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要把金針度與人 | 上頁 下頁 | |
六 | |
|
|
◇劉知幾:《史通》 劉知幾(六六一~七二一),本名劉子玄。五十歲時,因為玄字要避唐玄宗的諱,所以以字行,江蘇銅山人。他小時候就聰明過人,十二歲就讀完《左傳》,十七歲的時候就把歷史書讀光了。他在自述中回憶道: 始在總角,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共責,以為童子何知,而敢輕議前者,於是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其後見張衡、範曄集,果以二史為非,……始知流俗之士,難與之言…… 以這樣一個聰明絕頂、心境孤獨的人,終於在他五十歲的時候,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史學方法的巨著——《史通》。 中國有「史」書很早,可是有「史學」卻是後來的事。第一部開山的「史學」專書就是這本《史通》。全書共五十二篇,除《史通》因為大膽批評到有關聖人的傳說不可信等主題,一直被封殺,直到宋朝以後,才慢慢抬頭。名著之不幸,有如此者! ◇章學誠:《章氏遺書》 章學誠(一七三八~一八○一),字實齋,浙江會稽人。他生在清朝乾嘉考據的盛世,但卻超出考據國外,提倡新的史學和方法。 中國古代有史官、有史書,但卻沒有什麼史學和方法。最早的史學方法,姑且可說是孔丘的「約其文詞,去其繁重,以制義法」。在這些原則下,出來了《左傳》跟《史記》。孔丘以後,唐朝的劉知幾(《史通)作者)、宋朝的司馬光(《通鑒考異》作者)、李心傳(《舊聞證誤》作者)、清朝的章學誠(《文史通義》作者)、崔述(《考信錄)作者)等出來,相繼給史學方法加深了枝葉,其中最有成績的,就是章學誠。 《文史通義》出版在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內容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志等。全書的重點是「六經皆史」說,並指出單純的編纂和考證不算史學,史學得有個人見解才成。章學誠認為六經不過是些古史史料,並不是「載道之書」,這種見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經以言道」的傳統的錯誤觀點,給九十年後的國故整理與疑古風氣,提供了理論基礎。 章學誠主張「學為實事,而非為空言」。所以他的見解,「頗乖時人好惡」,直到他死後,才更被人重視。 ◇俞樾:《春在堂全書》 俞樾(一八二一~一九○六),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他是清朝道光年間的進士,咸豐年間因為「命題割裂」,被革職為民;又因為「故里無家」,就在江蘇蘇州住下,後來到各他講學三十年。他「生平專意著述」,每一年下來,都「有寫定之書,刊行於世」。中國像他這樣勤勉而每年有成績出來的作者,實在少見。他活了八十六歲。 俞拋的名著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古書疑義舉例》出得最晚,寫得也最爐火純青。這書共七卷,把古書疑義分類寫成八十八條,用前無古人的科學方法,使人們知道如何認識古書。劉師培說這書「發古今未有之奇」,可謂定評。這書後來引得劉師培、楊樹達、馬敘倫、姚維銳等的仿作補作,影響極為深遠。 俞樾的高足有章炳麟、陳漢章。章炳麟後來搞革命,故意寫信向他「謝本師」,免得他被牽累。俞樾說:「炳麟,吾徒也。吾愛炳麟深,此炳麟之所以報恩歟?」陳漢章後來是北京大學教授。俞樾的學生很多,《清史稿》說「日本文士有來執業門下者」,可見他的拉風情況。 ◇章炳麟:《章氏叢書》 章炳麟:(一八六八~一九三六),字枚叔,曾改名章絳,字太炎,以顧炎武又名顧絳也,浙江余杭人。他是俞樾學生,國學造詣奇高,後倡革命,以「蘇報」案坐牢三年,同案的「小弟」 鄒容庾死。出獄後,東渡日本,主編《民報》,有功革命極大。民國成立後,又被袁世凱軟禁,絕食幾死,並謂「吾死以後,中國文化亦亡矣!」一九二二年,組織聯省自治促進會。一九二五年,創刊《華國》雜誌。一九三四年,遷居蘇州錦帆路,與李根源、金松岑等組織國學會講學。一九三五年另設章氏國學講習會,發行《制言》月刊,提倡讀經救國,一時從者甚眾: 章炳麟的有名學生很多,如黃侃(季剛)、朱希祖(逖先)、錢夏(季中、玄同)、周樹人(豫才、魯迅)、周作人、沈兼士、汪東等。影響所及,至為深遠。他實在是學界的大龍頭。 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說章炳麟是,『清代學術史的押陣大將」,「這五十年是中國古文學的結束時期。…… 恰好有一個章炳麟,真可算是古文學很光榮的結局了!」章炳鱗的地位的確如此。中國國學與古文,在被時代三振前,在敗部的蕭條裡,章炳麟做了最精彩的個人演出,他死以後,真有許多東西隨他「亦亡矣」!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 梁啟超是神童,十三歲就考取秀才,十六歲就中了舉人。十九歲起拜比他大十六歲的康有為做老師,學于廣州萬木草堂三年,對中學西學,有進步性的看法。二十二歲到北京,熱心文化、政治活動。二十三歲聯合各省舉人一百九十人上書論時局、請變法。二十四歲在上海辦《時務報)。二十五歲到湖南講學于時務學堂,做蔡鍔等老師。二十六歲戊戌政變失敗,逃往日本,幾年之間,前後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等,把古文體裁解放,文字生動感人,筆桿影響之大,無人可及。 辛亥革命後,梁啟超回國,北京萬人空巷式的歡迎他。他創辦《庸言雜誌》,參加進步黨,做過總長。一九一五年冒大險反對袁世凱稱帝,參加護國戰役。一九一七年又參加再造共和之役,雖與他老師康有為敵對,在所不惜。一九一八年後,專心在思想學術上歸根,在導向工作方面,成績極高。先後在北京高等師範、清華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南京東南大學講學。一九二九年誤于庸醫,死在北京。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