,近二至多,而夏至更多。〈江南春秋分五刻十一分,冬至六刻七分,夏至六刻十三分。〉一因北極出地而多寡不同。〈夏至日廣東六刻,京師八刻十二分。古法概定為二刻半者非。〉 〇度有闊狹,亦有斜直。所謂地平下十八度有朦景者,地平下半渾圓之高,弧緯度皆闊度也,又直度也。而天度惟赤道腰圍最闊,漸遠則狹。又惟地居赤道下,日行度最直,漸遠則斜。設地居赤道下,又直春秋分則以闊度〈謂日行赤道。〉 准闊度,〈謂地平下距緯。〉即當以十八度為朦景之時刻矣;〈凡論時刻並以赤道度。〉若二至時,則以狹度〈謂日行在赤道南北。〉 准闊度,〈謂地平下距緯。〉其朦景時刻必在十八度以上矣。是則二至朦景多於二分者,因度有闊狹而天下皆同,雖地居赤道之下亦然也。又設地在赤道北〈即中國地土。〉則雖春秋分,日行赤道,〈其度本闊。〉而以斜度〈地在赤道北,則地平下,日道亦偏于北而成斜勢。〉 准直度,〈謂地平下距緯。〉朦景時刻必增矣;〈直下十八度者所當斜度必十八度以上〉若二至時,則度既狹而勢又斜,朦景時刻必倍增矣。〈斜度當直度,既有所增,而所增者仍為狹度,其增必倍。〉是則偏北地勢,朦景增多者,因度有斜直,而愈北則愈多。〈如京師多於江南,江南又多於浙閩,皆以距赤道下愈遠而朦景愈多。〉夏至彌北,故尤多於冬至也。〈准此論之,地在赤道南者,地愈南,朦景愈多,而冬至亦多於夏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