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帶一本書去巴黎 | 上頁 下頁 |
八 |
|
§Chapter 4 巴黎的教堂 Eglises 巴黎遍地都是博物館。 巴黎是首都,自然有大量的法國國家博物館。可一到門口,我們就捂著錢包愣了一愣。因為,對窮人來說,它們和美國的國家博物館有一個性質嚴重的不同。那就是,它們都收取大致四十到六十法郎的門票。 提起門票,就會想起「濫收費」。這是一個經典的中國話題。一個博物館,假如從五角人民幣的門票,搖身一變,就成了二十五元。那麼,刨去物價指數,收費是否合理的疑問還是馬上就會冒出來。於是,博物館會出來解釋:這個博物館的維護費用是一筆天文數字。每年門票收入只占其中百分之一。大家想想也就說不出什麼了。可是,收費一漲再漲,「濫收費」的問題還是會被一再提出。 難道美國就不收費嗎?只能說,美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比較刻板。它的收費是以博物館的性質決定的。 美國的國家博物館不收費。它的理由是這樣的:老百姓交稅,國家就必須免費提供公共設施。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至於博物館的維修費用,美國概念是,博物館會廣開財路,尋求捐款。至於參觀的平民,大家在政府收稅的時候,已經交過這部分錢了。所以,在華盛頓,遊客可以盡享國家級收藏,游走于藝術、自然、歷史、航太等等巨型博物館,不掏一分錢。至於那些從來沒有在這裡交過稅的外國遊客,也就都權當客人順便招待了。 還有許多私人博物館,美國人承認它是一種經營性的商業行為,所以,就遵從商業規律。其收費標準是在「不把參觀者嚇走」和「有利可圖」之間平衡。這樣的門票再離,似乎也不存在「濫」的問題。而是像買商品,市場調節,買賣公平。至於一些私人基金會的博物館,如著名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等,只收取贊助和捐款,而不強行收取門票。博物館只給你一個建議性的贊助金額。所以,在美國,是以不同的原則處理不同性質的博物館收費。橋歸橋,路歸路,各行其道。大家從來不認為濫收費是一個有必要討論的「問題」。 法國的概念完全不同。就連公共廁所,在美國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公共服務設施,在法國也一定是收費的。而且設計先進,像保險箱一樣全封閉地矗立在大街上,無人看管。沒有恰好兩法郎一枚的硬幣扔進去,絕對不開門。這在美國人看來,就有點過分了。 但是對於法國國家博物館的收費,漸漸我們開始理解。也許,是因為法國的外國遊客實在太多?朋友告訴我們,遠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巴黎每年的遊客人數就已經超過了它的居住人口。也許,也因為法國的「歷史負擔」實在太重?法國的遍地古跡,個個都要保護和修復,個個都是填不滿的獅子口,吃的可都是法郎。但畢竟法國人還是知道國家博物館服務公眾的意義。一個貧窮的納稅藝術家,是不應該被國家博物館拒斥在外的。再說,除了鳳毛麟角,有幾個藝術家不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因此,這些博物館也有一些相應的「補救措施」。比如說,所有藝術系(包括建築)的學生,都有免費參觀卡,可自由進出各類國家博物館。另外,如盧浮宮,在下午三點以後進去,可以獲得降價,假如在每個月的第一個週末進去,就可以不掏腰包了。 我們就在這樣的免費日,去「趕」過一回「場」。那還不是旅遊旺季,可是「免費日」的盧浮宮廣場,一早排隊的人群依然蜿蜒曲折,見首不見尾。好在我們的朋友盧兒儼然已是一個「老巴黎」。我們另闢蹊徑,繞到與地鐵站相近的另一個地下入口。那是外來的遊客們所不熟悉的「旁門歪道」。一路暢通無阻,我們徑直就闖進了佈滿雕塑的大廳。這大概是當地人在「客滿為患」的巴黎,給自己留的公開的「秘密通道」吧。 一般的法國人,好像習慣了對國家博物館付門票。估計門票對這樣一個收入相對恒定的發達國家,也不是太大的負擔。但是,對國外旅遊者來說,差別就很大。收入和法國人相差不多的遊客還可以過得去,而對其他國家的遊客,可能就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有時,一張門票就相當於近百元的人民幣了。 但是,在法國,也有大量免費參觀古跡的機會。那就是教堂。誇張一點的說法:巴黎幾步路就是一個教堂。這些教堂與中國的宗教建築寺廟相比,其他優劣一概不論,就其選用材料的不同,就先占了優勢。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中國的寺廟大多為木結構,一上百年千年,難免祝融之災,十之九九,都是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哪怕古籍中描寫得再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也只是紙上文章了。 法國的教堂都是石塊砌成。雖然也有不少教堂,在漫長的歲月中,被自然和戰亂所毀。但是,它很難被徹底毀滅。只要還剩個骨架,只要人還在,宗教不死,它最終就還是會被修復起來。當然,人類的愚蠢不在這個考慮的範圍;假如橫了心要拆,憑著人的本事,不要說拆北京的城牆,就是要拆萬里長城,也是不難的。 選材的不同,也就決定了技術發展的不同。在鐵穆辛哥材料力學理論的千年之前,人們就憑著經驗在用小塊的石頭「積木」,摸索著搭建具有複雜空間的宏偉建築的方式。失敗曾經是他們唯一的教師。在那個時代,就技術而言,石匠比木匠確實要難得多,但是,他們顯然是成功了。你站在那裡,想像當時的情景,真會在一瞬間懷疑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奇跡。可是,眼前的教堂就是證據。更何況,成功的還不僅僅是技術。它們都是真正的藝術品。不論是整體還是細部,都在令最無動於衷的人,發出一聲來自心底的嘆息。 法國是哥特式教堂的起源地。也許正因為是起源地,它留下的哥特式教堂,並不一定就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例如巴黎聖母院,就是一個早期哥特式的代表。較之於成熟期的作品,它沒有那麼直插雲端,高聳飛揚,伸手就能觸及上帝指尖的感覺,但是,它的正面石山般的凝重、沉穩,它的側面飛券空靈留給了人們想像的空間,而內部空間的尖券,已經足以帶領一個有悟性的靈魂向上提升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