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龍應台 > 野火集 | 上頁 下頁 |
五五 |
|
§一個冷冷的聲音 戴小華 那天,當我知道她應新加坡《聯合報》系之邀,將於今年五月底出席第五屆國際華文文藝營時,就撥了個長途電話給她。 電話那頭傳來的是她清脆又略顯焦灼的嗓音:「看顧孩手的保姆剛離開,兩個兒子,一個五歲,一個歲半,如果找不到幫手,我真擔心去不成。」 想不到,這位勇敢又灑脫的女性,和一般女性相同,照樣有她放不下的一面。 時間: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 地點:新加坡 人物:龍應台、戴小華 龍應台終於順利成行。這天,我倆結伴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閒逛。她對所見的一切都覺得新鮮、好奇,不時摸摸這兒,看看那兒。 眼前的她,一點都不像六年前曾在臺灣「興風作浪」的龍教授,而更像位天真快樂的少女。 她興奮地說:「這是個內容非常豐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不同的語言,全彙聚在這塊土地上。」 我想如果她來到馬來西亞感受定會更加強烈。 時間:一九九一年六月三日晚上十時 人物:龍應台、戴小華、馬來西亞中國報攝影記者 一襲輕便的套裝裹住龍應台纖細瘦小的身軀,顯得楚楚動人。唯一能將她流動在血液中那股叛逆不羈的性格洩露出來的是,她那頭鬈曲蓬鬆不太受「控制」的長髮。 雖有許多人仍懷念過往她所發射出的尖銳鋒芒,然而,人到歐洲後,似乎讓人覺得她已不再對這個混亂中充滿生機的時代懷抱使命。 到底她已不再關切?還是另有所屬?從以下的對話中,她會為我們道明因由。 戴:到了歐洲後,你的關切面似乎已不在臺灣,是因為臺灣的社會已合乎理想?還是你擴大了視野? 龍:這有幾個原因:第一,當我在臺灣時,腳踩在土地上,我跟那兒的人面臨的是同樣的命運,任何不合理的現象,我有權利批評。現在,我離開臺灣,人在歐洲享受別人所建立起來的比較優美的環境,再去批評臺灣的話,對那兒的人就不公平了。 第二,九十年代的臺灣,跟八五年的臺灣不同了。八五年的臺灣是一個在蒸汽鍋裡,被鍋蓋蓋著,沸騰了四十年,汽沒處發的時代。整個社會需要代言人,我適時出現,就被當成文化英雄。現在鍋蓋已被掀開了!他們自己可以走上街頭,不再需要文化英雄來代替他們說話。現在的臺灣是一個比較成熟、比較自信的社會。 第三,近幾年,歐洲發生了劃時代的劇變,剛好我在,難免會從原本局限在對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社會的關切面,擴展到整個世界所發生的種種變化。 換句話說,臺灣變了,我也變了。一個社會有時候需要的是大聲疾呼的文化英雄,有時候需要的是一個冷靜的聲音。 作家自己也需要成長,我不能夠因為留戀「野』火」時代的掌聲而作繭自縛。讀者的期望往往是一個圈套,作家自己要去突破自己的過去,不管那過去多麼輝煌、美麗。 戴:這兩年,你一直住在德國,請問東西德統一後,整個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 龍:非常的複雜。現在的東德人,不是,應該稱「德東人」。他們的心理非常不平衡,在圍牆倒下前,心裡追求的是自由,但在追求自由的時候,心裡有一個附帶的夢想,就是認為當自由獲得時。也就會享受到和「德西人」一樣的物質水準。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就不平衡了。 戴:那麼德西人又是什麼感覺? 龍:德西人一樣不高興,因為他們的損失已經夠大了;七月一日為止開始加稅,加了百分之七或八。德西人所以有今日的物質享受是他們四十年來努力的結果,現在卻憑空讓窮兄弟來分享,可是德東人還覺不夠;所以,兄弟之間的情緒是不太和諧的。 戴:難道說統一後的德國反而不如以前? 龍:那也不是。 德國統一後,單看現狀是問題叢生,人們怨聲載道,德東人每兩家就有一家失業,可是我個人仍覺得樂觀,因為在那層很薄的怨聲載道下,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感情做基礎。畢竟血濃於水。加上西德的經濟實力非常雄厚,假以時日,這個國家定會變成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 戴:有時是非正義並不這麼容易就顯示出來,由於資訊的被壟斷,可能會影響正確的視覺角度。 龍:這是人的悲劇。納粹的真面目,歷史的真相,德國的知識份子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前期也不知道。日本的知識份子也是到很晚才知道。 戴:不能有全面的資訊來源去判斷真正的是非,這是我們尋找真相的最大問題。 龍:一個人的判斷,是要靠所知道的真相,而真相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是全面的。你只有去設法擴大資訊的來源。人民很可能被執政者對資訊的壟斷所蒙蔽,而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希望把這個矇騙的層面揭開。這是長期要做的工作。 戴:如何訓練一個人敏銳的觀察力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龍:這需要培養,而培養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從小訓練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瞭解事情,用自己的質疑方式來下結論。譬如過去給我們的作文題是:「臺灣是大有為的政府」。,如果要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作文題應是:「什麼的政府才是大有為的政府」。我們不應先給結論,而是訓練孩子自己去尋找結論。 戴:如果學校並不鼓勵這種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 龍:就得多看教你思考方法的邏輯以及哲學的書,另外多讀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對人生的瞭解多面化。此外,多接觸各方面的資訊,才能做出對比;但如果資訊來源的管道都被控制了,就有困難。 戴:學院的訓練,使你有縝密的思維,看好的文學作品,讓你懂得剖析人性,但是和你一起受同樣教育、看同樣書的人,未必就有你這種凡事掀開鍋蓋一探究竟的性格,是否家庭的成長環境也對你有所影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