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鐘肇政 > 滄溟行 | 上頁 下頁 | |
一〇 | |
|
|
這真是喜出望外,以後他一有空就翻翻看看。才翻看了兩三本,他便發現到這都是了不起的好書,值得他下一番工夫的。當然,他能看懂的實在有限,不會念的生字那麼多,最好能有機會請仁智叔公教教才好。除了「孝經」之外,例如「小學」、「近思錄」,還有老子、莊子、列子等等,無一不使他見獵心喜。可是總不能把頭家的書帶回去吧。他想起叔公曾告訴過他古人抄書的故事,於是他就自自然然地發現到效法古人的故技是最好的途徑了。 書店裡也賣簿子和紙張類,那些簿子都是洋紙,他用不慣,所以就用一種類似宣紙的稱做「日本紙」的紙張自己裝訂了一本簿子,用毛筆抄寫。這工作,他都利用關了店門以後躲在自己的二席小房間裡做的。有一次,他抄寫的本子被松崎頭家看到了。頭家大為驚奇,因為他那手毛筆小楷,又工整又端正,真是一手好字。頭家也是雅愛筆墨的,案頭上就經常放著硯臺盒,雖然用的時候不多,不過有時興頭來了,也會塗塗寫寫一番。這樣的人,當然一眼就看出維梁寫的是經過嚴格訓練,中規中矩的字體。他非常高興,激賞之餘,對維梁更是愛護有加,經常鼓勵。頭家要他攻專檢,尋求「實學」,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根據頭家的說法,攻讀漢書,自然也是一個極佳的途徑,但是將來的出路與作為,畢竟是有限的,倒不如循通常的方式。最好是接受中、上學校的教育,不過這條路既然不行,那就靠獨學,照樣可以上進。專檢與普文考試也就是專為獨學青年而設的。 頭家還告訴他,除了這一般科目之外,為了增加日語能力,其他課外的書籍以及文學類的東西,也應當時加涉獵,雜誌報紙等也不可忽略,這是增加新知識,成為一個現代青年不可或缺的修養。 維梁是因為未能升學,受到沉重打擊的人,原本是有些自暴自棄,灰心絕望,覺得家裡沒法待下去才跑出來的。說起來他的離家,多少含著一些盲目衝動的成分在內。經過頭家幾次開導之後,一個嶄新的廣大世界,在他眼前歷歷然地展現了。從此開始了他的苦讀生涯。他比以前更勤奮地做份內的工作,為的就是儘快地做完這些雜務,以便剩出時間來看書,夜裡更把睡眠時間規定為六個小時,躲在小房間內苦苦攻讀。 白天,因為時間是零碎的,客人一上門就得擱下書本,所以他用這零碎時間來看報紙、雜誌。這一類東西店裡頭有得是,隨時可以伸手拿到,他做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而這樣的痛下工夫,效果也來得很快。第二年他報了專檢,十幾個科目當中他及格了七科,國、漢、史、地和幾種博物科目都輕易地過了關,剩下的是英、數、理方面的六科。他下定決心,最好再一年就要全部及格,取得專檢資格,最遲也不超過兩年。果不其然,第二年又及格了最難的英數等幾科,只可惜物理與化學兩門,只差了幾分而未能通過。不過這已經是非常輝煌,非常了不起的戰績了。松崎頭家也為他感到興奮,嘉勉有加,並表示剩下的兩科,明年該可以「鎧袖一觸」【注:意即不費吹灰之力。】,輕鬆過關。 除了這些功課以外,維梁也涉獵了不少課外書籍,例如「中央公論」月刊就是他每期必看的雜誌,另外剛創刊的「文藝春秋」,也成了他吸收新知新思想的物件。閱讀範圍一廣,新知便源源不斷地灌入他的腦中,而知識越開,對知識的需求也就來得愈益熱切,敏銳的觸角向各方面伸出,自然而然地就接觸到大正九年創刊于東京的「臺灣青年」雜誌。於是另一個更嶄新的天地展現在他眼前。 在這新的視野裡,從臺灣前往東京留學的青年們的轟轟烈烈的活動,有如舞臺上的演員般,那麼清楚地,而且有聲有色地活動著。例如「聲應會」(大正八年)、「啟發會」(大正八年),還有「新民會」(大正九年)、「臺灣文化協會」(大正十年)等,這「臺灣青年」雜誌也就是「新民會」的機關雜誌。於是「六三法撤廢運動」、「臺灣議會設置運動」等活動,也一一在他的眼前出現。 這還只是這個嶄新天地的一個小角落而已。透過這小角落,他還窺見了更偉大的廣闊天地──那是海那邊的一片廣大土地,那兒有東方第一大國,那兒有四億的人口,還有東方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維梁清楚地認識了她──祖國,也認識了自己──漢民族。 還不只這些哩。他又曉得了另一邊的海那邊的天地,那裡的一個時代的巨人威爾遜,不久之前曾向所有的人類呼籲的民族自決、新民主主義,還有自由平等,正席捲著整個世界。原來,這些也正是他們這個海島上三百六十萬島民所缺乏的。 二十歲的青年陸維梁就這樣,成了一個有思想、有眼光、有毅力,也有崇高理想的現代青年。 §三 去年(大正十一年)陸維梁正是這樣一個二十歲的現代青年。 那些從事設置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的人士,以及在「臺灣青年」雜誌上發表言論的人們,成了陸維梁心目中的英雄。尤其是甫於大正十年十月間在臺北大稻埕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的人們,因為地點那麼近,雖然未能躬逢盛會,一睹那些鬥士們的真面目,聽聽他們的言論,但他是格外感到親切的。如果不是受人之雇,行動有所約束,他也一定趕去會場,就是做一個旁觀者,也可教他感到與有榮焉的滿意感。 從事六三法撤廢運動、臺灣議會設置運動等活動的人們之中,主要的多半是那幾位,可以說他們也正是臺灣的民族運動的要角。他們那麼輕易地就進入維梁的心中,取代了大哥維棟的地位。他們之中有三數字還是與大哥一起念過書的前後期甚至同班同學,正是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培養出來的高材生。相較之下,大哥只能長年蟄居鄉村,一直當一個「教諭」,這其間的距離,真不啻天壤之別哩。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