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三毛全集 > 三毛傳 | 上頁 下頁
家教


  「我和她的父親只好讓她休學,負起教育她的責任。」

  ——纓進蘭《我的女兒——大家的三毛》

  一

  三毛休學在家。陳嗣慶夫婦不忍女兒就此荒廢了,毅然負起教育的責任。

  陳嗣慶先生早年畢業于頗有名氣的東吳大學,畢業後又任教多年。他的水準和教學經驗,加上深厚的父愛,當然比起中學老師,能傾注給三毛更多的心血。

  陳嗣慶的家教課目,主要是國文和英文(依然沒有數學)。此外,還有鋼琴。

  每天下班回來,陳嗣慶顧不得一天的疲勞,和三毛對坐在籐椅上,給她講解《古文觀止》。講罷一篇,便讓三毛背誦。後來,又講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家,豪放和婉約,元代雜曲,清代考據……每天講得白日依山,黃河入海,好雨時節,潤物無聲。父女二人都沉醉其間,不能自拔。

  三毛記性好,悟性也高,進步神速。

  英文抓得很緊。陳嗣慶選的第一本英文讀物是歐·亨利的《浮華世界》,以後又選些《小婦人》、《小男兒》一類的書給三毛看。

  母親纓進蘭也跟著操心。每一次上街,都會買一些英文漫畫故事書回來。

  這些書籍,有對話,有圖片,非常有趣且淺近,如《李伯大夢》、《無頭騎士》、《灰姑娘》等等。三毛在中文書裡讀過它們,內容都能背下來,又同英文一面看一面學,很快就能讀通下來了。

  家裡經濟儘管拮据,陳嗣慶還是咬了牙,拿出了孩子們的健康「急救金」,買下一架昂貴的鋼琴。每天黃昏,精疲力盡的父親,總是逼著三毛和其他孩子坐上琴凳。孩子們彈琴,他坐在一邊打拍子,口中大聲地唱和。四個孩子中,只有大姐酷愛音樂,三毛和兩個弟弟,都把坐琴凳視為苦刑。看見孩子們不耐煩的樣子,陳嗣慶總是淡淡地說:

  「我這樣期望你們學音樂,當你們長大的時候,生命必有挫折,那時候,音樂能化解你們的悲傷。」

  三毛長大以後,體會到了這句話的道理。丈夫荷西死了,她孀居在大加納利島。每當夜幕降臨,她坐在搖椅上,對著星光和大海,用口琴吹起心愛的《甜蜜的家庭》的曲子。那時,她會想起父親和那些少年黃昏。

  在三毛自閉歲月,她的生命最黯淡的日子裡,陳嗣慶夫婦,表現出了少有的愛心、耐心和恒心。自閉症患者三毛,她反抗社會和人生的第一個物件,就是父母。違抗父母,頂撞父母,是她最直接最自然的抗逆方式,以此證明自身的價值,然而,陳嗣慶以他的學識,韌性,理智,寬容,和「無邊無涯」

  的慈愛,征服了這個又脆弱又剛烈的女兒。

  二

  三毛在小學的時候,就是一位嗜書如命的小書奴。後來,上了中學,由於熱愛文學和美術,出現了嚴重偏科和厭惡學校的傾向。即使翹課,也醉心書中。等到休學在家,有了更多的時間和讀書自由,三毛的書癖,便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讀《紅樓夢》,再也用不著埋著裙子了。

  三毛開始瘋狂地買書。跟父母上街,她對商店裡女孩子喜歡的小玩意,一概沒有興趣。唯一的去處,是書店。臺北的書店逛遍了,她便央人到香港去買。她還經常托人,從日本捎來大批的美術畫冊。

  三毛的書癡,還發展到愛書的外型。三毛認為,書是一種外表非常優雅、非常美麗的東西。用書來裝飾房間,是再好不過的了。十三歲那年,她用壓歲錢買了一個竹書架,書架搬到家,她歡喜得像過大年一樣。幾年後,書架滿了,父親給她買了一個書櫥。在三毛眼中,書櫥是第一珍品。

  臺灣出版界,漸漸地興旺。三毛看到了「文星」出版的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從這些書中,她獲得了與《古文觀止》和唐宋詩詞不同的東西,新鮮得很。

  更多的中外名著插上了她的書架。光是《莎士比亞全集》,三毛就有三套:一套朱生豪譯的,一套梁實秋譯的,還有一套英文版的。

  臺灣盛行英文翻版書的時候,三毛讀到了一些哲學書。關於亞裡斯多德、柏拉圖、康得、黑格爾、伏爾泰……使她受益匪淺。

  竹書架和書櫥,奠定了三毛成為一名作家厚實的基礎。

  三

  休學的那段日子,正是三毛求知欲特別旺盛、思想特別活躍、接受力特別強的時期。

  這個心靈苦痛的少女,最苦苦求索的、是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看了電影《珍妮的畫像》,她為那首詠歎生命的主題曲感動不已。讀泰戈爾的詩,她掠過新月與飛鳥,卻銘記住這樣的句子:

  生命有如渡過一重大海,

  我們相遇在同一的狹船裡。

  死時,

  我們同登彼岸,

  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取前程。

  最使她刻骨銘心的,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河童》。

  《河童》,是芥川的著名神話小說之一。三毛早期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這部小說。在短篇小說《月河》裡,女主人公林珊,由於讀《河童》著了迷,竟推掉了一個寶貴的約會。在散文《雨季不再來》裡,主人公對《河童》特別喜愛,以致同學們給她起了一個外號——卡帕。卡帕是《河童》裡的小主人公。

  芥川筆下的卡帕,是「蛙人國」裡的小人兒。青綠色身子,腳下有蹼。

  蛙人國裡的人,都是這種長相。蛙人國裡有一條規矩,母親生孩子之前,要問一問孩子願意不願意出來,小說寫道,有一個嬰兒在娘肚子裡,問他願意出生嗎?嬰兒回答:「我不想出生!」果然就沒有生下來。

  蛙人國中的一切,都是現實社會的大反叛。詩人托克說:家庭制度是愚蠢的白癡造出來的。蛙人國裡求偶,總是雌蛙玩了命地追逐雄蛙。蛙人國書裡的知識,全是「驢子的精髓」,而哲學家的箴言,不過是「阿呆的話」而已。最驚心的,是國中信奉的宗教——生活教。廟裡供奉的偶像,都是一些人類著名的自殺人物:尼采、凡高、瓦格納……等等。

  這篇對現世諷刺挖苦和充滿反抗意味的小說,十分投合三毛敵視社會的心理。小說中嬰兒「我不願出生!」的回答,正是三毛在自閉絕望裡的呐喊。

  生活教對自殺的崇拜和歌頌,為三毛自卑自憐自怨自棄以及自殺,張起了一面旗幟。

  作者芥川龍之介本人,自小對學校就沒有好感。他說,老師是「有處罰學生權力的暴君」。1927年芥川服毒自殺,成為日本文壇的一顆慧星。自小迷戀《河童》的三毛,她對學校的反感,和消極的生命觀,與芥川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