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海外故事 > 曼哈頓的中國女人 | 上頁 下頁
一二五


  §美國

  我飛回了紐約,首先立即感到與歐洲的不同:這裡生氣勃勃,各種膚色、各個種族的人在大街上匆匆地走來走去,有擦肩而過的金髮女郎,有向你打招呼的非洲裔黑人,推著寶寶車過馬路的亞洲人,西裝革履的印度人或是披著面紗的沙烏地阿拉伯婦女……這是一個各個民族融洽共處、平等競爭的世界大熔爐。這裡以白人為主,但你皮膚的顏色並不能保證你會比其他種族的人生活得更好。聞名遐邇的王安公司由中國人一手締造,而另一家同樣出名的電腦軟體公司的總裁竟是印度人!這在歐洲、在日本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如果把美國叫做「The First Uni-versal Nation」(「第一環球國家」),那麼可以把歐洲和日本叫做「清一色」。

  麥克的一位好友收養了兩名黑人兒童作為養女養子,甘迺迪家族也收養了一名韓國的窮女孩為養女。

  美國人善良得可愛。

  周遊世界!我終於實現了我兒時的夢想!用我的心,用我的思索去擁抱世界,這是件多麼令人陶醉的事情!

  我還要去非洲,去印度,去中東沙漠。我希望能和印地安人共度一段時光,我總覺得,在千百萬年前,我和印地安人有共同的血源……我也想住進夏威夷土著居民的茅舍,和他們一起狩獵、一起爬樹、一起衝浪……

  曼哈頓之夜,獵戶星座燦爛地點綴了半個天空,我遠眺著那顆白色的月亮,不由想起第一位登上月球的那個美國宇航員的話:

  「當我在宇宙太空觀望地球時,它是那麼小,同無數銀色的星星一樣,只是一顆藍藍的小鑽球。在這樣一顆小小星球上生活的現代人,為什麼不可以互相親密,更多地享受人類應得的和平與溫馨呢?」

  §三 打入歐洲市場

  小時候,「歐洲」這個字眼,或者是英文發音中的「歐羅巴」,在我印象中一直像幅美麗的油畫。直到我以後親自置身在這幅美麗的油畫中,我才發現,它有一個缺點:就是物價昂貴。在櫥窗中展出的一件皮大衣或一個麂皮包,比在美國要昂貴50%以上,甚至200%!而且在款式和式樣上也遠不如美國那樣新穎多姿。比起美國來,歐洲確實太保守、太古典,猶如一支在夕陽中永不凋謝的紫羅蘭,閃爍著永不衰退的古老的光芒。可是比起千萬朵色彩斑斕、千姿百態的野花來,卻顯得多麼單調啊!

  美國開闊、慷慨,每天充滿創新精神。美國人的自豪是可以理解的。幾年來往返穿梭於美國、歐洲、日本,我才發現,原來歐洲人和日本人也那麼羡慕美國人。在慕尼克麥克父母舉辦的任何一次宴會上,只要老警官一說:「我兒子媳婦從紐約來,從曼哈頓來!」換來的就立即是一片全場肅靜,和一個個說不上是羡慕還是什麼別的目光。在東京,只要你一用美式英語問路,立即就有許多人圍上來熱情地為你指路,有的還跟著你送出好遠。1991年,當美日因為貿易逆差而打起一場各方激發民族情緒、有聲有色的「貿易戰」時,當東京電視中主播人詢問一百多位日本人,如果他們能夠選擇的話,他們寧願做日本人呢?還是做美國人?結果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日本人舉起手,異口同聲地說:他們寧願做美國人。

  歐洲人把我當美國人也好,日本人把我當美國人也罷,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一個地地道道中國魂。隨便我腦子裡產生出一個什麼主意,或者一個什麼念頭,最後總是不知不覺地和中國聯繫起來。

  既然我用我手中的中國產品,打開了美國社會的高檔市場——像「Lord & Taylor」、像「Saks Ei eth」、「Bloomingdale's」那麼我為什麼不能去打開價格比美國昂貴得多的歐洲市場呢?歐洲人可以不相信中國的產品,可是歐洲人相信美國的櫥窗啊!為什麼不把那些陳列在第五大道上漂亮櫥窗中的中國產品,拿到歐洲去推銷呢?

  打開歐洲市場!——在歐洲我下了這個決心。

  我首先做的是抽紗窗簾。

  在德國,無論在哪個城市,柏林、慕尼克、法蘭克福、科隆、波恩、紐倫堡,隨便你走到哪裡,抬頭一看,總是見到每家明淨如新的玻璃窗前,種植著色彩鮮豔的窗臺小花。你無法看到室內,因為所有的玻璃窗上,不論是二十層樓也好,二層樓也好,全部千篇一律地掛上一層白色——絕對是白色的、細質透明抽紗窗簾。甚至你到飯店,到高級酒店或週末酒吧,你也會發現同樣的情景——每個窗子都是一樣的。全德國的窗子都掛著白色的抽紗窗簾,簡直可以編成一首愛國歌曲了。麥克說:那是「德國居民的傳統」,陽光可以射進抽紗窗簾,陌生人的眼睛卻不會透過。在房間裡又有一種明亮舒適潔淨的感覺。不用說,這些花案各異、質地相同的抽紗窗簾,每一幅的價格都要比美國高好幾倍,更不要講與中國同類窗簾的價格相比了。問題是:怎麼去找一家願意進口中國抽紗窗簾的德國進口商?

  我隱隱中充滿了興奮:千家萬戶的窗口啊!而且德國人愛乾淨,每年都要換一幅窗簾。能夠用一半的價格買一幅同樣精緻的窗簾,人們是不會注意窗簾後面小角落裡那個「Made in China」的小標籤的,如果中國產品能打入這個市場,該有多麼巨大的潛力可挖!

  我在休假的旅遊中去了慕尼克圖書館,查找抽紗工藝的廠商和進口商。和麥克結婚後,我只學會了一些日常德語口語,做生意是根本不行的。我手中拿著德英字典,一家家地先翻德國廠商,翻出德語介紹後,立即用英語字典對照。遇到一些十分專業化的名詞,再翻開英漢字典查中文。這樣整整搞了幾天,我整理出一份英文的德國抽紗窗簾進口商名單。接下來就是給德國進口商打電話,我首先總是用德語問一聲好,自我介紹一下,我在紐約曼哈頓的JME公司,然後一轉即換上英語,如果對方進口商表示不懂英語,那麼我說聲對不起,客氣地將電話掛掉。不懂英語我是無法打交道的,特別是今後傳真函電中都要用英語,我的電腦中沒有德語和法語貿易系統。幸虧德國教育程度很高,做生意的商人幾乎都懂英語,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那些德國商人一開始都驚訝地說:「什麼?中國窗簾?……你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你把中國窗簾從美國運來嗎?」我要了傳真號碼,立即就把我拍下的那些第五大道櫥窗中的不同產品及漂亮昂貴的名牌標價傳真過去。「從第五大道運來!」我在電話中說,「或者從中國運來,都是一樣的!……美國市場上已經有無數的中國產品,為什麼德國人就不能學一學美國人呢?」

  那些德國商看來從未與中國人打過交道,現在是該他們搞一下開放政策和經濟改革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