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我也有一個夢想 | 上頁 下頁


  隨著英王朝十三塊英屬殖民地在這裡的建立和開發,這塊土地在迅速地發展。雖然這個新大陸的狀況與歐洲相比始終還是落後的,偶爾來一個歐洲旅行者,仍然會不屑一顧,回家後把這裡描畫成窮鄉僻壤。可是,這裡的各個殖民地已經設立了總督政府。早期開拓者所遭遇的九死一生的險惡環境也已經被大大改變。換一個角度說,當年新移民藉以越過道德門檻而使用奴隸勞動的一部分歷史藉口,已經不復存在。

  可是,就像你已經知道的那樣,奴隸制在北美不僅沒有消退,反而越加興旺發達起來。大量奴隸勢不可擋地進入這些英屬殖民地。奴隸制很快成為北美的最觸目的現實。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為奴隸交易和奴隸勞動都產生人類最難以抗拒的誘惑,這就是利益。然而,這塊土地的早期經歷所形成的奴隸制現實,顯然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始推動」。這也就是為什麼北美英屬殖民地黑人奴隸氾濫,而英國本土卻從來沒有捲進去的原因之一。英國本土就沒有這樣的歷史條件形成的藉口,所以即使同樣被利益驅動想蓄奴的人,也被阻擋在在道德門檻的這一頭,難以當眾邁出腿去。

  北美的奴隸貿易居然會如此迅猛地展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被這份「利益」所吸引的不僅是一些商人和平民,它還吸引了一個王朝。這個王朝調動了一個大國的力量來向這塊新開發的土地傾銷奴隸。

  早在「五月花號」抵達北美剛剛四十年的1662年,英王朝查理二世就特許「皇家非洲貿易公司」有計劃地向西印度群島和北美販奴。到1713年,英王朝甚至與西班牙達成有關販奴的重要協議,由英國皇家非洲公司壟斷包括南美在內的整個美洲奴隸進口,由兩國的王室各分得利潤的四分之一。此後的二十年內,根據記錄,英國至少每年向美洲輸入了一萬五千名奴隸,其中四分之一左右進入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大多數都進入了北美英屬殖民地。

  你一定已經看出來了,英國皇上在北美的這筆買賣特別好做。因為北美本來就是他說了算的。土地是他的殖民地,管理者是他派出去的總督,當然協助推銷。事實上,曾經有一些殖民地對於洶湧而來的黑奴浪潮,出於種種原因,例如最普遍的安全理由,表示擔憂和抵制。但是,都無法抵禦英王朝和殖民地總督上下一致的奴隸推銷政策。

  就這樣,一隻強有力的手在北美推動奴隸制。就是這片土地當時的主人英國王朝,開始有組織地大量向這裡輸入黑奴。販奴收入則一度成了一個王朝所刻意追求的「國家利益」。於是,販賣奴隸不再是星散的船長們的海上冒險,而成了英國王朝壟斷的皇家事業。換句現代的話來說,在販奴行業,強盛的英國王朝成了一個最大的「有組織犯罪集團」。北美的奴隸交易就在英王朝強力的推波助瀾中,達到了一個高潮。

  那麼,你也許會問,這片土地還有什麼希望呢?真是這樣,當一個巨大的利益突然出現的時候,一個王朝會被吸引,大多數普通人也都會被吸引。我們回顧歷史上的北美,看到的就是一個巨大的利益所形成的漩渦。

  前幾年我們去紐約,在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裡逛了一圈。校園裡有一座羅丹的雕塑「思想者」,是用原作的模子翻制的。記得以前我們只有機會看到這個雕塑的照片,雖然看不真切,但是依然很驚歎羅丹的構思:在地獄的門口,「人」,坐下來「思想」。

  現在,當我終於有機會真的站在這個雕塑之前,突然不可抑制地想到,「他」只不過是靜靜地坐在那裡,為什麼我們卻會有一種受到震撼的感覺,「他」又在想些什麼呢?

