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要把金針度與人 | 上頁 下頁 | |
五十一 | |
|
|
◇酈道元:《水經注》 酈道元(約四七二~五二七),字善長,河北涿鹿人。他的父親酈范,是北魏的公侯。酈道元出道以後,也開始做官。他做官「素有嚴猛之稱」,「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從山蠻到權貴,都很怕他。後來王徽排擠他,把他調到關右,想假手悍將蕭寶貴(齊明帝第六子)殺他。果然蕭寶貴派人圍酈道元于陰盤驛亭,把他和他弟弟,連同兩個兒子都殺了。酈道元臨死之前,「瞋目叱賊,厲聲而死。」被害時約五十五歲。 酈道元死後,蕭寶貴謊報是為賊所害,並為他辦喪事。亂世人權,如此而已。(殺他的蕭寶夤也是狠人,他殺了酈道元後,就造了反,被捕後,恰刑前「夷然自持,了不憂懼」,他的妻兒在他面前哭,他「色貌不改」!) 酈道元「好學,曆覽奇書」,著《水經注》四十卷、《本志》十二篇,又寫《七聘》和一些文字。 《水經注》是酈道元為古代地理書《水經》作的注。他參考古書四百三十種,並根據實地調查的資料,為一千二百多條河,寫了三十多萬字文筆優美的注。他說:「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天人合一,此之謂也!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楊衒之(六世紀),河北遵化人。在北魏時候任撫軍府司馬、北齊時候任期城郡太守。他寫《洛陽伽藍記》約在六世紀的五四八年。 「伽藍」就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就是佛寺的意思。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平城(大同)遷都河南洛陽時,佛教在中國如日中天。他的兒子宣武帝是佛教迷,在位十六年,造龍門石窟、營繕寺廟,遠近承風,大家無不事佛。上行下效,弄出一千多個廟來。後來爾朱榮、高歡兩次作亂,「寺觀灰燼,廟塔丘墟」,楊衒之從這些盛衰中,寫人世興亡,乃成此一代名著。 《洛陽伽藍記》文筆優美,楊衒之說: 至武定五年,歲次丁卯(五四七),餘因行役,重覽洛陽。城廓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游兒牧豎,躑躅於九逵;農夫耕老,藝黍于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在這種蒼涼的故國之悲下,他在書裡,寫出宮閑、寫出政事、寫出腐敗統治者的貪淫豪奢、寫出寺廟中不會誦經的假和尚,筆觸所及,都哀傷人世,寓意深遠,令人跟著也為之蒼茫、為之感慨了。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一六二四~一六八○),字複初、景范,人稱宛溪先生,江蘇無錫人。他的父親顧柔謙,在明朝亡後,立志退隱。《清史稿》記他跟兒子顧祖禹的對話說: 柔謙乃曰:「汝能終身窮餓,不思富貴乎?」祖禹跪應曰:「能。」柔謙曰:「汝能以身為人機上肉,不思報復乎?」 祖禹複應曰:「能。」柔謙喜曰:「吾與汝偕隱耳!」 抱著亂世退隱的心情,顧祖禹花了十九年的時間,寫了一部名著——《讀史方輿紀要》。《清史稿》說: 柔謙精子史學,嘗謂:「『明一統志』于戰寧攻取之要,類皆不詳山川,條列又複割裂失倫,源流不備。」祖禹承其志,撰《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凡職方、廣輿諸書,承訛襲謬,皆為駁正。詳于山川險易,及古今戰守成敗之跡,而景物名勝皆在所略。創稿時年二十九,及成書,年五十矣。甯都魏禧見之,歎曰:此數千百年絕無僅有之書也!」以其書與梅文鼎《曆算全書》、李清《南北史合鈔》稱三大奇書。《讀史方輿紀要》一書,集歷代輿地的大成,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地理學名著。書中對形勢險要,行軍用兵之道,尤其詳盡,所以又是國防地理的專書,是有志安內攘外者不可不讀的大書。全部共分十八部分,除第一部分「歷代州域形勢」、第十七部分「川瀆」、第十八部分「分野」外,其他都是按地區的分論。 ◇魏源:《海國圖志》 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字默深,湖南邵陽人。二十八歲中舉人後,去做小官;五十歲中進士,六年後太平軍起事,他因為遲誤驛報,被革職。後來恢復原官,六十三歲死去。 源誼的著作面很廣,在史地方面,有《海國圖志》、《聖武記》、《元史新編》等,在古籍注解方面,有《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大學發微》、《孝經集傳》、《曾子章句》、《董子春秋發微》、《孫子集注》、《老子本義》等。他的雜文,都收在《古微堂集》(文集·詩集)裡。 在魏源的著作裡,影響最大的是《海國圖志》。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七年,魏源根據林則徐的《四洲志》稿,增補成為一百卷的《海國圖志》,主張「師夷以制夷」的理論,呼籲變法圖強。日本人首先受了這部書的影響,促進了維新。中國人反倒慢吞吞的,但總算從這部書裡,瞭解了不少世界大勢。後來曾國藩、左宗棠、沈藻禎、李鴻章等的洋務運動:都是順著這一思路下來的。 魏源是清朝中衰時代,首先能覺悟的知識份子。他和龔定盦一樣,都在這種覺悟下,走向經世致用的方向。他比龔定盦小兩歲,但多活了十六年,所以實際的成績就更好了。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