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簡媜 >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 上頁 下頁 |
六四 |
|
父親猝逝後,母代父職在外謀生,嬤代母職變成第二個母親。單親加上隔代教養的雙重難題壓在她的肩上,脾氣變得更暴躁,還好,她擅長的負面語言提供情緒疏通的出口,也激發了求生意志。她強悍,我們也學會強悍。 我們那村的阿嬤,沒有一個不帶孫的。孫兒像個小跟班,跟著阿嬤上鎮採買、廟裡求籤、田中幹活、菜園抓蟲、雨日串門、做粿包粽、醃瓜漬菜以及最重要的看顧牲禮——每月初二、十六需於曬穀場「做牙」拜拜,牲禮放在長條板凳上,需提防雞隻、野貓突擊。但監守自盜之事屢次發生,牲禮短少都跟野貓無關。跟在阿嬤身邊學習,等於唸了幼兒園。 昔日鄉村多是家族自成聚落,三四代數房的親人同居共灶或是同一稻埕而分爨,自成一完整的生態,家庭是生活重心,形似一個小社會。固然兄弟鬩牆、妯娌紛爭時有所聞,但侍老、育嬰之事也因被眾多親人分擔了而顯得輕易。試想,兩個老人、四個大人、三個大孩子輪流看顧一個嬰兒,是不是比一個新手媽媽獨力育嬰更容易些。若是同一稻埕有七個大人、四個大孩子照顧一個生病的老人,也比一對夫妻照顧病者容易多了。 嬰兒潮世代大多長於舊式數代同堂的家庭結構,但他們的子女卻在都會化的核心家庭成長。眼下的難題是,他們得用舊傳統侍奉父母,心裡卻有數,子女會用新潮流對待他們的老年。可是,單就育嬰這件事,子女卻希望他們能承續阿嬤帶孫的舊傳統予以協助。「你媽能不能幫你帶?」「你婆婆可以幫忙帶吧!」這兩句話必然會出現在孕婦的對話裡,也很少聽到年輕人有這樣的宣示:「我媽我婆雖然體力還不錯,可是我覺得她們應該去享受晚年生活,自己生的小孩要自己帶,不應該麻煩上一代。」——事實上,這是我當年的宣言,也確實做到。 當然,也有可能是做父母的心裡覺得應該予以協助,但又渴望悠閒的生活,遂形成心理壓力,兩代之間滋生微妙的感受,怨言與不悅就在這些細故的縫隙中迎風招搖。 現代老者,鎏銀歲月第一階段、新登祖字輩榜單的年輕老人,應不應該、願不願意帶孫?是第一層問題。如果不願意,也要有心理準備,將來要求他們幫忙時,人家可能態度不是那麼甘願,言談也不夠親切。親情雖然無價,但人們常常忘了大恩卻撿了小恨。第二層問題,如何帶?照媽版還是嬤版?第三層問題,帶到何時? 除了渴孫一族、看到嬰兒就垂涎的大地之母型人物之外,甫退休欲享受彩霞晚景的嬤級女性,是否願意被一個嬰兒綁住三四年,體力能否負擔,經濟需求如何,皆需兩代懇談而求得最佳方案。而婆媳(或母女)因帶孫而旁生枝節、影響感情者亦多有所聞。 情節之一:做嬤的其實已經過勞了而年輕人不察,她心內寶愛子女、疼惜孫兒自覺應該繼續效勞,但又覺得心力吃不消卻不好開口,陷入兩難。做兒子的認為每月給媽兩萬元又讓她享受含飴弄孫之樂,這種孝行令自己都感動起來。有一天,說:「媽,娟娟上班上得太累了,正好有休假,我們要去歐洲十天,強強放你這兒。記得帶他打預防針喔。還有,娟娟說不要給強強吃蝦子,他過敏。」 於是,黃昏時分,阿嬤帶孫到公園騎小腳踏車,追得氣喘吁吁、大呼小叫,便有搖扇女道人提問:「這你孫喔?」做嬤的彷彿遇到心理醫師推來躺椅,立刻躺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少年的攏嘛顧自己痛樂就好,敢有想到我嘛老了,也要喘氣一下。叫我莫給他吃蝦,想到就凝,我一手帶大的,不知他過敏!」結論必然走哀怨路線,值得不懂事的兒子注意一下,否則有母子危機。