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歷史在你我身邊 | 上頁 下頁 |
三九 |
|
§希望有一天,我們只談常識 第八十一屆奧斯卡獎揭曉,沒有意外,英國導演執導的《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繼獲得金球獎之後,一口氣奪下包括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在內的八項奧斯卡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要討論電影故事和表現手法的話,有不同看法,它顯然刻意迎合了大眾對電影的期待,藝術片的行家會覺得它「人工味道」太重。我看的時候卻只顧「看印度」,因為我在印度旅行過,印象深刻,也聽到太多人們對印度南轅北轍的印象表述。我喜歡這部電影,是感覺它很真實。它不是歷史而是進行時的印度。只在印度旅行也許看不到電影表現的全部,可是看到的已經足以讓人猜到它的背景。我覺得電影有些處理非常出色,例如對主角刑訊逼供的警官,竟然處理成一個兢兢業業破案的正面人物。因此,對印度執法司法狀態的傳達就顯得更為觸目:不是主角倒楣遇上個品質特別惡劣的審訊者,正常審訊就可能是這個樣子的。回想我在印度街頭看到員警一人一根竹棍,在街頭偶以竹棍執法時,周圍百姓表現出的漠然,就可以推想那裡的警民關係。 人們常常拿印度和中國比較,各有各的動因。有出於某種動因要比出印度比中國糟,也有出於某種動因要比出它比中國好。或者要表達文化相對主義:這裡沒有一個共同基本的判斷標準,推論下去也就沒有什麼簡單的「普世價值」。例如:雖然在生活環境和物質上是差強人意的,可是:精神上? 電影在印度也一樣反映兩極。「不少貧民對他們突然受到重視感到高興,期望得到應有的關注。」印度寶萊塢比美國好萊塢興旺很多,可是為電影負責做臨時茶水工的庫馬爾說:「以往只有有關有錢人的電影。在印度,人們不喜歡在大銀幕上看普通人。」也有人抗議和要告印度籍演員,說是外國人損了我們倒也算了,你們居然也……好萊塢頒獎前兩天,看到新聞中有印度人燒象徵美國的物件,我一開始有點納悶:不是英國人拍的電影嗎?一想也對,美國電影節給了提名嘛。 如果熱愛藝術和異域文化,印度是一個萬分迷人的地方。你可以拍到色彩最漂亮、對比最強烈的畫面;人物不僅臉型好,你還能捕捉到最豐富最有內涵的表情,它有著最美的景致和最奇異的場面,但是它流著污水的龐大貧民窟仍然讓我無法輕易忽略過去。我想有時候可能還是有這個必要:暫時忘記和別人對比;去掉我們要說明的背後理論和道德出發點;忘掉表現了負面資訊的人來自哪個國家;而只是就事論事看一個國家底層平民的生存狀況。如此,可能對「看到」和「解決」問題更為有利。例如滿街的垃圾尿液,空氣充滿有害氣體,是不是對民眾、對老人兒童健康不利,經常見到幾歲女童光著屁股坐在垃圾堆上身上站滿蒼蠅,是不是要擔心她會得生殖器官疾病而貽害終生。其實電影總是有它的局限,例如它不能給你嗅覺體驗。你坐在電影院裡永遠是拉開距離的「他者」,你無法真的感受影片中孩子們真切感受到的疼痛。最簡單的常識:假如是我的女兒……我願意她這樣長大嗎? 在大家都很清高地憎惡財富的時候,想起馬克·吐溫故居大門口,鐫刻著他說過的一句大白話:「沒錢是萬惡之源。」活像在詮釋這部電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