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要把金針度與人 | 上頁 下頁 | |
十九 | |
|
|
4.社會科學類 ◇佚名:《尚書》 《尚書》的意思是上古帝王的書,是中國最古的歷史,包括虞、夏、商、週四代,大部分是帝王的號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體上說,平時的叫「誥」,戰時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謨」。 《尚書》是五經之一。它被稱為經,始于《荀子》勸學篇,到了漢朝,才開始以經的面目流行。五經中《尚書》的問題很多,因為它出現了兩種版本,鬧得烏煙瘴氣。 第一種版本——秦始皇燒書時,秦博士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裡,就逃難了。漢文帝時候,挖開牆,發現只剩二十九篇,他的學生就用當時的文字(隸書)流傳下來,叫做《今文尚書》;第二種版本——漢景帝時候,魯恭王翻修自己的宮殿,拆毀了孔子的舊宅,在牆壁裡發現了用晚周民間別體字寫的《尚書》,經過孔安國的整理,發現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叫做《古文尚書》。可是因為語言和文字的困難,大家都不太懂。直到成帝時候,劉向劉歆父子先後在皇家圖書館把兩種版本校勘,才重新推出,結果因為權位之爭,鬧出今古文之爭。其中摻進王肅做的偽書,冒名頂替一千年之久。直到清朝學者出來,才算理出它的面目。 ◇管仲:《管子》 管仲(約前七一九~前六四五).字夷吾,安徽穎上人。他年輕時候很窮,但是碰到一個知已——鮑叔牙。兩人在齊國內亂時,分別在公子糾和小白兩個繼承人身上押寶,結果管仲押的公子糾失敗,管仲被關起來;鮑叔牙押的小白成功,變為齊桓公。鮑叔牙深知管仲有才幹,乃請齊桓公放管仲出來,並用之為相。結果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大的功業。管仲後來回憶說: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這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在管仲名下的這部《管子》,包含的思想很雜,有儒、道、名、法、縱橫、兵等各家,並包含管仲死後的史實,當然不是管仲所作,該是祖述其說的戰國稷下學派所作。朱熹說:「其書恐只是戰國時人收拾〔管〕仲當時行事言語之類著之,並附以他書。」是可信的。 ◇晏嬰:《晏子春秋》 晏嬰(?~前五○○),字平仲,萊之夷維(山東高密)人。他一生跟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因為他有這種美德,所以柳宗元把他列為墨家。柳宗元《辯晏子春秋》說: 司馬遷讀《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為書。或曰:「晏子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後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墨好儉,晏予以儉名於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為己術者。且其旨多尚同、兼愛、非樂、節用、非厚葬久喪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問棗及古冶子等尤怪誕,又往往言墨子聞其道而稱之,此甚顯白者。自劉向、歆、班彪、固父子,皆錄之「儒家」中,甚矣!數子之不詳也。蓋非齊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則其言不若是。後之錄諸子書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為墨也,為是書者墨之道也。照柳宗元說法,人是晏子的,書是墨家的,這種見解是很高明的。雖然晏子在墨子之前,但是《晏子春秋》這部書,寫的卻是墨家的思想。晏嬰是中國偉大的政治家,他的言行,開了墨家的先河,他給墨家選中了做尾閭,是可能的。 ◇慎到:《慎子》 慎到(約前三九五~約前三一五),《史記》在《孟子苟卿列傳)後面帶了他一筆,說他是「趙人」,「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著十二論」。《莊子》說: 公而不党,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子慮,不謀子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驕、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冷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大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元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傑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 這些話特別強調了慎到接近道家的一面。事實上,慎到是出於道家而入于法家的,《荀子》說他「尚法而無法」、「蔽於法而不知賢」,其實他是早期的法家。 ◇申不害:《申子》 申不害(約前三八五~前三三七),河南滎陽人。《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帶了他一筆,說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幹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前三五一~前三三七)。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秧重「法」。《韓非子》有一段話,說到這點: 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 應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中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好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記》有「著書二篇,號曰申子」的話,《漢書》有「申子六篇」的話,但這些全本都失傳了。《戰國策》中有申不害為親戚討官做的故事,韓昭侯不答應,要他堅守法治原則,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