化解之道,那段話修改如下:「媽,你幫我們帶強強好辛苦,我跟娟娟正好有休假,我們一起出去玩幾天。」 情節之二:孩子的爸或媽——也就是嬤輩的女婿或媳婦,尤以媳婦為主,甚不識大體,把人情世故當作信箱裡的宣傳單,隨手可拋。其為人也五穀不分、四體不勤,其裝扮也捲翹睫毛、彩繪指甲。除了上班,持家無方;三餐便當,衣物送洗,假日補眠。且十分護衛自己的生活質量,常與朋友吃個小館、喝個小酒、唱個小歌、跳個小舞、不反對在婚姻內劃個租界談個無傷的小戀愛。日久,似乎忘記自己已經當媽了,彷彿孩子是他阿嬤生的。凡有以上情事,這媳婦必然榮登每日公園名嘴評論的熱門人物。此事值得不懂事的媳婦注意一下,否則有婚姻危機。 由於經濟不景氣,為了節省保姆費,西班牙年輕人將孩子交給父母帶。百分之五十的祖父母需帶孫,每天八九個小時,甚至全日託到週五晚間才得以喘一口氣,週日晚上孫兒又被送來了。帶一個,已算吃力,有的需帶二三個阿孫,心力交瘁,嚴重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竟出現祖父母聯合大罷工行動。 在臺灣,尚未聽說祖字輩公開怒吼。或許是中國式社會重視家庭延續,所以,即使是勇於追求自我生活的年輕嬤,也願意撥空幫著拉拔阿孫長大。臺諺有云:「愛花連盆,惜子連孫。」正是最好的詮釋。在老輩祖父母的觀念裡,長孫猶似幼子,分配財產時,享有一份特權,由此可見在家族傳承上的重要地位。當然,由此引發的重男輕女觀念則是一大弊。既然,視孫為命脈之所繫,帶孫有了堅實的文化做基礎,所謂祖父母聯合大罷工,應該不可能在臺灣出現。雖說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年輕子女應隨時檢查帶孫所帶來的個人改變與家庭情勢;再能幹的媽媽也會疲累,一旦累積,即成怨言。 換個角度想,對年輕的銀齡者而言,育小嬰與照顧病老哪一件較辛苦?哪一件笑聲最多?哪一件藏著快樂?哪一件令人重溫生命的喜悅、再次見識神奇的力量?哪一件帶來深刻的富足?哪一件引動了日思夜想、戀愛般的感情?是咯咯而笑的小嬰還是輾轉病榻的老父母? 一個小孫對祖字輩人生的改變是「完全佔領」。一隻小胖手替爺爺奶奶(或阿公阿嬤)掀開了厚重人生之書的一張夾頁。那是一頁神奇,即使服膺一代帶一代、信誓旦旦絕不帶孫的準嬤,一旦孫兒出世,看那張小臉似曾相識,也會被策動;所有的鐵石之心在嬰兒面前自動粉碎,繁花盛開,絃樂飄飄,「來,奶奶抱抱!」命運落槌,又一個阿嬤帶孫「成交」。 如是我聞,一位甫退休的準爺,繳費上保姆課,為了迎接即將誕生的孫兒,他積極進行新生訓練——不,是新爺訓練,以便親自帶孫。一位昔年熱愛與朋友瞎混的爺級人物,近來「反形」不愛出門,一出門必早回,朋友嗔怪,一問才知家中有孫兒進駐,甫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金孫元年」,得意洋洋,自此視朋友如糞土,出門如帶電子腳鐐,不召即回。 加入帶孫行列的祖字輩越來越多,重視祖父母的育孫貢獻也成為共識,遂有「祖父母日」之訂定。英國以十月的第一個週末為祖父母日,美國是九月的第一個週日,臺灣地區則是八月的最後一個週日。 四季必須嬗遞,世代必須交替。不管能不能、願不願帶孫,能見識新生命帶來的清新希望,不啻是鎏銀歲月的另一種恩賜。孩子的心純潔無瑕,誰帶他,他就認了誰。生根的愛是一棵純金之樹,在雲霧世間只為你一人輝煌。 如今,一百歲我的阿嬤,仍活在孫與曾孫群中,被照顧著,被保護著,安享天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