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敖 > 孫中山研究 | 上頁 下頁 | |
六 | |
|
|
改良張本與革命張本 我仔細觀察孫中山一生的言論,發現他的和平改革的色彩、緩進的色彩,始終很濃厚。孫中山遠在民國前六年,就演說指出「革命的事情,是萬不得已才用,不可頻頻用之」(《三民主義與中華民族之前途《);在這篇演說後十六年,他同樣他說:「諸君要曉得,革命是不得已而為的事。」(《三民主義為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在一九二三年的一次演說中,他甚至帶著一點似乎「挖苦」的意味,來指出「中國式之革命家」的性質,他說: 我即自稱革命家,社會疑義紛起,多所誤會,其實中國式之革命家,究不過抱溫和主義,其所主張者非極端主義,乃爭一良好穩健之政府。 在一九一九年和一九二四年的兩次演說中,他甚至明白地指出:「改造」「維新」的意思,與「革命」並無不同。他說:「革命兩字,有許多人聽了,覺得可怕,但革命的意思,與改造是完全一樣的。」(《改造中國之第一步只有革命》)他又說:「外國革命,有許多是成功的。離我們最近的就有日本,日本維新,大家都知道是成功的,維新事業和革命事業是相同的,維新成功就是革命成功。」(《革命成功始得享國民幸福》)這些明明白白的改良論調,豈不正正都是這個偉大革命家的論調嗎? 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孫中山不但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更是一個偉大的改良家。只有瞭解他那種改良的懷抱,才會明白他為什麼要上書李鴻章,為什麼要走上一段改良主義的路線。 羅香林在《國父之大學時代》中說: 世人以上書文章閩肆,疑非國父自作;或以李氏為滿清重臣,非創導革命之國父所欲合作,疑上書非國父本意。不知國父在西醫書院,子現行科學與政事及衣功論學,研討至精,而國學用力甚深,文章亦所素習;李氏為當時倡辦洋務人物,且為西醫書院贊助人,與其有醫學教育因緣,觀李氏複西醫書院函,知其非子革新政治不相能者。故國父欲試探李氏意志,傅為實行革命張本,非謂欲與滿清政府妥協也。 羅香林對懷疑上李鴻章書真偽的人的指摘,是可通的,但是他說孫中山「欲試探李氏意志,俾為實行革命張本」的推論,卻未免牽強。孫中山上書無效,就是最好的「革命張本」,原來那個上書的「張本」,事實上該是「改良張本」才對。《倫敦被難記》中自述清吏向他說「汝前嘗上策于總理衙門,請其轉奏朝廷,汝策良佳」等話,也是孫中山當時走改良路線的一個有力旁證。 演化眼光 羅香林在《香港早期之西醫書院及其在醫術與科學上之貢獻》中說: 唯孫先生在該院,除於學校規定課程外,亦兼喜研究農田、輿地與經史諸學。尤嗜於中夜起床讀書,法國革命史與達爾文《物種原始》類專書,最所喜讀。蓋是時適值達爾文逝世後數年,其進化論學說風靡全歐,康得黎博士即首為介紹其學說於香港。孫先生殆為國人研究進化論之最早起者。 唯孫先生于科學研究特深、於生理學為最有心得、於進化論為探索最殷,故俟配合其畢業後之經驗,遂能發明「知難行易」之學說,與修正進化論,而引伸其體系,斯則尤屬西醫書院曾獲致其預期成效之明征也。 羅香林又說: 近人有謂中國人知有進化論,乃自嚴複於一八九五年出版所譯赫青黎(T.H.Huxley)之天演論(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始者,其實,孫先生之首治進化論學說,乃在一八八七年至一八九二年肄業西醫書院之時代,較嚴氏譯書時代為早。 這些闡發,大體上都是很獨到的。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闡發,我認為羅香林應該做出而沒做出的,則該是: 一、達爾文的學說是「演化」的,並沒有中國譯名中「進化」 的意味。舊譯「進化論」是不通的,也是以詞害意的。 二、孫中山受達爾文的影響是不錯的,這從他自述「于西學則雅癖達文之道(Darwinism即達爾文主義)可得證明。但是達爾文真正影響孫中山的,「知難行易」學說還屬小焉者也,並且還待考。真正影響他的,乃是一種對人際看法的「演化眼光」。由於具有「演化眼光」,所以即使革命,也「究不過抱溫和主義,其所主張者非極端主義」。這種因達爾文而來的影響,對當時深信「演化論」的人,不論是嚴複或孫中山,都沒有例外。而介紹「演化論」到中國來的人,從偉大的嚴複以下,他們的最大「孤獨」,也許卻正是感到中國人並沒真正的瞭解「達爾文之道」!中國人所能瞭解的,只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一套,並不是真正的「演化眼光」那一套。因此之故,中國人近百年來,最多的是魯莽滅裂的所謂「革命家」、「革命英雄」、「終身革命者,,和「吃革命飯者」。他們「徹底」這個、「極端」那個,整天「革」別人的「命」,可是革來革去,不但沒達到「徹底」「極端」的「革命」的大效果,甚至連他們所看不起的「改良」的小效果都沒達到。雖然這樣,他們卻還日復一日的高叫「革命」「革命」、年復一年的高叫「革命」「革命」。總還迷信魯莽滅裂的方法,妄想「一了百了」、妄想「一蹴而幾」、妄想「迎頭趕上」、妄想」一次解決」,而其結果,卻永遠是欲速則反遲、想快卻更慢。 這些悲劇,追究起來,都是沒有深刻瞭解「演化眼光」的緣故。 他們這些人的智慧,比起嚴複和孫中山來,真是太遠了、太遠了!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