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要把金針度與人 | 上頁 下頁 | |
二 | |
|
|
◇疑古派的穿幫 ■疑古派的大膽假設,死無對證,總可自成一說吧? □不然,死可有對證呢!以《孫子》(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二冊)為例,就可證明了。孫武(前六-五世紀) 是春秋時代吳王闔廬的客卿,是兩千五百年前的軍事家,他的著作《孫子》共有十三篇,後來發生了混亂,杜牧說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事實上,《孫子》只有五千九百一十三個字,這就是高誘所說的「兵法五千言」,高誘在曹操之前,可見曹操刪書之說,是不對的。因為《孫子》發生了混亂,孫武也就在疑古派眼中,出了問題,他的身世,遭到懷疑。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第一種是懷疑根本沒有這個人;第二種是懷疑他和戰國時代的孫臏為一個人。像錢穆就是靠後一種說法成名的。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古墓裡,出土了古代兵書,內有《孫子》,證明了這種懷疑,都是站不住的。出土的古書竹簡中,有漢武帝元光元年(前一三四)的曆譜,可以斷定這批竹簡是兩千一百年前就已流傳的文獻;又由於竹簡中用字不避漢朝皇帝的諱,又可以斷定竹簡的古書,都早于漢朝。再往上推,秦二世在位三年,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上距戰國,不過四十多年,四十多年又值秦始皇統一思想,沒人有閒工夫造假書,所以竹簡中的古書,都是戰國以前的原裝貨,應無疑義。所以《孫子)確有其人其書,已是鐵證,只是古本今本有異文耳!古代流傳的《孫子)書——即今本,和古墓出土的《孫子》書——即竹簡本,有三分之一是相同的;其他一百多處不同的,也多是虛字和假借字,不算重要;另有一千多字的不同逸文,包括「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程兵」、「孫武傳」六篇,可補今本《孫子》的不足。古書死有對證,竟有趣如此!以這一死有對證的另一當事人孫臏為例,更可再對照一下:孫臏(約前三八○-約前三二○)的身世,在《史記》裡說得很明白。《史記》說:「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既死,後百余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這明明是說孫武有孫武的「兵法」,孫臏有孫臏的「兵法」。但是後來孫臏的「兵法」失傳了,由曹操在注《孫子》時,已經隻字不提孫臏的情形看,可能在漢朝未年,孫臏的「兵法」就已見不到了。就因為如此,所以後人就附會起來了。認為孫臏即孫武這個人、孫臏「兵法」即《孫子》這部書,一切都二合一起來了。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二號漢墓出土,竹簡中赫然有《孫子》,也赫然有孫臏「兵法」。千古疑案,自此分明!(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二冊)疑古派這種笑話,在《尉繚子)上,又有了外一章。尉繚(前四世紀)的《尉繚子》,是一部被小看了的著作。但在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二號漢墓出土竹簡中,有古書《尉繚子》。《尉繚子》一直被許多大牌學者如錢穆等人懷疑是後代假造的書、是偽書,並且說得頭頭是道。但是這批竹簡一出土,證明了真金不怕眾口爍,大牌學者也者,不過大言欺人而已(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二冊)。以上所說,無非是說老學究村夫子派固然不會讀書,疑古派雖然比老學究村夫子派高明,也難免被死有對證一番。——這大概是古人死不瞑目,因而如王安石所說的「死屍能報仇」了。 ◇俞樾「土法煉鋼」 ■這樣說來,古今中國人中,一般讀書情況是不怎麼高明 □大體上說,實在不敢恭維。當然有些個人是不乏會讀古書的,像俞樾,就是最突出的一位。俞樾是清朝進士,咸豐年間因為。「命題割裂」,被革職為民;又因為「故里無家」,就在江蘇蘇州住下,後來到各他講學三十年。他「生平專意著述」。每一年下來,都「有寫定之書,刊行於世」,中國像他這樣勤勉而每年有成績出來的作者,實在少見。他活了八十六歲,全部著作收入《春在堂全集》(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六冊)。俞樾的名著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古書疑義舉例》出得最晚,寫得也最爐火純青。這書共七卷,把古書疑義分類寫成八十八條,用前無古人的科學方法,使人們知道如何認識古書。劉師培說這書「發古今未有之奇」,可謂定評。這書後來引得劉師培、楊樹達、馬敘倫、姚維銳等的仿作補作,影響極為深遠,俞樾雖然能夠「讀書得間」,但是,他因為沒有現代新學問的光照,全部的努力,仍是支離的「土法煉鋼」的成績而已。這一教訓,清楚的告訴了我們,沒有現代新學問的光照,讀古書也有瓶頸的。此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傳統下來的書的結構與素材,都有嚴重的問題。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