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如彗星劃過夜空 | 上頁 下頁
三六


  漢密爾頓一度到了絕望的地步。國會在激烈辯論,領頭反對的卻是他以前的盟友。在麥迪森的帶領下,反對聲音占上風。同時,報紙媒體上的文章也在批評他的方案。民主伊始,民眾還缺少自律的修養,批評必然會滑向對他的人身攻擊,他的非婚生的出身,成為現成的目標,他被公開罵成是「東部的雜種投機家」。

  他對報紙上的這種謾駡毫無辦法。任何一個剛剛運行民主制度的地方,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民眾先知道言論自由是人的最基本權利,而要經過很多很多年,民眾和媒體,才會理解人身攻擊和謾駡,不屬於健康的民主生活。建國後,報紙上對華盛頓總統也一樣謾駡,華盛頓是個老派的紳士,他顯然並不適應這樣的事情。可是,他只是不去看報紙,不去理睬。漢密爾頓面對惡意的人身攻擊,心灰意懶,他對美國前途感到絕望。他站在這個職位上,深知只有照他的方案辦,國家才能恢復信用,只有恢復了信用,才能融入歐洲市場,才能發展商貿。只有經濟上去了,合眾國的統一才有保障。可是,憲法規定了,有關財政的法案必須經過眾議院,因為這是人民的錢,眾議院代表人民。

  漢密爾頓覺得,假如他的方案通不過眾議院,那麼,他就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他在財政部長這個位置上也就沒什麼可做的了。如果是這樣,他就打算辭職算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漢密爾頓偶然遇到從法國回來出任國務卿的湯瑪斯·傑佛遜。華盛頓總統的第一屆內閣只有四個部長,除了戰爭部長和司法部長以外,漢密爾頓管財政,傑佛遜管外交。他們兩人後來的尖銳分歧和對立,在1790年初還沒有顯露。交談之後,傑佛遜願意幫漢密爾頓一把,由他做東,邀請漢密爾頓和麥迪森晚宴,商量一個妥協辦法。

  在這次晚宴上,漢密爾頓和麥迪森交流了意見,達成一定的相互理解,最後,還是一次政治妥協:麥迪森答應在眾議院協助通過漢密爾頓重建國家信用的方案,而漢密爾頓動員國會裡的聯邦黨人做出讓步,通過把聯邦首都建在波托馬克河邊的法令,也就是說,把首都建立在南方佛吉尼亞附近。這是美國建國初期最重要的一次妥協。

  1790年12月13日,漢密爾頓向國會提出報告,為重建國家信用,需要成立一個全國性銀行。漢密爾頓設想的全國性銀行由一個私人董事會領導,以避免由國家官員領導的銀行導致腐敗。他指出,這樣一個銀行可以為國家提供可靠的儲蓄,協調各地銀行業,提供統一的通貨,為商貿和工業提供資金,以及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提供政府貸款。

  這個主張又一次遭到麥迪森的反對,他認為這種銀行只有利於城市商人、投機家,而不會有利於農夫、工匠和小商人。這次的理由是,憲法沒有明確授權聯邦政府行政分支設立全國性銀行,所以,方案是違憲的。

  國會裡,以農業為主的南方反對,以城市工商業為主的北方贊同,兩極分化。最後國會通過這個法案,提交到華盛頓總統面前時,來自南方的華盛頓總統打算按照憲法的授權,予以否決。好在華盛頓總統在關鍵時刻,是個沉著而謙虛的人,在否決以前,他正式徵求司法部長蘭道爾夫和國務卿傑佛遜的意見。他們都是佛吉尼亞人,都認為應該否決。華盛頓再把他們的意見都轉告漢密爾頓,告訴他,除非你能說服我,否則我就要否決你的方案了。

  幾天以後,漢密爾頓交給華盛頓總統一份意見,那就是以後著名的《論銀行之合憲性的意見》。在這份意見書裡,漢密爾頓精彩地闡述了關於憲法中聯邦政府之默認權利的思想。其實,不久前在聯邦黨人文獻裡,麥迪森本人也同意了這個觀點。漢密爾頓在意見書裡斟字酌句,小心翼翼地表明:聯邦政府可以運用一切必需而可行的手段,來實行憲法賦予它的政治權力。前提是,這些手段不是憲法所預先禁止的、不是不道德的、不是和這個社會的目標相衝突的。

  這份論文是漢密爾頓依據自己的實踐體會,對憲法實行方式的補充。漢密爾頓的出色的邏輯和論述能力,終於讓華盛頓總統接受了他的看法。1791年2月,華盛頓總統簽署法令,建立美國第一個全國性銀行。這一銀行是美國建國初期經濟制度的最重要基石,也是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對美國早期制度建設的最重要貢獻。

  一個新的聯邦政府,就開始如此運作起來。可是,由於政治觀點的分野,第一代的美國建國者中,因被選入聯邦和州政府而沒有離開政治舞臺的人們,開始嚴重分裂和對立。費城會議前和費城會議本身,是一個相對範圍更狹小的上層精英政治。現在,是全美國開放的大舞臺。民眾越來越多地介入,媒體推波助瀾,使得政治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在下封信,再把圍繞漢密爾頓的故事給你講下去吧。

  祝好!

  林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