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要把金針度與人 | 上頁 下頁 | |
二十 | |
|
|
◇公孫鞅:《商君書》 公孫鞅(約前三九○~前三三八),是衛庶公子,故叫衛鞅;又被秦封于商,也叫商鞅。他年輕時候,就有「奇才」,後來見到秦孝公,他向秦孝公第一次說以「帝道」,秦孝公昏昏欲睡,怪他是「妄人」;第二次說以、『王道」,秦孝公仍不感興趣;第三次說以「霸道」,秦孝公愈聽愈朝前靠,聽得有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聽了幾天,還要聽。 於是公孫鞅得君行道,大變其法。他的基本理論是: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諸至德者,不和子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公孫鞅的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又最成功的一次變法。雖然他自己最後被兔死狗烹,車裂以殉,但這一事蹟,在中國,卻是罕見的紀錄。 《商君書》是後人輯錄公孫鞅的言行,而做出來的一部書。原有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四篇。 ◇韓非:《韓非子》 韓非(約前二八○~前二三三)是戰國時代韓國的國姓爺,可是沒有機會得君行道,於是他寫了十幾萬字的書,以抒抱負。這書流到秦國,被秦始皇看到了,秦始皇表示但恨不見古人。秦始皇的行政頭子李斯說韓非不是古人,乃是他的同學。於是,秦始皇就向韓國發兵搶人,就這樣的,韓非到了秦國。但在秦國,韓非君是得了,道卻被別人行了,-最後李斯用了韓非的理論,卻把韓非給害死了。韓非死後十二年,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韓非的書是中國法家思想集大成的著作,它代表中國思想中「禮」「法」之爭中法的立場。對統治者說來,法治比禮治更來得深切著明、來得實際。雖然在正統上,法家思想因為反對儒家思想而飽受評議,但對統治者說來,「外儒內法」卻是他們所優為之的。結果呢?中國的統治者,最會掛儒家的羊頭、賣法家的狗肉,變成了最虛偽的二重人格的惡棍。 韓非原來被尊稱韓子,宋朝以後,因為尊稱儒家的韓愈,就把韓愈稱為韓子,把韓非稱為韓「非」子,這種尊稱搶奪戰,構成了中國思想上的一大特色。在儒家掛帥下,一些非儒家的人與書尚能知名、尚能倖存,得力于中國人雖尊孔,但也崇古,在崇古的條件下,非儒方面的人與書,早期的尚被容忍,只是要被「非」化而已。 ◇賈誼:《賈長沙集》 賈誼(前二○○~前一六八),河南洛陽人。他十八歲就以博學屬文出名,那時天下初定,有這樣人才很難得,就被河南大守請去做門客,進而推薦他給漢文帝。漢文帝任他做博士,當時賈誼只有二十二歲,是最年輕的。 賈誼雖然少年得志,但得到一個限度,就不得了。這個限度就是有為與無為之爭。賈誼主張政治改革,要改曆法、易服制、更官名、興禮樂,他說:「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筐,而不知大體。」但是,「俗吏」的力量還是很大的,大到可使漢文帝不能破格重用他。在他二十五歲時候,終於被外放到長沙。一年後,漢文帝找他回來,「不問蒼生問鬼神」,叫他教小太子讀書。後來小太子騎馬摔死了,賈誼傷感異常,三十二歲那年,也短命死了。 賈誼的政論和辭賦,都是很有名的,他在政治思想史上和文學史上,有雙重的地位。 賈誼的身世,構成了一個象徵,那就是中國政治中,「青年才俊」的發展,有它一定的瓶頸。中國政治以老人政治為本位,年輕人想奪棒子,成功的機會是很少的。 ◇崔寔:《政論》 崔寔(?~約一七○),字子真,河北啄縣人。「少沉靜,好典籍。」他出身在書香之家。祖父崔駰是班固級的大學者;父親崔璦是馬融級的大學者。崔寔在父親死後,「隱居墓側」,不肯做官。他是一個清高的人。 東漢桓帝時候,要選「至孝獨行之士」,崔寔被看中。後來他「論當世便事數十條」,寫了一部《政論》,很有名。仲長統主張這部書「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座側」。可見對他的推崇。 崔寔對政治的批評,是很敏銳的。他批評西漢文帝除肉刑是所謂德政之說,有這樣露骨的話: 昔高祖令蕭何作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斬趾、斷舌、梟首,故謂之具五刑。文帝雖除肉刑,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右趾者既殞其命,笞撻者往往至死,雖有輕刑之名,其實殺也。當此之時,民皆思複肉刑。至景帝元年,乃下詔曰:「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民。」乃定律,減笞輕捶。自是之後、答者得全。以此言之,文帝乃重刑,非輕之也;以嚴致平,非以寬致平也。必欲行若言,當大定其本。…… 這是何等敏銳!何等氣魄!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