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歷史在你我身邊 | 上頁 下頁
四一


  §聖雄甘地和非暴力之父

  我想自己和大多數人一樣,最早遇見甘地時見到的是一個有定語的名字:「聖雄」甘地,還有他「非暴力之父」的聲名。後來我又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一樣,其實對聖雄甘地耳熟而並不能「詳」。許多人景仰宣揚甘地,但可能並不清楚甘地的「非暴力」具體究竟是些什麼主張,也不清楚在印度獨立的歷史上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對甘地事蹟的瞭解不但很晚,而且是通過一個故事片,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執導的《甘地》,它在1982年獲得十一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終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個獎項。如此得獎的傳記大片,一個特點就是對史實相當考究、不敢掉以輕心,所以從對大眾普及角度來說,這確是普通人瞭解一個歷史人物和一段歷史的捷徑。電影是一種煽情手段,一般來說,被電影煽過一道後會對你喜歡的人物更喜歡,對你尊重的人物更尊重。所以那次看電影的經驗著實讓我吃了一驚,我可以說是帶著景仰走進去,滿懷狐疑走出來。從此提起甘地,我條件反射般的反應是問號。要消除這些問號,還是要看書。於是我看了《甘地自傳》(Mahatma Gandhi—His Own Story),然後匆匆忙忙去了一次印度。

  在印度旅行四十五天,最後在新德里有一天空閒,我記得新德里應該有個甘地紀念園,最後雖沒有去,心裡也沒有太大遺憾,因為在印度到處都是甘地塑像,遇到的一打沒有,七八個不止了。甘地事蹟是印度學校對孩子們最正面、地位不容動搖的教育。不過近年來印度學界研究的「複雜甘地」也逐漸向民間擴散,一個例證是印度到迪拜的飛機上,就在播放剛剛上映四個月的新電影《我的父親甘地》。雖然這不是一部精心製作的大片,可它是部貨真價實的「印度電影」——由印度導演弗洛茲·阿巴斯·汗(Feroz Abbas Khan)執導,印度寶萊塢明星阿尼爾·卡普爾(Anil Kapoor)製片,通過講述甘地大兒子失敗的人生故事,折射了甘地作為人的個性另一面:他在家裡的專制,剝奪孩子們上學的機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極大困擾。雖然這無損聖雄光環,可是作為一個民間的解構,在印度也並不尋常。

  曾經困擾我的,是在非暴力運動中看到預期發生的暴力。這讓我想更多地去瞭解,甘地的非暴力究竟是什麼?這個概念對甘地本人是什麼,它怎樣引向印度獨立的操作,又引出什麼後果?這是我想多讀一些書的原因。從印度回來我又讀了一遍《甘地自傳》,查了另一些不同的甘地傳記,還有一些印度歷史。

  甘地的書可以讓讀者理解他成長的環境背景,以及獲得他個性形成的第一手資料。甘地於1869年出生在印度一個西部半島的小邦國波爾班達爾(Porbandar),人口七萬左右,首都人口一萬五千。甘地家三代都當過幾個類似的小小邦國的總理,當時印度遍佈這樣的小邦國,直到印度獨立時還有五百多個。這些小邦國的日常管理高度自治。我在另外一本傳記中讀到,甘地祖父曾經和波爾班達爾的攝政王政見不合,宮廷衛兵在他家門口架起大炮,一炮就把他轟走了。這些複雜的邦國政治、宮廷爭端,英國人是根本不管的。早年生活在這樣的小邦國,感受不到多少殖民氣息,卻能夠沉浸在濃濃的本土宗教氛圍中。尤其是母親對甘地影響很深,她不僅恪守齋日,還經常額外讓自己整日和數日禁食。禁食對於甘地是一種帶有強烈宗教意味的行為。

  甘地自小是個極敏感和自卑的孩子。在少年和青年時期,甘地的學業事業都不順利,打擊特別大的是進大學後第一年就讀不下去而輟學。同時,他卻有著三代小邦國總理所形成的家族壓力和自我期許。一個長輩告訴他,時代不同了,按照過去模式,他已經不可能子承父業,他假如仍然有此雄心,就必須接受現代教育,建議他赴英留學。甘地因此在1887年離家去英國。他的目的是取得律師資格,卻似乎不是儘量擴展自己的知識。當時英國考律師非常容易,有的學生突擊幾個月就可以通過,有些應付考試的參考書甚至可以帶進考場,但必須按照規定上課三年。甘地也就在英國住了三年,他花了很多時間和興趣在素食協會活動和對於不同宗教的探究上。1891年6月10日,甘地順利通過考試、取得律師資格,他卻並沒有大學畢業。

  英國這個律師考照制度的特點是:取得執照容易,而要在法庭站得住腳、贏得顧客卻很難。它的淘汰環節是在後面的開業執業階段。甘地取得執照歸心如箭,馬上啟程回國。三年過去了,他拿著執照卻發現自己讀書不多,實際並不具備在律師界執業的知識和能力,再加上個性羞怯更是困難重重。一開始他試著在孟買作為律師開業,遇到並不難的小案子,卻在法庭上落荒而逃。最後他在孟買的律師生涯徹底失敗被迫回到故鄉。此後,又發生了被甘地認為是帶來他人生轉折的事件,使他感到羞辱難當。

  甘地的哥哥雖然沒有成為小邦國總理,卻一度在家鄉地位顯赫。邦國雖小,印度人自治的上層卻是一潭渾水。此時邦國已經有了英國人的政治聯絡官,甘地的哥哥被人告到聯絡官那裡,涉嫌誤導政治上層。他得知弟弟甘地在英國和聯絡官相識,就要甘地去說情。甘地明知不妥還是去了。聯絡官很秉公辦事的樣子,說你不至於要利用我們這點友情來徇私吧。這名官員對甘地哥哥的印象非常不好,認為他是個政治陰謀家,也就特別不能容忍甘地的說情。他阻止甘地繼續說下去,請他離開。甘地堅持不肯走並且繼續往下說,聯絡官一怒之下就令僕人把他推了出去。甘地生性敏感,感覺自己受了奇恥大辱,他立即寫信表示要告對方,對方回信敘述事件經過,表示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你儘管去告。關鍵是從法律角度看,也確實如此。對自尊心極強的甘地來說,這真是很糟糕的心理處境。

  甘地冷靜下來後細看家鄉:不僅政治糾葛複雜,而且他要在當地開業,就難免要和那位官員抬頭不見低頭見。幸而甘地家族屬於當地政治上層,社會關係和機會也多,此時一個在南非的印度商人有一個財務糾紛,需律師幫忙,甘地因哥哥的介紹得到了這個工作機會,就這樣出走南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