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為中國思想趨向求答案 | 上頁 下頁 | |
二十四 | |
|
|
就在那天將忽蘭可敦試驗,果然一如她所述說(不曾被汙),成吉思可汗因此對於忽蘭可敦異常寵愛;又因納牙阿言行一致,即大加獎賞,說:「(為人)忠心誠實,以後可以託付重大的事體。」〔注二〕 「處女膜主義」既然大行特行,自然就形成了重視處女膜的觀念。相對的,同時也形成了鄙視失去處女膜的女人。結果呢,是不近人情的「處女膜主義」一進而蔓延成為「泛處女主義」。 論「泛處女主義」 「泛處女主義」,是我造的一專有名詞,順便造個英文字,那該是pan-virgin-hood。「泛處女主義」可說是「處女膜主義」 的抽象擴大與建構化。換句話說,它是由「處女膜主義」繁衍出來的一套新的意識形態。它的類型可歸納為五種: 自動殉情 殉情的特點是女人「從一而終」,不論許配或已嫁,一女人只要跟一男人訂婚或結婚(甚至未婚私通),在這男的死後,她不願再活,又不能恰巧「一慟而絕」,所以只好自殺明志。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吳敬粹《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口的那場《徽州府烈女殉夫》。王三姑娘死了丈夫,她決心要殉節,她那中禮教毒的父親王玉輝高興了,說: 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親來和你作別。 她的母親知道了,大罵她父親: 你怎的愈老愈呆了?一個女兒要死,你該勸她,怎麼倒叫她死?這是什麼話說? 王玉輝答道: 這樣事,你們是不曉得的! 可是她的母親不行,跑去勸王三姑娘,勸了六天,王三姑娘還是絕食求死,到了第八天,終於餓死了。王玉輝看他太太大哭女兒,反倒埋怨道: 你這老人家真正是個呆子!三女兒她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她怎的?她這死得好!只怕我將來不能像她這一個好題目死哩! 於是王玉輝「仰天大笑」,興高采烈的歡呼: 死得好!死得好! 最後王三姑娘被報上官廳,結果「送烈女入祠」。 這種自動殉情的觀念,發揮到極致,會有神話性的效果,即太太看丈夫快死了,自己居然搶先一步,先死為快。唐朝武宗的嬪禦孟才人、明朝葉三的太太蔡烈婦,都屬這一類。 還有一種有意不死的,最好的例子是唐朝的歌姬關盼盼。 盼盼是張建封的姨太太,建封死後,她在燕子樓中獨居守志,凡十餘年。莫名其妙的白居易諷刺她「一朝身去不相隨」,不肯殉情。她解釋道:「妾非不能死,恐千載之下,以我公重色,有從死之妾,是玷我公清範也!」既然白樂天先生說了風涼話,那就死好了!於是她絕食十天,死翹翹了! 至於自殺的方法,最標準的當然是餓死法,其次是吞金法(如王世禎《池北偶談》記「烈女」)、跳樓法(如毛奇齡《家貞女墮樓記》)、投河法(如葉廷琯《鷗陂漁話》中『陳烈婦傳誄」)、上吊法(如吳德旋《初月摟聞見錄》記「王烈婦」)、跳井法(如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記「賀烈婦」)、割喉法(如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記「虞烈婦」)、服毒法(如陳捷華《貞烈婦蔡陳氏傳》)等等,種類繁多,甚至有的用五種方法才死成的(如邵長蘅《黃烈婦傳》),有的用九種方法才死成的(如朱爾邁《會葬唐烈婦記》),真是條條大路通陰曹,猗欽盛哉! 強迫殉情 自勸殉情是許配或已嫁的女人為她所接受的觀念殉身;強迫殉情是女人被迫為別人的觀念做實行者。所以她所「殉」 的,可以說並不是什麼「情」,說破了,這實在類似一種「殉夫習尚」(sutteeism)。因為是「習尚」,所以當事人的自由意志便不在考慮之列。《新青年》中的一篇《一個貞烈的女孩子》,描寫這種強迫殉情的慘狀最為刻骨:一個十四歲的望門寡,被她父親關在房裡,強迫自殺,她哭號著喊餓,她父親說。 阿毛,你怎麼這樣的糊塗?我自從得了吳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節。又叫你娘苦口功你走這條路,成就你一生名節,做個百世流芳的貞烈女子。又幫你打算叫你絕粒。我為什麼這樣辦呢?因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辦法,都非自己動手不可,你是個十四歲的孩子。 如何能夠辦到的?我因為這件事情,很費了躊躇,後來還是你大舅來,才替我想出這個法子,叫你坐在屋裡從從容容的絕粒而死。這樣殉節,要算天底下第一種有體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許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說了。你要明白,這樣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實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極了! 餓到第六天,她的母親不忍心了,勸她父親乾脆送點毒藥進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親卻說: ……你要曉得我們縣裡的鄉風,凡是絕粒殉節的,都是要先報官。因為絕粒是一件頂難能而又頂可貴的事,到引恰死的時候,縣官還要親自去上香進酒,行三揖的禮節,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叫一般婦女都拿來做榜樣。有這個成例在先,我們也不能不從俗。阿毛絕粒的第二天,我已經托大舅爺稟報縣官了。現在又叫她服毒,那服過毒的人,臨死的時候,臉上要變青,黑色,有的還要七竅流血。縣官將來一定要來上香的,他是常常驗屍的人,如何能瞞過他的眼?這豈不是有心欺騙父母官嗎? 我如何擔得起! 阿毛在第七天餓死了。縣官送了一塊匾,上題四個大字—— 「貞烈可風」。 未嫁守貞 這一派純粹是精神上的處女派,是屬於望門寡而未殉死的一種。其實望門寡殉死倒也來得痛快,否則像這派一樣的矢志不嫁,最後老處女以死,這段漫長的歲月也不是好過的。 舉一個例,在吳德功《彰化節孝冊》裡,曾記「貞婦吳石氏傳」: ……氏年十六,夫年十九,尚未行合巹之劄,不幸夫殤,氏悲傷數日,痛不欲生……然以雙親在堂,不敢過哀。 人鹹稱其孝。氏母念其青年,值歸甯時,欲再卜於飛。氏聞之,大慟,不辭而歸。咸豐十一年戴逆之亂,盜賊蜂起。 闖入氏家,有輕薄者挑以戲語,氏峻容拒之。賊中有知其貞節者,喝之退。後輕薄者旋與人交戰,甫開陣,即為銃中斃(俗謂之中頭門銃),人鹹謂侮貞婦所致。自是群賊相戒,不敢人其門,一家免受騷擾。天之相貞婦也,不亦厚哉!光緒二十年,沙連紳士陳上治、陳次仁等保舉請獎,蒙准入彰化節孝祠。其後雲林縣謝壽泉亦表其閭。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