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總統是靠不住的 | 上頁 下頁
五一


  我記得在這個紀念碑前的一個紀念儀式上,那個叫做瑪雅的華裔女設計師在講話中說,不是我的設計,而是你們所有人的感情,使得這塊紀念碑活了起來。在美國的近代史上,確實從來沒有一個紀念碑,掀起那麼多人的感情波瀾。

  當然,陣亡將士的生命在牽動大家的心,但是,遠不僅如此。在這個紀念碑設計徵稿的時候,就明確要求,這個紀念碑對於這場戰爭本身不作任何評價。可是,這麼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對這場戰爭進行反思。來到這裡以後,我們才知道,那些活著回來和沒有回來的美國年輕人,就和我們現在的青年朋友一樣,他們是懷著崇高正直的理想,懷著要幫助別人的善良信念去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越戰以後,美國這一代年輕人遇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精神危機。這場戰爭不僅有著生命的逝去,還有無盡的價值觀的失落和重新尋找。由此引起的爭執,討論,反思,至今沒有停止。當我在冬日暮色蒼茫時來到紀念碑前,我看到一位犧牲士兵的妻子留下的鮮花和字條。這位女士至少應該五十來歲了。夜幕下還有公園局的三位職員手持厚厚的名冊協助人們找到碑上自己親朋好友的名字。我在那兒久久停留。沒有任何一個紀念碑給我如此強烈的精神震撼,這是超越政治,超越國籍,超越文化背景的靈魂洗滌。我這輩子只有站在這個紀念碑前的一霎那,相信世界大同的人類理想是有可能的。

  這場戰爭不僅造成了兩代人的爭執,也分裂了同代人。那些從戰場上經歷了腥風血雨的老兵,他們中雖然也有人加入了國內的反戰行列。例如我的朋友,黑人畫家莫利斯,就是一個越戰老兵。他就是持堅決反戰的態度的。但是,仍有很多越戰老兵,回家以後無法與反戰的同齡人溝通。總之,這場戰爭不論從哪一個角度去看,都顯露出其濃厚的悲劇色彩。

  美國實行義務兵役制。適齡青年除了主動要求參軍的之外,如果需要而被徵兵,也是履行公民義務。拒服兵役是違法的。在六十年代的反戰集會中,有不少年輕人焚燒兵役證,也屬違法行為之列。可是在那個時候,抗議的浪潮之中,群情激忿之下,很多人是寧可受法律制裁,也無法抑制自己做出不計後果的事情來。那麼,這和克林頓又有什麼關係呢?

  克林頓當時也在服兵役的年齡。那麼克林頓去燒徵兵證了嗎?沒有。他好象是沒有那麼衝動。他也是反戰的,至少他不想去越南。他只是採取了一個合法的,或者說更為聰明的做法,他乾脆離開美國,跑到歐洲去讀大學。當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這樣做的。而且,在國外讀書期間,他還參加和組織了反對越戰的遊行。

  對於從二次大戰的戰場上回來的老一代美國戰士來說,這無疑就是逃服兵役的怯弱行為。儘管在法律上無可挑剔,但是,他們虔誠地相信,當祖國需要你的時候,你卻偷偷溜走,無論如何不算是一個合格公民。可是,對於年輕的一代來說,他們很矛盾,他們也想成為英雄,至少不是懦夫。然而,這是越戰。這是一場如此有爭議的戰爭,甚至有理由認為這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他們尊重每一個在越戰流過血的士兵,他們同樣尊重焚燒徵兵證的反戰者的勇氣,也許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青年克林頓躲避越戰出走國外的選擇。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與老一代相比,對當時逃避越戰的人,會取更為寬容的態度,對於反對越戰的行為,也會取更為贊同的態度。

  因此,在這一點上,布希和克林頓又形成鮮明的對照。一個是二戰英雄,而另一個卻是逃避越戰的年輕人。

  克林頓還讓人十分起疑的就是他的私生活。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也在報紙上可以看到各種版本的故事,從婚外戀到性騷擾,應有盡有。儘管克林頓本人一口否認,可是一般民眾對這些故事雖說並不全信,也不能說一點不信。人們一般的做法,是把報紙上的這些故事打一個折扣之後接受下來。在這方面,克林頓給人的印象肯定不是完美的。

