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施叔青 > 寂寞雲園 | 上頁 下頁
一五


  §第三章 寂寞雲園

  一

  香港是一座幻影似的港口城市。它沒有固定的形貌,沒有樣式,任由島上的住民捏塑改造,一直在變形。

  距離「九七」只剩幾年,香港出現了一個「阻止填沒維多利亞港」的民間團體組織,針對英國末代殖民政府在九龍尖沙嘴與香港島之間——維多利亞海港最狹窄的海面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工程——提出強烈的質疑與抗議。他們指責英國在撤出殖民地之前,對海港進行粗暴的破壞,將原來寬度一千五百米的航道收窄到只剩下一半,眼看海港就在被填成內河,香港人將永遠失去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了。

  維多利亞海港平均水深在十米以上,平常萬噸的海輪不必等潮水即可來去自如,海面同一時間內可停泊百嫂以上的萬噸巨輪。為了填海造地,遠洋輪船必須繞道港島西南的海域,多花費航程。以後維多利亞海港不能行駛巨輪,勢必失去港口功能。

  阻止填沒海港的人士卻相信一則流傳的民間傳說:香港島與九龍本是一條巨龍,龍身潛入海底,再在九龍半島現身。那九條形狀像龍的山脈,傳說是龍背的化石,九龍因之命名。龍首在香港島的太平山上。早年據說有龍首上昂欲飛之勢,後來被高僧法力鎮住。

  英國人硬要在海水中築造一條人工的龍頸背,只怕會觸怒龍神,如若來個大翻身,香港必將生靈塗炭,使六百萬人沉入海底。末代殖民者究竟是何居心?草木皆兵的香港人無法不疑慮重重。

  英國末代殖民政府,在臨撤走之前,進行這最後一次大規模的移山倒海,有朝一日,將在最狹窄的海面架起一座長橋,使香港人無需擺渡乘船,只憑兩條腿便可橫跨維多利亞海港,從海的一端走到海的另一端。

  英國人此舉,似乎是企圖將香港最亙古的原始地形還原回來。

  說來也許難以置信,一萬年前的香港並非一個孤島,後來海水逐步上漲,約在六千多年前,才形成今日的海陸分佈。桑田變為滄海。英國人臨去之前,立意與大海最後一次爭地,將滄海變為桑田,回復亙古的原始風貌。

  香港受到地形的限制,地處南嶺丘陵地帶,小山連綿起伏,山地陡峭,平原希罕,沼澤劣地遍佈,可供居住的平地不及面積的四分之一。英國人佔領香港後不久,即展開了移山倒海,人與海爭地的行動,百多年來未曾間歇。

  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一個「香江早年文物回顧展」,我拉黃蝶娘去看這展覽。她正在以她們黃家的家族史構思一齣舞台劇,明年春天在藝術中心的小劇場演出。我身為這節目的總策劃,自告奮勇地幫她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可惜黃蝶娘對香江過往文獻興趣缺乏,她只熱衷於挖掘她曾祖母黃得雲床笫之間的性愛情事。

  漫不經心地流覽著展品,黃蝶娘最後在一組早年地圖前駐足,我隨著她的視線看去,比照那並列的三幅地圖,發現香港這海島的地形隨著不同的時代經過人工不斷的改造變形,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早的一幅於西元一八四五年由英國地理學家科寧遜測繪,地圖顯示出香港仍是蕞爾小島的本來面貌。維多利亞海港從西到北漫長的海岸線,怪石嶙峋,彎曲如鋸齒,一路延伸過去。維多利亞城規模初具,開埠以來第一條道路皇后大道,沿著長而彎曲的岸邊浮現海旁。

  第二幅是阿爾費斯於西元一八六二年所測繪。當時的總督德輔為了彌補維多利亞城狹長如帶,不利於城市集中發展的缺點,開始辟山填海與大自然爭地,沿著中環海岸進行填海工程,在新填地上築了香港第二條道路,以總督之名命名。於是,皇后大道讓位給德輔道,成為濱海的道路。地圖上看出新填土地的雛形,仍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荒涼之地。

  「啊,難怪我覺得那麼眼熟!」

  黃蝶娘低聲驚叫,她在第三幅地圖的左下角發現了她的祖父黃理查的收藏印。從這幅地圖可清晰地看出香港中區的海岸線又向前推出一大段,海旁起了空前的變化。

  香港大規模的填海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蘇伊士運河通航後,香港轉口港的地位上升,從加爾各答來的保羅·遮打,憑著他與生俱來的商業頭腦,看出經營碼頭可獲厚利,加入殖民政府投資填海拓地,新填成為聚寶盆。他「得食翻尋味」,接下來在香港中區海軍船塢沿海造出六十五英畝土地,邀請來港訪問的英皇親戚幹諾公爵主持奠基典禮,向維多利亞海投下一塊石頭,時為西元一八九〇年。填海完成後,修築的道路命名為幹諾道,以之紀念公爵。

  「保羅·遮打,他是我祖父崇拜的偶像。這三幅地圖原本屬於他的,後來才歸我祖父珍藏,」黃蝶娘語帶惆悵,「捐給博物館後現在又被我看到——」

  被稱為香港殖民地之父的保羅·遮打爵士正是創造香港地圖的人。我明白了他把這三幅地圖裝套成一系列的用心。他是為了讓後人便於比較三個階段香港地形的變遷,從中突顯出他的遠大眼光與氣魄——南海中一個漁村小島,人類可以運用意志力來擴大它的面積,甚至改變大自然的形狀。我想像日正當中,保羅·遮打踞立中環岸邊,伸手向遠處海面紅色的浮標一指,對著藍天發出豪語:

  「三年之後,海水將會被吸幹轉為陸地,我將踩踏而過!」

  滄海變桑田。保羅·遮打與洋行大班集資組織置地公司,在新填地上大興土木,臨海創造出一個海港城市。一棟棟維多利亞式的商業大廈,太子大廈、公主大廈、亞歷山大廈——有如從海底冒出來似的。這群瀕岸林立如石筍的大樓,成為香港的標誌,遠遠看去,有如一個搭在海上的貿易舞臺,令人擔心有一天重又會被海水吞沒,整座城市沉入海底,從人類的記憶中消失。

  由於地殼變動,香港已有好幾次的下沉與上升。

  我目擊香港政府一次官地拍賣,拍的是尖沙嘴東的一塊新填地。

  歷屆港督移山倒海,以填海造地為生財之道,充分掌握及利用土地的商品特性。造地工程從中環推展到紅砌、油麻地、大角嘴的海灣淺海。根據統計,截至本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港、九填海造地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香港在不斷的變形、擴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