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要把金針度與人 | 上頁 下頁
四十九


  ◇鄭樵:《通志》

  鄭樵(一一○四~一一六二),字漁仲,福建莆田人。

  鄭樵十六歲時候,死了父親。他決定謝絕人事與科舉,專心在山中苦讀。他對知識界的流弊,是很輕視的,他說:

  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學,務雕搜。耽義理者,則以辭章之士為不過淵源;玩辭章者,則以義理之士為無文采。要之,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穀尋聲,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歸,是皆從事於語言之未,而非為實學也。因此,他所從事的方向,是「實學」的方向。在這種方向裡,他訂下龐大而周密的寫作計畫,想繼《史記》之後,完成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一部「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大書。他以三十年閉戶讀書的基礎,最後寫出了兩百卷的《通志》。

  《通志》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紀傳」,就是一般的歷史與傳記,共一百四十八卷;第二部分是「二十略」,就是分類記述典章、制度、文化等的沿革演變,起自上古,下到唐朝,乓五十二卷。「二十略」是鄭樵一生功力所在,其中六書略、七音略、諡略、樂略、校讎略、金石略、昆蟲草木略等,尤其是他創造的精華,他的偉大,盡於是矣。

  ◇王夫之:《船山遺書》

  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字而農,號薑齋,又號船山,湖南衡陽。士他是明朝的舉人,在清兵入關後,自己做了明朝的遺民,決計退隱,三十三歲以後就開始「棲伏林穀,隨地托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份子中稀有的人物。

  清代的思想,是對歷代思想的一次大綜合。清代學者們對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們為時代和知識所限,除掉經籍的考證與訓詁一途外,絕少能把歷代思想發揚光大。在發揚光大方面,玉夫之最為博大精深,但卻及身而絕,沒有傳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鑒論》和《宋論》兩部書裡。《讀通鑒論》有三十卷,《宋論》有十五卷。據王夫之的兒子王敔在《薑齋公行述》的說法,王夫之-末年作《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製作輕重之原。諸種卷帙繁重,皆楷書手錄。貧無書籍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書成因以授之;其藏於家與子孫言者,無幾焉。

  由此可看出這些書的寫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

  ◇趙翼:《廿二史劄記》

  趙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雲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他是一個神童,三歲時候,就能每天認識幾十個字。三十四歲中進士,後來在廣西、福建做官,機警而有謀略。晚年主講安定書院,八十八歲去世。

  趙翼在史學上面,有《廿二史劄記》、《陔余叢考》等書,能用歸納法治史,讀書得間,極有見地,在中國史學著作上,是劃時代的名著。

  趙翼在文學方面,詩寫得極好,袁枚說他的詩「忽奇忽正。忽莊忽徘」,蔣士銓說他的詩「奇恣雄麗,不可迫視」。他對自己的詩也很自負,在有人說「君詩雖不能及杜子美,卻已勝過楊誠齋」的時候,趙翼傲然答道:「吾自為趙詩,安知唐、宋!」

  趙翼有論詩絕句說:「滿眼天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說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他的氣派,於此可見。

  ◇崔述:《崔東壁遺書》

  崔述(一七四○~一八一六),字武承,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他是清朝舉人,五十六歲做福建羅源等縣太爺,六十二歲北歸。這段官場生涯,由於他反對「武弁多借海寇邀功,誣商船為盜」,特為被誣者做了幾十人的平反,因此被壞人反咬一口,說他「擅釋巨盜」。最後巡撫汪志伊查明他被誣賴,得以免議。

  崔述一生最大的功勞,在於他能把歷來的許多神話推翻,把許多不可信的事件一一點破,他把許多荒唐的古史給剪掉了。《清史稿》說他:

  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於經,不以諸子百家雜子傳注。以經為主,傳注之合於經者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說不經之言,則辟其謬而削之。

  述之為學,考據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說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虛理而不核乎事之實。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

  崔述在五十三歲時候,收了一位三十二歲的徒弟陳履和,兩人一生只相聚過兩個月,但陳履和卻一直為崔述傳佈著作,在崔述死後九年,陳履和以六十五歲之年也死了,死前為老師刻書,窮得「宦囊蕭然,且有負累」。自己五歲的兒子,連家鄉都回不去。全世界的學生,沒有比他再偉大的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