  而布希的家庭生活給人一種老年夫婦特有的相依相扶平穩溫馨的感覺。布希夫人由於一種慢性病,看上去比正常同樣的年齡老得多,甚至看上去比布希總統更衰老一些。當在布希就任總統期間,他的夫人芭芭拉卻仍然被評上最受美國人喜愛的婦女。

  克林頓的夫人希萊利,至今為止,在美國還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女人。希萊利完全是新一代職業婦女的形象。她和克林頓同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高材生,我在前面提到過,她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曾經參與過司法部門調查尼克森的材料分析。畢業以後,她作為一個律師的成就甚至高於克林頓。因此,在克林頓剛剛開始競選的時候,甚至打過「選一個,送一個」的口號。

  因為,美國的總統夫人在傳統上總是總統的私人秘書,卻不拿工資。當時,年輕的克林頓希望塑造一個未來總統夫人能幹助政的新形象,開一代新風。可是,他們很快收起了這個「買一送一」的競選口號。他們發現,在這個方面,美國人還遠沒有這麼「新潮」。美國人似乎仍然希望第一夫人就是第一夫人,不要在政治和國家管理上出來越俎代庖攪混水。

  在1992年的競選中,事實上希萊利和他們12歲的女兒,著實幫了克林頓的大忙。他們時時出現在克林頓的身邊,表現一個家庭的支持。那年克林頓出來競選,一個重要的競選口號是重建美國的「家庭價值」。而報紙上有關他的故事和反對黨的攻擊,使他的這個口號很容易顯得虛假和尷尬。可是,不管別人怎麼攻擊,夫人孩子扎扎實實站在身邊的效果,比什麼反駁都要有力。為了加深印象,克林頓還在演說中深情地回憶女兒出生帶給他的激動和喜悅。使得民眾相信,即使他曾經出軌,那也已經是遙遠的過去了。

  總之,無需作多麼深入的瞭解,匆匆一蔽,你就可以看到兩位總統候選人的風格是多麼地不同。布希總統在選民面前幾乎是一個道德完人,而克林頓卻帶著各種動盪和變化的時代留給他的印記。

  當然,總統競選,應該說選的是各自的理念,施政綱領,等等。而人們也常常說,各個大的利益集團也都儘量遊說和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出一個總統來。但是,美國總統選舉的全民直選方式,畢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最大力量。沒有人能夠去左右美國這樣分散的,龐大的,變化多端的民眾群。在這些一個個的百姓來到投票箱前的時候,他所最關心的,是你所選定的治國政策是否符合他的利益,還有,他要對候選人有一個基本的信任,至少沒有什麼特別令他反感的地方。這也是共和黨把攻擊克林頓的「品格問題」,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的原因。

  在美國的總統競選中,還是有一個大家所公認的原則,就是認同「正面競選」,而不鼓勵「負面競選」。就是儘量以正面宣傳自己的政見和施政綱領贏得選票,而盡可能避免以攻擊對方的方式競選,尤其是惡意的人身攻擊是很不得人心的。否則,競選成了一場互相攻擊的混戰,就失去意義了。

  但是,以對一個美國總統傳統的品格要求去看克林頓,他的毛病夠多的了。而在這方面布希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共和黨無論如何不想放棄這樣一個對比的效果。可是,正因為美國人有「正面競選」的原則,所以,在布希出來作競選演說的時候,尤其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辯論的時候,他們對於克林頓的品格問題的質疑還是非常溫和的。有些問題,例如克林頓的私生活問題,甚至是以暗示的方式提出的。因為如果布希擺出過分的攻擊姿態,那麼,他就很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把自己的形象給毀了。

  也正因為有「正面競選」的原則,因此,美國的大選熱鬧歸熱鬧,卻始終是有限度的,有一定的文明規範在那裡暗暗起作用的。所有的候選人都暴露在受過文明教育的公眾面前,維持自己起碼的風度,是被公眾接受的基本起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