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掃起落葉好過冬 | 上頁 下頁
普利策:一百年前的故事(2)


  社會的黑暗面,也自然會進入政治上層。幸而,依據憲法美國始終保障了自然發展的新聞界。當時,一個好記者的招牌首先是正直、反腐敗。所以衝鋒陷陣工作、生死不顧的一流記者普利策很快出名。更稀奇的是,年方二十一歲的普利策竟然因此當選為密蘇里州參議員。大概只有美國這樣人人都是移民、不講資歷的國家,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在1870年1月上任的時候,他離法定的參議員年齡還差了整整四歲。他自己當然心裡有數,可是仍一聲不吭,走進議會大廳就在裡面坐下來。居然也沒有人提起他的「非法年齡」。

  記者和議員的雙重身份,更使普利策始終站在揭露反對腐敗行為的最前端。在那個年代的美國,說新聞業是個戰場,一點不算是誇大。精神病院的黑幕、政黨和財團的金錢交易、保險公司的欺詐、警方的殘忍行為等等,無一不在報紙的揭露和抨擊之中。有一次,普利策揭露了一個承包商的黑幕,那個像拳擊運動員一樣身材的承包商,當眾指著他的鼻子破口大駡。論打架,細長身材的普利策不可能是他的對手。據說,在激怒之中,他回去提了一把槍來,半路告訴別人說:「要出新聞了!」最後,他們先是扭成一團,後來又有槍響,雙方都受了傷。究竟發生了什麼,兩人的說詞不同,誰也搞不清楚。幸好沒有出人命,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此後人人知道,普利策走到哪裡,口袋裡都會揣著一把槍。

  新聞業站在揭露腐敗的前沿,其實並不需要做任何刻意安排,不需要報社老闆做動員,因為那應該是新聞業的本性。只要不加以干擾,新聞業自然就是這個樣子。普利策那種把新聞當作生命,甚至有些誇大的戰鬥性,都是優秀記者的基本特點。只要任其自然發展,這個行當就會自然地聚集起這樣一批人來,以暴露社會陰暗面、發掘腐蝕社會的違法行為為目標。因為在這裡面,優秀的新聞人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感,也因為他們知道讀者在那裡等著,這是他們存在的意義。人們常常把記者叫做無冕之王。因為惟有記者六親不認,天底下正在發生的一切故事,都是他們在負責追蹤的「新聞」。區區平民,只要當上記者,皇上也在他的監察之下。

  美國新聞業的自由經濟特性,給普利策這樣出類拔萃的新聞人,提供了可觀的發展機會。為了留住報紙的靈魂人物,他工作的《郵報》老闆,決定給年方二十五歲的普利策以報紙的一部分股權,這使得普利策很快成為一個富人。他後來賣掉自己的股份,在三十一歲的時候,買下了自己的報紙。

  二

  1878年,普利策的手裡掌握了一份他自己的報紙。一開始,他對新聞業就頗有自己的反省。在報紙黨派性還很強的時代,他提出自己的報紙要「為民眾服務,不為任何政黨牟利」,報紙「不是政府的支持者,而是批評者」。身為共和黨人,他宣稱自己的報紙不是「共和黨的喉舌」,而是要「說出事實」、「要摒棄民眾偏見和黨派偏見」。

  這讓我想起後來的《華盛頓郵報》創辦人尤金·邁爾,他在買下自己的報紙的時候,也發表了他經過反省後確立的辦報原則:

  報紙的第一使命,是報導盡可能接近事實真相;作為新聞的傳播者,報紙要如紳士一樣正派;

  報紙要對讀者和普通民眾負責,而不是對報社老闆的私利負責;為了公眾利益,報社要準備為堅持真實報導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報紙將不與任何特殊利益結盟,在報導公共事務和公眾人物的時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這番原則的公佈是在1935年3月5日,表明尤金·邁爾要走獨立、中性的道路。可是直到那個時候,很多人都還在懷疑,尤金·邁爾本人是一個具有強烈黨派傾向的共和黨人,怎麼可能辦出一份獨立的報紙來。可見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報紙的黨派性還是很普遍的。而普利策提出類似原則,是在尤金·邁爾的整整五十七年前。

  新聞業的社會監督功能,使它似乎頂著一個金色冠冕,讓人覺得它就是領受了神聖使命來到人間,就是一個天然正確的社會角色。可是,身在「此山中」的普利策,深知並不那麼簡單。新聞業也是一個由人組成、由人在運作的系統。它也在聚集和反映出人的弱點。

  不單單像普利策這樣的新聞從業者是有弱點的,也不單商業運作會對這些弱點推波助瀾。就本質上來說,新聞業本身就是建立在人的弱點上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老話,叫做「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人都有好奇、獵奇的心理,人的創造性就來源於此。可是,當這種好奇心失去分寸、大眾心理集合膨脹,也會帶來令人吃驚的負面後果。

  人最難瞭解和面對的,大概就是自己了。任何一個新聞人都知道,越是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這樣的災難,也就具有越大的「新聞性」。然而,「新聞轟炸」幾天之後,人們的心理會迅速疲勞,再連續報導,民眾就不會再感興趣。因為它不再是「具有新聞性」的「新聞」。面對悲慘的事件,人們確實具備、也總是願意相信自己的同情心和關懷他人的意願,可是人們往往不願意面對的是:每個人的良知都有局限。人有優點和弱點,善和惡,那是一枚錢幣的兩面,新聞業是傳達善惡兼備之人性的最典型的地方。假如沒有這點認識,新聞業很難有徹底的反省。

  新聞從業人員很容易失去必要的界限,在狂熱事業心的驅動下,他們可能過度利用大眾心理中的弱點,使得新聞業的弱點和大眾的弱點疊加起來,令新聞業走向歧途。走過頭的報紙,就叫作一張「不負責任」的報紙。而什麼是報紙的社會責任,以什麼方式具體履行它的社會責任,這是整個新聞界在發展中逐漸反省的問題。普利策、尤金·邁爾式的思考,正是美國新聞界的良知,在商業大潮中的逐步覺醒。

  那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因為市場在推動,政治風雲漫捲,與同行對手又在激烈競爭。儘管普利策開始思考報紙的責任,許多問題還是無可避免地發生,他的報紙此後還是曾被政黨利用,成為他們的喉舌。雖然在事後,他痛悔不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