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印心石 | 上頁 下頁
四八


  妻以夫貴;母以子貴。岳父並無一官半職,岳母無從受封;自己沒有內兄內弟,岳母亦不能因數服官而封贈。為岳父捐個七品官兒,岳母固可請封為「孺人」,但花錢買來的榮耀,縱有光采,畢竟有限。

  陶澍在想,能夠有貤封姻親的制度就好了。做官人家,承繼是常事;本生父母,可由本身的官職封贈,承繼的父母,可以本身妻室的封典貤封。如果姻親亦可貤封,將來可移秋菱的封典。秋菱只要有了兒子,而且兒子爭氣,她亦不愁沒有封典。

  就這樣海闊天空地想著,算是忘掉了巧筠;但偏偏秋菱的信中要提到她的「姊姊」。

  信是秋菱自己寫的。她本來識得些字,嫁了陶澍,耳濡目染,文墨漸親,執經問字,又添了些墨水;這一次信來,似乎又長進了些,所以信上雖有白字,但文理卻還通順。

  除了敘家事,報平安以外,也提到吳家,說是吳良父子到底跟人鬧了很不小的糾紛;雙方率眾群毆,吳少良不幸受傷嘔血,病勢沉重。巧筠過的是日夕以淚洗面的日子。

  於是,這一夜的陶澍,先是失眠,後來是亂夢顛倒,巧筠那種梨花帶雨,令人心酸的形象,幾次出現在他夢中,最後一次是她哭泣著向陶澍懺悔,希望她跟秋菱能如蛾皇女英之事舜一樣,讓她能回到他身邊。

  一驚而醒,陶澍冷汗淋漓;他不僅是內疚,而且是恐懼,彷佛犯了一行大罪似地。怎麼會有這樣的夢?他在想,境由心造,總是方寸心田中有個深藏不露的巧筠的影子,才會有這種既是春夢又是噩夢幻境。他真害怕自己管束不住自己,有一天會做出對不起秋菱的事來。

  原來自道灑脫,其實有一縷似斷還續的情絲,系在巧筠身上!這可真非提慧劍不可了!

  於是,他起床挑燈,給秋菱寫了一封回信,絕口不提巧筠與吳家,只說應該安慰岳母;另外寄上一百兩銀子,是專門孝敬岳母的甘旨。至於如何接她到京,有汪朝奉會跟她細談。

  另一封給汪朝奉的信,就是細談朱士彥的計畫。拜託汪朝奉帶秋菱到揚州,如能送到寶應,更為感激。至於川資,他將為陶家作壽序之事,告訴了汪朝奉;等潤筆收到了,立即轉寄;請汪朝奉不必再為此費心。關於以前所借的款子,與汪朝奉為他代墊的費用;只要他境況稍佳,一定陸續拔還。

  最後談到吳家的事,他隱瞞了自己的心情,故意表示對秋菱不滿,他說他沒有理由分擔巧筠跟吳家的不幸;當然巧筠悔婚,岳母相勸不聽,恩盡義絕,他傷心之極,早就視同陌路。希望汪朝奉能告訴秋菱,從此以後不要再提巧筠隻字;至於吳家父子,武斷鄉曲,他亦恥有這門姻親。

  這封信寫得有傷忠厚,他心裡也很難過;但是,他自己知道,非如此不能斬斷那一縷嫋娜情絲。

  信是發出了,卻有好幾天的心境不平靜;直到半個月以後,生活才能恢復正常。

  【第十一章 悔然】

  秋菱由朱士彥順便送到京城了。夫婦長敘相思,她談到家鄉的種種情形;但很小心地避免談到巧筠與吳家。

  日子過得很平靜;三年散館,陶澍留館,授職編修,請假回安化去掃墓,順便秋菱去省親。岳父酒癖日深;岳母也老了許多,提到巧筠,涕淚漣漣。陶澍只用一句話去安慰:「你老人家還有女兒,還有女婿。」

  似乎是秋菱的告誡;也許是三年以來,大家早都知道,陶澍已不認吳家這門姻親,所以沒有人在他面前提過吳良父子。可是預備大宴親朋時,開名單發帖,卻成了難題。吳家要不要請?想來想去,得跟秋菱商量。

  「三年至今,我從沒有提過一個字;今天你問到我,我可要說一句了!」秋菱斬釘截鐵地說:「一定要請。」

  「好!我聽你。」

  「可是,我告訴你,姊姊不會來。」結果,不但巧筠未來,吳良父子亦未應邀。這門親戚就此斷了;對陶澍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

  * * *

  十七年京官,做了十二年的翰林、五年的禦史,在嘉慶二十四年,陶澍終於外放為四川川東道;第二年又一躍而為山西按察使,這是所謂「監司大員」,升巡撫是必然之事,不過遲早而已。

  到任不久,便遇國喪;嘉慶皇帝崩于熱河,遺詔以皇次子接位,改元道光。這位嗣君,自從嘉慶十八年「林清之變」,在養心殿以鳥槍擊斃勾結內監,侵犯宮禁的教匪以後,大家就知道將來的皇位非他莫屬。許多憂心國事,認為吏治日壞,非痛加整頓的有志之士,包括陶澍在內,都對他寄以極高的期望;因為他不尚虛文,注重實際,起居簡樸儉約,將來即位後,一定是能為蒼生造福的好皇帝。

  果然,嗣君一接了位,便如當年雍正那樣首先就從整頓吏治著手;陶澍在山西的官聲極好,但與州撫不甚相合,因而在道光元年調任福建按察使。

  其時皇帝發覺安徽的藩庫很糟糕,前後五次清查,帳目轇轕不清;以致從嘉慶二十四年起,三年之間,巡撫換了四個人。新任的巡撫叫孫爾准;是由廣東藩司升任;他比陶澍晚一科,一起在翰林院當編修有好幾年。兩人的交情素來親密,而且志趣相投,平時討論學問,著重經世致用。孫爾准向來佩服陶澍在理財方面的見解;所以一升了安徽巡撫,心想要整理安徽的藩庫,非邀陶澍來幫忙不可。於是上奏保薦陶澍當安徽布政使;自然准如所請。

  在安徽,孫、陶兩人的合作,非常圓滿。孫爾准長於武略,專管治安;陶澍長於吏治,專管財政。到得道光三年,孫爾准調任福建巡撫;陶澍順理成章地接任了他的遺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