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三毛全集 > 三毛傳 | 上頁 下頁
從重慶到南京


  「三毛小時候很獨立,也很冷淡。」

  ——陳嗣慶《我家老二——三小姐》

  一

  正如陳嗣慶所期待的,在三毛出生半年後,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的鮮血和生命,終於換來了和平。

  陳嗣慶帶著全家,搬到了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並在那裡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

  居住條件有了改善。他們住進了南京鼓樓頭條巷四號,一幢寬敞的西式宅院裡。陳嗣慶和三毛的大伯一家合住,直到1949年,他們經上海遷到臺灣為止。

  在重慶和南京,三毛度過了三年多的孩提時光。

  童年的三毛,智力和身體發展都是良好的。但她的性格孤僻,不愛和同齡的孩子一塊兒玩,她最喜歡的地方,是鄰近的墳場。趴在墳頭上玩泥巴,玩得野風瑟瑟、烏啼陣陣,小三毛不曉得這就是恐懼。她的另一種嗜好是看人宰羊。她很專注地、從頭到尾盯住屠宰的全過程,一個細節也不肯放過。

  看完,臉上有一種滿意的表情。

  陳嗣慶說過三毛的一段小故事:

  「有一天大人在吃飯,突然聽到打水聲音激烈,三毛當時下在桌上。等到我們沖到水缸邊去時,發現三毛頭朝下,腳在水面上拼命打水。水缸很深,這個小孩子居然雙手撐住缸底,好使她高一點,這樣小腳才可打到水面出聲。

  當我們把她提著揪出來時,她也不哭,她說:『感謝那穌基督。』然後吐出一口水來。」

  三毛在性命攸關的時刻,不忘聖主。這是一個多麼虔誠的小基督徒。聖徒彼得,在天亮之前三忘其主,比起三毛,難道不應當慚愧!

  二

  三毛到了南京,家裡寬敞了許多,她玩得花樣也多起來:跨著竹竿,繞著梧桐樹騎馬;打雪仗;採桑;追鵝……她製造的第一個玩具是樹枝折成的「點人機」。她的玩伴也多起來,除了兩家的兄弟姐妹,還有傭人蘭瑛的孩子「馬蹄子」。不過,她不喜歡馬蹄子的癩痢頭和癩痢頭上嗡嗡作響的蒼蠅。

  後來,三毛被送進鼓樓幼稚園。這所幼稚園是教育家陳鶴琴開辦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毛是在這一時期,在南京家中,開始了她讀書的歷史。

  家中二樓有一間心書室,那是專門為孩子們開闢的。書室窗外是碧綠的梧桐。每天清晨,總有如洗的鳥聲從窗外傳進來。書室裡堆滿了書。三毛在這裡讀了生平第一本書——漫畫家張樂平的名作《三毛流浪記》。這是一部漫畫故事書。書中小主人公三毛,是一個流落上海街頭的孤兒。張樂平筆下都市孤兒的悲慘生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三毛」,成了家喻戶曉的流浪兒的典型形象。

  《三毛流浪記》,全書沒有文字,完全以圖會意。目不識丁的小三毛,多多少少看懂了書中的情節。後來,她又讀了張樂平的另一本書《三毛從軍記》。三毛回憶說:「我非常喜歡這兩本書,雖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我也可以從淺的地方看它。」閱讀的時候,小三毛有時笑,有時哭,小小的年紀,竟也有那份好奇和關心。

  《三毛流浪記》給三毛的印象,是終身難以磨滅的。二十六年後,在撒哈拉沙漠,她取筆名「三毛」,就是紀念那位元第一個和她對話的書上的朋友。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她從臺灣到大陸,找到了張樂平。她稱呼張樂平「爸爸」,倆人結下了一段深厚的父女情。

  除了張樂平的書,她還讀了《木偶奇遇記》、《格林兄弟童話》、《愛的教育》、《苦兒尋母記》等童話書。小三毛是看了圖畫和字的形狀,再去問哥哥姐姐,弄清書裡的大意的。

  三毛是先看書,後認字的。

  三

  1949年,三毛結束了在大陸的童年生活,跟著父母,漂過東海,渡過洶湧著黛色波濤的臺灣海峽,遷到風雨飄搖的臺灣島。

  三毛在重慶、南京和上海,大約只生活了四年。在這短暫的四年裡,她還在童昧時代,當然不會知道她的祖國發生了多麼大的滄桑巨變。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中國爆發了三年內戰。延河之水匯成滾滾鐵流,虎踞龍盤化作南柯一夢。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除臺灣以外的全面軍事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北京成了新中國的首都。國民黨兵敗大陸,逃往臺灣。

  這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對幼童三毛來說,不會留下太深的記憶。

  然而三毛成名之後,卻對她童年經歷的時代,傾注了相當多的關心。

  母親繆進蘭回憶:三毛在家裡寫作,專心致志,像一個紙人。她很少和母親說話。一旦開口,就是打聽舊上海的情形,「什麼上海的街呀、舞廳呀、跑馬場呀、法祖界英租界有多遠呀、梅蘭芳在哪裡唱戲呀……都要不厭其詳地問個不休」。

  三毛一生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電影文學劇本《滾滾紅塵》,就是取材於那個歷史時代,其中不少素材,恐怕只是來自繆進蘭的零星回憶,因而,與同是臺灣作家的白先勇等人的作品比較起來,《滾滾紅塵》暴露了三毛對那個時代生活的歷史概念化和陌生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