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簡媜 >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 上頁 下頁
五八


  ▼鎏銀歲月

  「老年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像其他階段一樣,老年有其自己的容顏,自己的氛圍與溫度,自己的哀與樂。就像較我們年輕的其他人類手足一樣,我們這些白髮老翁也有責任把意義帶給自己的人生。」

  德國小說家黑塞寫下對老年的期許,歷五十多年於今讀來仍然中肯。他認為當一個老人就像當年輕人一樣,都是一件「漂亮且神聖的工作」,而學會如何面對死亡,其價值不亞於學會其他任何技能,這種學習,更是尊敬人生意義與其神聖性的表現。

  老,固然有年齡指標、體能狀態之分,但更關鍵的是自我感覺。六十五歲至一百歲都叫老,細分卻有霜紅之葉與枯木的差別;即使處於同一年齡層,一個充滿活力視退休為第二個人生的開始,遂積極規劃、學習、籌備,展現出探險隊員一般的遠征樂趣,與一個自覺日漸衰老、鑽入蝸牛老殼自怨自艾的人相比,其差異之大宛如星際。

  黑塞所言不假,老,是一門高深奧妙的學問,必須學習。我們將三歲幼童送到幼兒園、七歲進小學、十三歲上初中接受不同階段的教育,但是,我們從不認為滿六十五歲的人也應該到「老年學校」報名,學習如何面對緊接而來的「老病死聯合課程」,且每年應該通過一次老年基測。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學習「生」之課題,但用來學習「老病死」的時間被壓縮得極為緊迫,常常是採放牛吃草的方式步入老年,任由時間摧殘,終將成為屋簷下苦澀的負擔。

  根據衛生署2010年數據,臺灣男性平均壽命76.2歲,女性是82.7歲。專家研究,臺灣於一九〇五年日據時代首次有平均壽命推算,當時男性的平均壽命是二十八歲,女性為三十一歲。百年之間,臺灣人壽命增長了五十歲。這真是值得感謝的天堂般的賞賜,跨過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有機會吹六十五歲、七十五歲、八十五歲蠟燭,擁有健全的社會、開放的知識、平等且完善的醫療、豐沛的資源以規劃自己的鎏銀歲月。是以,若不能懷藏恩典般的喜悅享受醇醪人生,鎮日地混吃賴活喊病等死,實在對不起曾祖輩,他們正值青壯、躍過溪澗如野鹿,常常毀於渴飲澗水而得到急性腸胃炎。

  回溯歷史,放眼從古早到現今這島嶼的演進,即使是小小一條命,也因社會腴厚而腴厚起來。比上或許不足,比下卻綽綽有餘,這島從未有過這麼多老人,也從未有過如此優渥的條件讓人放心地老著(當然,還可以更好)。思及此,跨過六十五歲門檻的人,應該先合掌稱頌一聲「感恩哪」!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