  我確信,他所思索的,還是當年他站在「猿」與「人」之間,第一次想到的那個亙古不變的「原始問題」。人類,不論他走到什麼時候,他的面前總會出現一道新的道德門檻,在這道門檻面前,他不得不坐下來,思索。從他成為「人」開始,直至他來到火焰熊熊的地獄的門口。這個問題是永恆的,超越一切的。其原因卻是出奇的簡單:他是「人」,當然就想知道,什麼是「人性」而不是「獸性」。怎麼做,才可以稱自己是「人」,而不是「獸」。

  總有一些人,他們不會輕易跨過道德門檻,他們會坐下來思索,這就是人類的希望,也是北美這片土地的希望。

  作為北美精神主導的北方,對於奴隸問題,一直可以看到比較清楚的這樣一個「人」在思考的線索。那就是,在遇到黑奴這樣一個不同尋常的問題的時候,這裡有一些人本能地開始從人性的角度思考。提出質疑。在利益的潮流襲來時,他們只可能是極少數,但是只要他們站在符合人性的一方,他們的堅持就會奇跡般地漸漸顯示出力量。探究這樣一個很有歷史邏輯的過程,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片土地發展的核心一直是在北方,這也是美國人一直把「五月花號」的那一船清教徒,認定是他們的精神先驅的原因。我以前也因此而誤認為,他們是到達北美的第一船英國移民,後來我才知道,實際上,在「五月花號」抵達新英格蘭地區的十三年前,1607年,佛吉尼亞已經建立了第一個英屬小鎮。那麼,為什麼日後的美國人一定要認定「五月花號」的移民是他們的精神祖先呢?

  美洲殖民地的移民組成確實是很不同一般。

  北美當然也不乏大量被貧困逼來的「經濟移民」,可是,來到這裡的「政治移民」的比例,高得異乎尋常。他們是在英國及歐洲的諸多次宗教迫害和政治動盪中離開故土,來尋找一片自由的土地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英國的處境遠比跑到這裡來當難民要好,對於這些人,尋找一塊新大陸更多的是一種精神需求。他們需要一塊「上帝承諾過的土地」,在那裡可以有他們自由信仰的權利。其中「五月花號」上的那一船移民,就非常典型,也是這些「政治移民」中最早的一批。

  你已經知道,他們來到這裡的第一個冬天,嚴酷的自然條件就帶走了「五月花號」移民中一多半人的生命。但是,當第二年春天,「五月花號」又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船長驚訝地發現,剩下的那四十四個營養不良,還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倖存者,居然沒有一個人願意隨船回到文明的英國去,而堅持要留在這片實在乏善可陳的荒野之中。

  正是這樣一些人,往往會很自然地成為各地的宗教和精神核心。這個傳統使得美國至今為止宗教氣氛還非常濃厚。我們和去年來的那兩個澳大利亞建築師聊起來,他們談到,同樣作為新開發英屬殖民地的澳大利亞,就沒有這樣強的宗教傳統和氣氛。他們聽了這裡各式各樣,比比皆是的宗教廣播台以後,感到非常新奇。

  北方,正是大量這樣的「政治移民」的集聚地。他們受教育的程度相對更高一些,他們流亡的原因往往是「宗教迫害」為主的政治性原因,所以,他們更習慣於在世俗誘惑的面前,作出理性的思考。他們甚至在尚未完全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哈佛大學,並且把哈佛大學所建立的地方叫做「劍橋」。當然,那個時候的哈佛只可能是陋舍幾間,可是,他們卻覺得,只有在哈佛大學這樣的精神支柱的支撐下,他們才能夠活得下去。真是難以相信,當他們滿懷希望地掛上哈佛大學牌子的時候,距離「五月花號」抵達這裡只有僅僅十六年。距離美國的成立,卻還有一百多年。所以,一直有所謂「先有哈佛,後有美國」的說法。

  因此,要追尋這塊土地的歷史足跡,北方的線索是比較清楚的。奴隸制在北美的整個興起,興盛和衰落,都可以在這個擁有哈佛大學的新英格蘭地區,以及大部分的北方地區,看到一個比較清楚的邏輯過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