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總統是靠不住的 | 上頁 下頁 |
四九 |
|
現在,我真是該回到克林頓總統的再任競選上來了。 要談今年的大選,我們不得不先簡單談談克林頓1992年第一次參加大選的情況和已經接近任滿的四年總統生涯。因為今年是克林頓尋求連任的大選年,他的競選成功與否,和他前四年各種表現息息相關。 克林頓是在1992年的大選中勝出的。那年大選,確實也很特別,因為除了克林頓和尋求連任的布希總統之外,還冒出一個不速之客佩羅,形成一個難得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佩羅剛出來的時候,作為億萬富翁,宣稱要全部用自己的錢競選,以維持獨立性。他又是無黨無派,使選民感到耳目一新,風頭很盛。但是,三足之鼎的佩羅一足,終究還是短了一截,競選中幾次「過招」之後,就讓人越看他越不象個總統。 舉個例子,今年我為了更好謀生,一邊打工一邊開始上學。我的「公共演講課」的老師,提起佩羅就笑著說,佩羅的演講風格,從專業眼光來看,真是「可怕極了」。競選,競選,一多半就是在說服選民投你的票。一個演說風格「可怕」的候選人,要當美國總統是很難的。當然,佩羅沒當上總統,原因還很多,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因素罷了。 所以,四年以前,別看出了三個總統候選人,但是實質上與往年的競選並沒有什麼不同。真正的角逐還是發生在共和黨的布希和民主黨的克林頓之間。那一年競選,選民的情緒要遠比今年激動。為什麼呢? 在共和黨的雷根做滿兩任八年之後,布希又接任了四年。就是說,當時共和黨已經連續執政了12年。以最簡單的話說,共和黨能夠連續執政12年,總有它的道理,也總有它的選民基礎,在競選時也就有它的「慣性」。所以,要中止這個慣性狀態,也要花一番不小的力氣。當時民主黨就推出了年輕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克林頓和高爾。與12年來的共和黨高齡總統相比,他們顯得朝氣蓬勃。 但是,在競選總統的時候,優勢和劣勢永遠是象一對雙胞胎一樣一起出現的。年老當然容易和體弱,精力不足這樣的狀態聯想在一起,但是,也使人想到經驗豐富和辦事沉穩。年輕當然顯得有創意,但是,也給人一種「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感覺。 四年前布希最終離任的原因,和當時的許多美國人求變的心情有關。當初高齡的雷根之所以能夠連任成功,和當時的經濟繁榮有關。而雷根時代的經濟繁榮多多少少有點「虛假繁榮」的味道。因為在這個時期,他的繁榮是和高國債聯繫在一起的。表面是繁榮了,但是政府赤字創下嚇人的記錄。 所以,雷根的後任布希頗有點代雷根受過的味道。經濟過熱之後的冷卻,讓過慣了雷根時代好日子的美國人一下子接受不了。雖說,連現在的經濟學家都承認,布希總統在改善美國經濟方面實際上頗有成效,經濟在布希時代已經復蘇。但是,照一些經濟學家的說法,不僅經濟恢復本身需要一段時間,民眾對於經濟復蘇的感覺都是慢半拍的。一個總統任期只有四年,這半拍一慢,就把布希的總統連任給耽誤了。 當時,有許多民眾都對當時的經濟狀況不滿,對於把政府的執行機構一攤再留給布希感到沒有耐心。於是,克林頓就打「變化」牌,攻擊布希經管期間的現狀,宣稱在他的手裡,美國將發生變化。說實在的,並不是大家相信了他的種種宏偉規劃,而是美國人對於總統一向的態度就是,幹好了就再幹一任,不行就再換一個試試,總統本來就是大家推出來的大總管嘛。 所以,在1992年的大選之前,選民相對來說比今年大選更情緒化。一方面是一批希望布希下來的民眾很積極要去投票,以達到「換一個試試」的目的。我的朋友薩琳娜以前到大選年都是棄權的,「選誰都一樣,沒一個我喜歡」。但那一次卻早早地就宣稱,要動員她的父母兄妹都投克林頓的票,其理由就是她貼在她的汽車上的一句口號,「不要再給布希四年」。另一方面,支持布希總統而不喜歡克林頓的人們,越是意識到布希連任岌岌可危,也越是要積極投票,以防克林頓上臺。 看來,人們「求變」的心理還是占了上風。因此,不到五十歲,給人感覺象徵著新一代的克林頓,終於如願以償,進入了白宮。