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為中國思想趨向求答案 | 上頁 下頁
二十一


  二、在明世宗以後的醫書中,可以看到楊梅瘡:

  一│方廣 │丹溪心法附錄│一五三六(明世宗嘉靖十正年) │卷十六有楊梅瘡

  二│俞弁 │  續醫說 │一五四五(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 │卷十有楊梅瘡

  三│薛立齋│外科心法良方│一五五六(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 │  有楊梅瘡

  四│徐春甫│古今醫統  │一五五七(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 │  有楊梅瘡

  五│樓英 │ 醫學綱目 │一五六五(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卷十九有楊梅瘡

  六 │竇夢麟│竇氏圖經瘡 │一五六九(明穆宗隆慶三年) │卷五有楊梅瘡

  七 │李挺 │  醫學入門│一五七六(明神宗萬曆四年) │卷七有楊梅瘡

  八 │龔廷賢│萬病回春  │一五八七(明神宗萬曆幹五年) │卷八有楊梅瘡

  九 │李時珍│本草綱目  │一五八八(明神宗萬曆十六年) │卷十八有楊梅瘡

  十 │王肯堂│瘍科證治準繩│一六〇八(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 │卷五有楊梅瘡 

  十一│陳實功│外科正宗  │一六一七(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 │卷十一有楊梅瘡

  十二│陳司成│黴瘡秘錄  │一六三二(明思宗崇禎五年) │為有關楊梅瘡的專著
  
  這些著作年表〔注六〕可以使我們很容易的看出來,梅毒的傳入中國,在醫學史上幾乎是一個突變。它在十六世紀的序幕時代進入這個古老的國家,它是西洋近代文化影響中的一個先頭部隊,它比鐘錶、眼鏡、幾何、曆法等都搶先走進來,在極短的時間裡征服了這個國度,使這個國土上的人民忽然張惶失措〔注七〕,它又轉渡日本,使這個島國因它而死的比例占全世界第一!在東西文化交流的漫長歷史中,它獨佔了一個所向披靡的地位,任何固有文化擋不住它,任何文化導演擺佈不了它,它來自近世文化的源頭,走向全盤交易的尾間,它好像驕做的告訴那些為西方輪船設立碼頭的國家:「你們不是要接受西方近代文化嗎?你們也得同時接受我,和我所代表的一切『壞』文化。我知道你們想超越前進、想擇善而從,但是天下有這種便宜事嗎?西方近代文化的這點光芒,是經過多少千辛萬苦換來的,即使有流弊,他們自己都甩不掉,而你們卻想取長舍短、後來居上,天下有這種便宜事嗎?」

  在上面的文字裡,我用了一點簡略的考證,考證梅毒溜進中國的歷史,我所以願意公佈這段考證,乃是因為我相信在目前文化問題的論爭上,這段考證可以輕易的使許多謬說變為可笑。

  原來在中國傳統上,千百年來,有一個妙傳統,可以叫做「唱高調的傳統」。這個傳統的特徵是:一件事不管事實上是否行得通,只要高調唱得好,大家就紛紛拍手,說他是「聖人」、是「教主」、是「大儒」。

  在「唱高調的傳統」裡,我們從歷史上可以找出許多大題目,比如「天人合一」啊、「內聖外王」啊、「郅治大同」啊……多得是。

  這些大題目,唯一的用處是可以做一些文人的敲門磚,使其中一部分脫穎為「聖人」、「教主」或「大儒」。至於對題目本身來說,雖然在每個題目下都堆了一堆臭八股,可是「天」、「人」還是沒「合一」起來!

  妙處就在這兒,正因為「天」「人」根本就無「一」可「合」,所以歷代的文人們才可以搖頭擺尾的大作文章;正因為「大同」

  達不到,所以大家才愈談愈起勁!

  「唱高調」的結果是,中國人的精神開始分裂了、人格開始多邊了,大家都學會了紙上寫和口上說的是一套,實際做的又是另一套!

  所以,流風所及,一個屠戶,可以掛著羊頭,賣他的狗肉;一個皇帝,可以打儒家的招牌,演法家的戲法;一個國粹家,可以領美國人的津貼,大罵別人崇洋媚外。可是,大家誰也不警覺,大家還是唱高調。

  大家把調兒唱得高高的,然後鑽進裡面去陶醉。

  所以,只要有人出了題目,大家就會打如意算盤。

  在這次文化問題的論爭中,中國文人老毛病又來了,許多人又唱高調了。

  這個高調兒非常動聽,它符合中國人的中庸氣質,也接近中國人的大團圓思想,這個高調就是文化的選擇論。

  一些浮誇的妄人們相信文化可以自由自在的任意選擇,可以一方面「發展自己之長」,一方面又「兼有人家之長」,這樣「擷取中西文化之精英」的結果,可以「超勝古人、西人」而「創造中國的新文化」!

  誰能說這個高調兒唱得不好呢?誰能說這不是如意算盤呢?誰不想占「取長舍短、擇善而從」的便宜呢?

  但在事實上能行得通嗎?事實的發展能照我們的文化導演們來指揮嗎?事實上如果行得通,我想我們前一輩的文化導演們,絕不會把「梅毒」選進來!由此可見,「取長舍短」的好夢也只是好夢而已,曲終夢回之日,卻是梅毒滿身之時,「擇善而從」云云,豈不是空話嗎?

  在一個優勢文化的猛撲下,落後地區是沒有辦法妄談選擇的,好的固該笑臉迎,「壞」的也要和血吞。它們的「缺點」與「流弊」不是落後地區可以「預防」的,這種難題在理論上似殺風景,但在事實上卻的確莫内何!尤其對有過「漢唐雄風」的落後地區,更是如此。在這種優勢文化的猛撲下,多少漢家的好兒女,莫不摩拳擦掌,想在西化的大河下做一塊中流砥柱。

  用討價還價的手法,買櫝還珠的努力,挽一挽既倒的狂瀾。他們用力之勤、用心之苦,是可以佩服的;但那種不管事實上能否行得通,卻硬在理論上炒陳飯的勁兒,卻是可憐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