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歷史在你我身邊 | 上頁 下頁 |
六〇 |
|
§自律與誠信 阿米緒的保護者 講著阿米緒故事,就很難不想到貴格教派(Quaker)。貴格也稱作公誼會或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和清教徒、阿米緒一樣,也是一個新教教派。今天阿米緒能在北美發展,全仗貴格接納。說來也對,假如沒有外部寬容,阿米緒自己再有定力也難存活。可是在政教合一的十七世紀,接納首先並不是體現在政府的行政接納,而是一個強勢宗教派別對異教的接納。 我和大多來北美的移民一樣,最初和「貴格」相遇,是從一個老牌圓筒麥片開始,它印著個笑呵呵的老人頭像和 「貴格麥片 」(Quaker Oats)字樣,這麥片進了家門就沒有斷過。真正令我對「貴格」刮目相看,是很多年前準備寫美國種族相處的歷史故事。當時我在鄉村圖書館借來一本書,其中有一段貴格集會的會議記錄,看了心情很不平靜。 這份記錄誕生在1688年,那時貴格在賓夕法尼亞安定下來只有七年。那是在德裔貴格會友建立的「德國鎮」,移民們在每週一次的宗教聚會上討論說:「他們是黑人,但是我們不能想像,只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就能有更大的權力令他們為奴,就像我們對其他白人,也沒有這種特權。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對不同輩分、不同血統和不同膚色的人,都應該一視同仁。」這不僅是在反奴隸制,還在反對歧視、提出接受異類的平等和寬容,這是向前邁出的更為困難的一步,很多現代人還不能做到。 如麻塞諸塞州的清教徒,能夠認識奴隸制度的罪惡,到達北美不久就立下禁令,禁止從非洲劫持黑人為奴,違者處死刑。可他們雖然自己在歐洲飽受宗教迫害,來到北美後對異教徒仍然無法寬容。貴格在麻塞諸塞州就飽受清教徒迫害:書被燒,教徒被吊死。1681年貴格領袖之一威廉·潘恩向英國國王要下賓夕法尼亞建立殖民地,第二年潘恩在倫敦宣佈他的施政綱領,不僅在總督之外有一個強有力的擁有立法權的議會,還明確提出實行宗教自由。從此,賓夕法尼亞開始實踐宗教寬容的「神聖試驗」,也成了阿米緒在北美的第一塊樂土。 北美是新大陸,卻並非從零開始,其成就多半可追到源頭英國,「貴格思路」也不例外。 貴格的源頭 Quaker一詞英語意思是「震顫者」,據說源自它的一名早期領袖稱「聽到上帝的話震顫」而得名。貴格的創始人是一個十七世紀的英國人喬治·福克斯。 福克斯天生的特性可能就適合做宗教領袖,他內向、投入、嚴肅、善思考,又生長在一個宗教氣氛極為濃厚的環境中,在那個時代,七七八八出現了一大批各類所謂新教教派,看來並非偶然。原因是幾百年下來,教會借神意、外戰壓倒內省,重儀式超過重內容的趨勢越演越烈,許多基督徒感到不滿。我們今天看到,即便是天主教這樣的古老教會,也逐漸在內部改革,慢慢變化和扭轉方向。當時這些新教教派的出現,也是一些教徒對原來的教會失望繼而絕望,遂提出各種不同的對人神關係的思考,貴格就是其中激進的一支。 福克斯和很多聖徒、宗教領袖的經歷類似,都有過一段在信仰世界中認為是與神對話,而在世俗世界認為是精神失常的時期。說福克斯的教派激進,是他在「反形式主義」方面相當矯枉過正:不稱呼尊稱頭銜,不起誓;禮拜不叫禮拜,要叫做會議(meeting);教堂要叫做會所會堂(meeting house),今天在北美也還是這樣,福克斯一開始還堅持要把教堂叫做「帶尖頂的房子」。福克斯反對洗禮和聖餐,認為神在每個人心中,人可以直接與神對話,任何人無須訓練就可向他人傳教,不分男女。 福克斯要求教徒如兄弟般友愛,嚴格按照基督的精神去實踐,過平淡生活,外延擴大到演講不要花裡胡哨,簡潔明瞭即可。據說現代西方政治家的演說風格,就是受了貴格的影響。福克斯認為,基督上十字架,昭示人類的就是和平主義,不抵抗、非暴力。在這一點上,他的觀點和阿米緒一致,所以他們都被稱為是和平教會,後來人們以為非暴力是甘地的發明,只是一個誤解。貴格要求人追求正直、誠實、完善,也從平等推出宗教自由。 貴格派一出來就受到英國國教的迫害。但是公平地說,也有一些衝突是必然的。貴格許多自己訂的規矩,確實和英國的法律有衝突。至少,為求平等而在法庭上不以尊稱稱呼法官,上法庭和作證拒絕起誓,都有藐視法庭之嫌。賓夕法尼亞的蘭開斯特是今日最著名的阿米緒聚集地,蘭開斯特這個地名即來自英國,福克斯曾幾度在英國的蘭開斯特郡被捕入獄。 可是讀這些故事總是有一些奇特的感覺,感覺那裡的傳統與其他地方不同。比如說,一次福克斯被抓起來送到倫敦的「護國公」克倫威爾那裡,克倫威爾就會有興致坐下來,聽聽這位異見領袖講述貴格和傳統宗教的不同,聽著聽著,頗為感動,雖然他並不贊同,也並沒有完全停止對貴格教徒的起訴,可克倫威爾還是把福克斯給放了,還說,我們要是能這麼常聊聊,興許就能縮小差距。此後福克斯又被查理二世抓起來過,關在英國蘭開斯特。福克斯在監獄裡洋洋灑灑給國王寫信提出種種建議,雖然國王並未採納,至少有一條是照做了,就是放掉了一大批在克倫威爾時期被捕的貴格教徒。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寬容就有產生的土壤。 貴格和作為農夫的阿米緒不同,成員有大量的紳士和商人,也就是知識精英,因此在教育問題上他們的看法和阿米緒就有很大不同。貴格在北美自己創辦了許多學校和大學。他們從一開始在保護自己宗教自由的同時,就有政治理論的思考,並且懂得推動立法來保護自己。如賓夕法尼亞的創建者威廉·潘恩,就把英國逮捕非國教教徒的行為都歸作是對「與自由和財產相聯繫的古代根本法」的攻擊,他宣稱,任何人都不應該因為純粹的宗教信仰問題而被剝奪自由和財產。他的理論基礎是,英國對自然法的確認,是他們最根本的遺產。潘恩宣稱,他贊同對英國歷史的如此看法:即「大憲章」並非個人權利的起源,個人權利是自然存在的,「大憲章」只不過是「追認」了「原本就存在的自由」。 基於這樣的思考和努力,英國終於在1689年推出了《宗教寬容法》(The Act of Toleration),允許貴格等新教徒維持自己的信仰,雖然在出任公職上仍有限制,也沒有包容天主教徒和統一教。可是,在十七世紀,就能夠確立「寬容」為法律原則,已經非同尋常。同時,寬容也表現在異端一方,他們不謀求取代國教,而尋求和平共處。他們雖然不能任公職,卻轉而把他們對道德、責任的宗教熱情注入社會其他領域。在十七世紀,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的英國貴格信徒和國教信徒人數差不多,在十八世紀前者是後者的四倍,在十九世紀是三十倍。在北美,賓夕法尼亞是十七世紀英國在那裡建立的最後一塊殖民地,卻是發展最迅速的地方,這與潘恩的貴格思路分不開。建立美國之後,很多人認為,美國原則包含了很多貴格原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