後面我還想談談,除卻這些表面的因素之外,從整個美國社會的更新換代來講,這個結果,還反映了更深層的社會變化。 那麼,此後的四年,這位克林頓總統當得怎麼樣呢?在克林頓剛剛進入白宮的時候,一個共和黨人就預言,用不了多久,我們就可以把克林頓從一個什麼「門」給送出白宮去。這是什麼意思呢?我猜,他的意思是說,憑克林頓的行事作風,很容易就會捅出類似「水門事件」這樣的漏子來。到時候,他就該象尼克森一樣下臺了。 這是不是反對黨毫無根據的一個惡意猜測呢?我覺得也很難這麼說,因為這個「預言」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事實上,在克林頓總統執政期間的白宮,大概也是被人們稱之為「某某門」的故事發生得最多的了。 為什麼一開始人們就能作出這樣的預測呢?這必須從克林頓與其他總統所不同的地方說起。 克林頓是第一個二次大戰以後出生的美國總統。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士兵們都回到了家鄉。之後,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高出生率的時期,稱之為「嬰兒潮」。克林頓就是這個「嬰兒潮」中卷來的一個。而布希總統,正是當年從二次大戰的戰場上回來的一個老兵,在美國這幾乎就是英雄的同義詞。他們完全就是「父輩」和「子輩」的關係,他們活活就是象徵著兩代人和兩個不同的時代。 我曾經談到過,六十年代前後的美國,可以說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六十年代,正是「嬰兒潮」這一代人進入青春,思想風格形成的年代。人們對他們的評價好也罷,壞也罷,他們自此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他們明顯地有別於他們的父輩。如果你能夠給布希總統所代表的這一代美國人作出一番描繪的話,你卻很難描述評判這個「新一代」,因為,如果說他們有特點的話,他們的特點正是「多元」。 但是,恰恰是一個「嬰兒潮」的產物,那個從老一代美國人眼中可謂是「一場混亂」的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克林頓,不用放大鏡,順便就可以找出一大堆毛病來的克林頓,在競選中擊敗了二戰英雄的布希,入主白宮。不論怎麼說,這場競選的結果在美國確實有不同一般的意義。 克林頓不是自己走進白宮去的,他是被美國選民選進去的。因此,人們突然意識到,那些一茬茬的「新一代們」,不管你贊同不贊同他們,他們事實上已經在接替「老一代」。隨著時間的行進,他們的數量越來越多,手中已經都握有了自己的一張選票。你無法無視他們的存在。 克林頓和布希的差別真是太大了。不論布希總統在爭取連任的時候有多少弱勢,在一個老的時代基本過去之前,克林頓是休想與之匹敵的。例如,克林頓是六十年代的青年,那時的年輕人,幾乎都嘗試過大麻的滋味。所以,當時,質問克林頓是否抽過大麻,成為共和黨在競選中對克林頓進行醜化的一大熱點。 在六十年代的美國,大麻是相當普遍的。我們一些當時還是大學生的美國朋友曾經對我們說,在那個年代,如果你上一個教授家拜訪,他請你抽一支大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完全就跟抽一支煙一樣,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是,自從大麻在美國被宣佈為非法以後,就提升到與海洛因,可卡因這樣的毒品等而視之的地位。吸大麻,銷售大麻和種植大麻,等等一切與大麻相關的行為,就成了與毒品相連的重罪。這裡說的大麻,是一般的傳統大麻葉。據說現在有專門培育之後,毒性非常大的新品種,那不在我現在談的範圍之內。 在美國,就是這樣,它是以法律為基準的。一旦宣佈為禁品,就真的成了碰也碰不得的東西了。也就是說,一旦立法通過,你就只能執行了。理解不理解都得執行。員警是行政分支屬下的,與立法無關,他們的任務就是執法。法院是屬於司法分支的,當然與立法也無關。與這兩個部分都是沒什麼可爭的。如果你覺得不合理,唯一的辦法是向立法分支去呼籲。但是在立法改變之前,只能先按此執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