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劉墉 > 點一盞心燈 | 上頁 下頁
著意過今春(1)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匝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宋·李清照《小重山》

  出國九年,從不曾在這個季節歸國,算算已是九年十度負東君,更數倍于易安了!考慮再三,我終於下了決定。

  歸來也:著意過今春!過一個屬於我自己的春天。

  離開紐約時,正是雨雪霏霏的深夜,到達臺北時,恰是陽光普照的早晨,故鄉以一臉和煦的春天歡迎我。

  兩道的山巒,已經是碧綠的,且搖曳著千萬點蘆花。蘆花在朝陽裡閃爍,泛出一縷縷蘊藉的銀白,我家後山的溪穀之間,就有著一大片比人還高的蘆蕩,卻怎麼看,也覺得不如故鄉的美,或許因為美國的蘆花不泛白而呈褐色,已經就少了幾分輕柔,加上它不似故鄉的蘆花,能迎風飄散,化為點點飛絮,就更缺乏了許多飄逸。

  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去北投洗溫泉,路上總會駐足,欣賞遠處大屯、七星山的景色,而我那時不懂得看山,惟一的印象,就是滿山滿穀,搖擺著的,柔柔軟軟的芒草。

  車子也經過了田野,早春的作物猶未開始,閒逸的鴛鴦正成群地翩然飛舞。那是田野中的高士,不掠奪,卻帶來許多飄逸。他們也是田園山水的點景,在相思林間,在籲陌吠畝間,留下那瘦長的衫影。

  常愛讀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常愛看高劍父畫的柳蔭白鷺,那深色的長啄,彎轉的頸子,輕柔的冠羽,和細細的雙足。畫起來,既有著長啄和雙足的強硬筆觸,又有頸背的弧轉,加上裝飾羽的飄柔,無怪乎,她們能成為畫家最愛描繪的對象。

  我看見一隻白鷺,正翩然地滑過田野,眼睛盯著那個白點看,山川就都融成一幅深色的水墨畫了!

  我曾經不止一次對朋友說,白鷺是我認為最美的一種鳥。也不止一次地,換來笑聲和詫異的眼光。人們豈知道,對我這個在紐約居住的遊子來說,「漠漠水田飛白鷺」,正是一再重複映現的,童年的夢。

  車近臺北,映服是十裡紅塵。早起的人們,在街道上疾駛而過的摩托車和汽車噴出的濃煙間,正企圖吸取最後一口較新鮮的空氣。

  我只能說那是較新鮮的空氣,因為即使在這晨光羲微中,臺北的空氣,已經受到相當的污染。所幸人們是最有適應力的,好比在水果攤挑水果,即使整籃中,已經被別人挑剩到後兩個,繼續挑的人,還是會自我安慰地說:「我現在所挑的是兩個當中,最好的一個!」

  於是儘管環保專家們,曾經一再表示,臺北的污染已多次超過警戒線,甚至到達危險的地步……

  人們還是說:「所幸早上的空氣還算新鮮,我家附近的空氣也算不壞!」

  當車子在我住的英倫大樓停妥時,幾個老鄰居,正從國父紀念館晨操歸來,熱絡地打著招呼:「趁早上的空氣新鮮,運動運動!」

  而當我下樓拿最後一件行李時,他們正登車馳去,留下一團濃濃的,含鉛汽油特有的黑煙。

  這就是我的臺北,一個晨起的臺北。但實在說,臺北是不睡的,譬如現在,有些人仍未眠,有些人才蘇醒,有些人永遠不曾真正覺醒過。

  但她永遠是我的臺北,那使我生於斯、長於斯,在和平東路師大旁邊小河釣魚,在水源地抓暇,在家中院子裡種番茄、香瓜和小草花,在鄰居樹上捕蟬,摘波羅蜜的臺北。對於她,如同孩子對母親,不論她多麼蒼老或有著多麼不佳的生活習慣,我仍然愛她!

  「只怕你記憶中的一切都變色了!今天的臺北,早已不同於以前!」朋友對我說。

  「不!」我抬起頭來,從車窗間,看松江路北邊對著的一片迷霧:「在那片煙塵的後面,正有著一群不變的——青山。」

  何止如此,在臺北的四周,都是不變的青山,我童年時,她們是那樣地站著;今我白髮歸來,它們依然如此地守候。

  山,是執著的,如同我對她的愛慕與懷想。

  所以,站在這污染的臺北,畢竟知道四周仍然有著清明的愛戀,即或我因污染而昏迷,仍有許多安慰,因為自己正被擁在一片青山之間。

  向北看,七星山、大屯山靜靜地坐著。我曾經就在這個季節,到七星山上尋找丹楓,路旁的野草莓依然可見,月桃花的種子,變成了嬌豔的丹紅色。我曾經從陽明後山瀑布上的自來水收集站,進入通往七星山的小徑,穿過濃霧和偶爾飄零的冷雨,坐在頂北投上面的瀑布邊滌足。

  向西北看,觀音山正靜靜地臥著,從百年前看漁帆的歸航,到而今看貨櫃輪的油煙,在海平面出現。

  童年時,小學老師曾領著全三年級的學生,去遠征硬漢嶺。回程時,或是帶錯了路,幾百個孩子從陡陡的黃土坡上,近於滾般地下來,居然一個也沒受傷——中國孩子就是這麼可愛,他們有的是韌性;中國的家長也是這麼可愛,他們信任老師。

  向南看,有一條溪流,蜿蜒過臺北的下緣,河邊有著大片的草地,水濱開滿薑花。

  我早逝的父親,曾領著初記事的我,站在河濱聽說書和大鼓。也曾經將我抱在懷裡,點著電石燈,蹲在溪邊徹夜釣魚,我們還曾經坐擺渡,到河的另一岸,在暴雨中穿過竹林,避入一所尼姑庵,吃她們種的大芭樂,聽瀑瀑的雨聲和輕輕的梵唱。

  向東看,我已經離去整整30年的父親,正從六張犁的山頭,俯視著我。

  小學三年級,他離開之後,我常站在龍安國小的摟上窗口,遠望那一座山,有時候天氣晴和,我甚至能認出父親墳墓的所在。

  進入初中,便再難有這種眺望的機會。直到考取師大美術系,站在紅樓的頂層,才又有了更高的視野。那時雖然已經多了些煙塵,但山還是可見的。豈像現在,四處高樓林立,成為另一種現代化的水泥山林,真正的青山,反而難得見到了!

  或許山已被很多人遺忘,正如同入夜之後,城市的天空,也不再屬於星子。卡拉OK和賓館的霓虹燈,高高地懸在欲望街頭、芸芸眾生的頂上,那五光十色燦爛閃爍的燈光,豈是古老的小星群所能抗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