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西班牙旅行筆記 | 上頁 下頁 |
一八 |
|
§歷經滄桑的科爾多瓦主教堂 羅馬人的神廟早已消失 廢墟上建起了清真寺 清真寺變成了主教堂 科爾多瓦全盛時期的宗教共存和衝突 我們在科爾多瓦住了三天。每天清晨起來,在附近小廣場邊的一家咖啡館吃早飯。西班牙的咖啡加牛奶味道非常好。在美國,人們若要在早上喝點橙汁,多半是從紙盒裡倒出來的工廠產品。在西班牙,大城市或小城鎮,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只要說喝橙汁,他們總是會掏出鮮亮的柳丁,放進奇奇怪怪的自動榨汁機裡,機器總是透明的外殼,讓你能看到榨汁的過程。柳丁是西班牙的特產。 每天,有很長的時間,我們只是在大街小巷裡走,怎麼也看不夠。那完全潔白的小巷,走過一個黑黑長髮、全身粉紅的西班牙女子。半開半合的窗子裡,在幽暗的阿拉伯房間裡,鋪著軟軟的臥鋪。吉卜賽女郎拿著一束小草笑著迎上來,你要是接了,她會把你的命運預先告訴你。一個大庭院裡,有一個陶藝展,安達盧西亞的陶藝很有名氣。這裡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風格,他們相互之間是那麼不同,可是所有的作品,卻都帶著濃濃的阿拉伯味道,漂亮極了。 在那個庭院的角落裡,有一個咖啡館,我們想坐下來的時候,已經是落日時分。庭院裡的室外桌椅已經關閉了,只能到地下的店堂裡,它的一面牆毛毛糙糙地裸露在那裡,卻用繩索隔開,那是一面受保護的羅馬時期的牆。這個城裡,到處都是歷史。隔開一條街,就是科爾多瓦幾經拆建的、最大的一個建築:主教堂。 我們每天都要幾次圍著這座當年的清真寺、今天的天主教堂繞上幾圈。記得剛到的第一天,還沒有進去,僅僅那高高的台基上一排該有千年歷史的阿拉伯風味的門,就把我們震住了。 到了晚上,又是一番完全不同的光景,在投射的燈光下,周圍那些小街小巷、瑣瑣碎碎都消失了,一切都隱在黑暗裡,只有這個七十九米邊長、有著穆斯林風格的主教堂,像月亮一樣,發出神秘的光芒。小巷遊人散盡,坐在這個臺階上,坐在那一排百看不厭的門下,不由想起由這個主教堂的滄桑變幻所折射出的不同宗教相處的歷史。 西元六世紀,在羅馬人神廟的遺址上,曾經建立了一個規模巨大的、包括教堂在內的天主教修道院。直到兩百年之後的阿拉伯人入侵後的西元785年,它還沒有被毀。因為阿拉伯人在西元711年入侵時,這個城市最後是投降的。在投降的協議上寫明,科爾多瓦必須把這個修道院的一半,交給阿拉伯人建清真寺。 任何一個宗教,都把自己的崇拜神的殿堂看得很重。據歷史記載,這樣的投降條件,在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的時候相當普遍,幾乎是一種例行條件。站在入侵者一邊,很難體驗科爾多瓦人亡城的屈辱。 就在這裡,修士們、科爾多瓦的基督徒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有著兩百年歷史的半個修道院被佔用了。這個協議維持了七十四年,就在這堵厚實的圍牆裡面,一半人在向上帝祈禱,一半人在誦讀《古蘭經》。但是,建築物原來的規模基本還在。 在拉赫曼一世流亡科爾多瓦之後的西元785年,這個王室的後代決定把清真寺擴展到和他的地位相稱的規模。同時阿拉伯人當局長期推行宗教改宗之後,星期五上清真寺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了擴展的確實需要。於是拉赫曼一世向基督徒提出,要購買剩下的那一半修道院和教堂。這個提議在一開始遭到拒絕。最後,基督徒們迫于統治者的壓力還是讓步了,而拉赫曼一世也依照承諾付了錢。科爾多瓦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建築,就徹底被平毀了。 拉赫曼一世期待中的新建清真寺當是美輪美奐。但它也是建立在當時一個宗教對另一個宗教的排斥和壓迫之上的。建造它的工人,大多是征服北方後被抓來的基督徒,資金也大部分來自被征服的基督教君主們繳納的贖金。 也許,拉赫曼一世是把它看作自己對家鄉的懷戀;也許,如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的,這是他在動亂年頭的一點慰藉。總之,據說他經常親自去監督工作,希望自己在去世之前,能夠在這個華麗的新寺院中,主持一次感恩祈禱。可是,在清真寺破土動工的兩年之後的西元788年,這位鬱鬱寡歡的流亡者就去世了。他的繼承王位的兒子,接手了清真寺的建造工程。 此後整整兩百年,幾乎每一個統治者都在這個清真寺里加上他自己的那一部分。到了十世紀,這個清真寺已經長達七百四十二英尺,寬四百七十二英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