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掃起落葉好過冬 | 上頁 下頁
阿米緒的故事(1)


  近幾年隨著中美文化交流的展開,美國一些遠離主流的文化小溪,也漸漸被介紹到中國。於是,美國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固定套路,在大洋此岸人們的印象中,美國的形象正在逐步豐富起來。我曾經兩次在國內的雜誌上看到有人提到:美國有一群默默無聲地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阿米緒人。

  假如我們對美國的一般印象可以放在概念的一個極地的話,那麼阿米緒是肯定必須送到相反的另一個極地去的。如果我們稱美國的生活方式是現代的,那麼阿米緒可以說是古代的;如果我們稱美國是技術進步的,那麼在同一個價值體系裡,阿米緒不僅是落後的,而且是拒絕進步的,等等。假如再形象化一些,如果我們對美國人的印象是眼花繚亂、五彩繽紛的,那麼阿米緒人永遠是平淡的,是只有黑白的單色調的。

  假如在你的想像中,阿米緒是一小群生活在某一個群山環抱、車船不達、鳥不下蛋的與世隔絕的山窪窪裡的話,倒也沒什麼稀罕了。問題是,今天在美國這樣一群教徒有差不多三十五萬人,人數還在緩緩地增加。他們生活在美國傳統農耕區富庶遼闊的平原上。他們不但不封閉,甚至不集聚而居,沒有什麼阿米緒村莊,他們全是散戶。一個個阿米緒農戶就星星散散地坐落在其他美國人的住房之間,混居在同一個地區。他們家門口的鄉間公路也都是平展的柏油馬路,直達高速公路。城鎮就在附近,那兒就有購物中心和娛樂設施。嘈雜、多變而生氣勃勃的現代生活就近在咫尺之遙。但是當你經過那裡的民房,很容易辨別出阿米緒的住宅,除了都有巨大的穀倉之外,還在後院停著黑色的小馬車。因為在我們斷定不開汽車就算不得美國人的年代裡,他們卻只駕馬車。

  所以,這不能不讓認定「技術進步」必是「擋不住的誘惑」的人們愣一愣神。不管將來如何,你不得不承認,畢竟在世界上此類誘惑最大的美國,阿米緒已經兩百多年這樣默默地過來了。寧靜安詳,也許不見得特別幸福,至少並不格外痛苦。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並沒有如我們想像的那樣,被「誘」得騷動不安。六神無主。躍躍欲試。痛苦不堪。

  說起他們的來龍去脈,還得上溯到五百年前的歐洲。

  在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大潮中,從蘇黎世產生出一個人數不多的激進改革派,被稱為「再洗禮派」。他們主張嚴格實踐《聖經》教義,排斥不符合《聖經》的虛文縟節。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時刻加以實踐,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他們認真地尋求《聖經》中對於大小事情的說法,弄清楚了就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到。他們認為,教會應該是信仰相同的成人的集體。所以,嬰兒出生以後「被動的」第一次洗禮不能算數。而在一個人成年之後,如果他確信自己真有信仰的話,應該「主動」地再接受一次基督徒的洗禮。這就是「再洗禮派」這一名稱的來歷。

  16世紀還遠不是一個宗教寬容的年代。再洗禮派一問世,就遭到來自羅馬天主教會和其他新教徒兩個方向的迫害。在再洗禮派發源的瑞士和德國南部,當時曾有幾百個再洗禮派教徒被燒死在火刑架上。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中,再洗禮派卻顯示出驚人的宗教執著。他們認為,雖然他們面對的世界是傲慢的、富有的、褊狹的、暴戾的,而他們卻仍然應該是善良的、清貧的、謙卑的、非暴力反抗的。在嚴酷鎮壓下,再洗禮派逐步形成了一些與其他新教教派不同的特點。他們無法形成良好的教會組織,一開始甚至只能在山洞裡悄悄地聚會禱告。他們甚至沒有明確的領袖,因為領袖一出來就給殺了。他們的一切都只能悄悄地做,恐懼、不安和受苦受難始終伴隨著他們。

  既然沒有嚴密有形的教會組織,沒有教會規範的約束,也沒有一般宗教常見的儀式儀規的凝聚,那麼,他們作為一個教徒存在,就完全是依靠他們內心的信仰了。因此,假如說再洗禮派的信仰特別執著,大概是不錯的。他們在北歐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支派。16世紀中葉,一個叫做梅諾的荷蘭人曾試圖在北歐重建和平的再洗禮派的團體。他們的後繼者就叫做梅諾納特,也就是梅諾派。而到了17世紀末,瑞士和南萊茵河的再洗禮派還是處於遭受迫害的分散狀態,有一個叫阿曼的瑞士人站出來號召再洗禮派的改革和聯合,這一派就被叫做阿米緒,也就是阿曼派。

  這兩個分支此後都來到北美這塊新大陸,大部分定居在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這兩個州當年是北美大陸最好的農業區,而他們在歐洲時就是最出色的農夫。感謝開拓賓夕法尼亞的教友派,他們是對待異教最為寬容的北美主流教派,更要感謝北美大陸很快風行,並在美國獨立以後由美國憲法保障的宗教自由,使這些「梅諾納特」和「阿米緒」們,終於能夠安居樂業了。由於阿米緒與梅諾納特相比,他們更恪守古老的服飾和生活方式,在外觀上更容易辨認,他們的風格與現代生活的反差也更為鮮明強烈,所以很多美國人也是只知阿米緒而不知梅諾納特。

  賓夕法尼亞的蘭開斯特,是阿米緒比較集中的地區,離著名的大都市費城僅一小時車程。在去冬最寒冷的日子裡,我們來到那裡,也是想一睹真正的阿米緒生活。可是我們發現,他們安靜謙卑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要是對外開放,以滿足遊客好奇心而設立的「阿米緒旅遊點」,那就一定不是阿米緒辦的。因為這樣獲利甚豐的「第三產業」,並不符合他們的生活原則。然而,他們雖然在宗教上固守而且生活方式內向,可是他們對外界很友好,也理解外人對他們的好奇。假如你想給他們的小馬車拍張照,他們會微笑著放慢車速,讓你如願以償。我們發現,他們沒有這類小教派非常容易出現的詭秘行跡,他們堅守的只是一種由宗教信仰導致的平淡。

  生活在賓夕法尼亞的再洗禮教徒至今沒有顯赫的教堂,他們的教堂一如他們的農舍,樸素而卑微,有時候甚至像早期教友會一樣,把他們聚會崇拜上帝的教堂謙稱為會屋。老派的阿米緒還輪流聚集在各自的農舍裡做禮拜,圍著老式的鄉村火爐,一邊坐著男人,一邊坐著女人,讀著老版本的《聖經》,用的是這裡其他人都不懂的高地日爾曼語。而在他們只有一間房間的學校裡,他們的孩子則個個都要學兩種語言,英語和這種他們從歐洲家鄉帶來的古老語言。

  無論在什麼地方,你一眼就能把阿米緒認出來,因為他們的服飾與眾不同。簡單地說,四五百年來其他的人的服飾一直在變,而他們卻一直沒有變。不論是男人的服裝禮帽,還是婦女的衣裙,都是一水的黑色。只有在節日或婚禮上,婦女們才加上一方純白的披肩。姑娘們的裙衫上沒有一個紐扣,男人們的服飾上有紐扣,但沒有任何其他裝飾。據說這些突出「謙卑」的規矩都可以從《聖經》中找到依據。在蘭開斯特,假如你遇到以前只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古代歐洲村民」,他們就是阿米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