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小鳳仙 | 上頁 下頁
七三


  「我請他拿我的信夾在我的書裏,送還給我——」

  「這不妥。」小鳳仙大搖其頭,「萬一你的原信不動,鳥居的回信——」

  「你的心思倒也很細很密。」蔡鍔微笑答道,「果然這樣,我又試出來了。我關照鳥居,叫老劉馬上回來。他是開車去的,至多半個鐘頭就可以到這裏了,如果半個鐘頭不到,那就有了毛病。至於檢查結果,發現書裏有這樣一封原信,他們一定奇怪,就讓他們疑神疑鬼,自己找自己的麻煩去!」

  想倒想得很有道理,但小鳳仙仍有些不大放心。「只怕他們找上你的麻煩。」她說,「但盼他半個鐘頭之內回來。」

  不到半個鐘頭,老劉就已到了。什麼都不用研究,光只看到他的人,小鳳仙便寬心大放,喜孜孜地親自將一個大封套接了過來,送給蔡鍔。

  蔡鍔接到手中,檢視封口的火漆,裏面的新舊,以及夾在書中的原函,毫無經過第三者之手的痕跡,證明老劉確是忠誠可靠的,足可擔任他與鳥居之間的「信使」。

  ▼第十六章

  蔡鍔口中的所謂「上燈」的日子終於到了。

  這天是十二月十一。虎坊橋的參政院,一大早就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八點一過,參政陸續到達。九點一到,搖鈴開會。臺上只得兩個人,一個是副院長汪大燮,一個是秘書長林宗孟。兩個人的表情,大異其趣,汪大燮愁眉苦臉,林宗孟精神抖擻。

  「今天,」汪大燮有氣無力地說道,「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舉行解決國體問題總開票。一切情形請秘書長向同仁報告。」

  於是林宗孟昂然起立,先向主席一鞠躬,然後向臺下一鞠躬,輕咳兩聲,清一清嗓子,用一口福建官話大聲報告:「第一,全國國民代表總計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投票一千九百九十三張,全體一致,贊成君主立憲。第二,各省國民代表,一致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第三,本院受各省國民代表委任為總代表,進行恭戴事宜。」

  報告一完,臺下響起很複雜的聲音,有掌聲、有低語、有詫異、也有歎息和冷笑。但最突出的是一聲:「主席!」

  這聲「主席」是兩個人同聲在喊,也同時舉起了手。

  汪大燮一看是楊度和孫毓筠,他們要講的話都一樣,便不作聲,讓他們自己去協調,究竟由誰發言。

  「晰子!」孫毓筠覺得應該讓步,將右手放了下來,「你講吧!」

  「作為我們共同的意見好了。」楊度說了這一句,便不等主席允許,站起來朗聲發言,「既然全國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並推戴袁大總統為皇帝,本院理應據實咨報政府。」

  說到這裏,楊度停了一下來,意思是等主席裁決,汪大燮卻不作主張,轉臉說道:「林秘書長,該怎麼辦,請你答覆。」

  林宗孟點點頭,站起來說道:「楊參政的意見,完全符合本院辦事規制,秘書廳自當照辦。」

  「其次,」楊度又說,「本院既承各省委託為總代表,更應該以總代表名義,恭上推戴書。」

  「附議!」孫毓筠立即回應。

  此外疏疏落落地,還有些人表示「附議」,而沉默的占絕大多數。但沉默亦可以作為「意思的表示」。林宗孟越俎代庖,替主席宣佈:楊度的提議,無異議通過。

  接下來就要起草推戴書了。一出雙簧是早就安排好了的:楊度提議由秘書廳草擬,而秘書廳拿出來就是,由林宗孟當眾宣讀:

  奏為國體已定,天命攸歸,全國國民籲登大位,以定國基,合詞仰乞聖鑒事……

  剛讀了個事由,會場中便有「嗡嗡」然的竊議之聲,怎麼會是奏摺的格式?然而不用奏摺又用什麼?臺下這樣聚訟紛紜,臺上的聲音,卻越發高了:

  ……竊維帝皇受命,統一區夏,必以至仁覆民而育物,又必以神武戡亂而定功。書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詩云:「燕及皇天,克昌厥後。」蓋惟應天以順人,夫是以人歸而天與也。溯自清季失政,民罹水火,呼籲罔應,潰決勢成,罪己而民不懷,命將而師不武。我聖主應運一出,薄海景從。逆者革心,順者致命,岌然將傾之國家,我聖主實奠安之。斯時清帝不得已而遜位,皇天景命,始集於我聖主……

  接下來說「皇天景命」,如何「一集」、「二集」以至於「三集」。然後談到國體:

  共和國體,不適國情,上無以保建世滋大之宏觀,下無以謀長治久安之樂利。蓋惟民心有所舍也,則必有所取;有所去也,則必有所歸。今者天牗民衷,全國一心,以建立帝國;民歸盛德,又全國一心,以推戴皇帝。我中華文明禮義,為五千年帝制之古邦;我皇帝睿智神武,為億萬姓歸心之元首……

  宣讀完畢,孫毓筠領頭高呼「萬歲」,表示贊成之意,當時便由秘書廳將預先抄好的奏摺——用前清的規矩,黃面紅裏,表示喜慶,由林宗孟親自呈送公府。

  公府裏亦早有一道「申令」預備在那裏,隨即頒發,說是「本大總統於正式被舉就職時,固嘗掬誠宣言,此心但知救國救民,成敗利鈍不敢知,勞逸毀譽不敢計,是本大總統既以救國救民為重,固不惜犧牲一切以赴之。」

  接下來說:「但自問功業,既未足言,而關於道德信義諸大端,又何可付之不顧?在愛我之國民代表,當亦不忍強我以所難也。尚望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等熟籌審慮,另行推戴,以固國基。」這就很明顯地表示出來,他雖謙辭帝位,卻並不反對帝制。

  不但如此,還特地敲釘轉腳說了一段話:「本大總統處此時期,仍以原有之名義及現行之各職權,維持全國之現狀。」這是法制局長顧鰲的得意之筆,仿照「看守內閣」的意思,暗中催促:若說沒有人具此才德,堪登大寶,帝制不如擱置再說也不遲,非推戴出來不可。

  於是這天下午五點鐘再度集會,秘書長林宗孟讀了由那道申令改頭換尾的諮文以後,孫毓筠一馬當先發言:「這事既然是全國一致的公意,元首一定不會過拂輿情,理應由本院以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

  接著便又是無異議通過,仍由秘書廳起草推戴書。許多參政站起身準備離席時,秘書長林宗孟趕緊站了起來,揮著雙臂大聲說道:「各位參政先生請到休息室暫時休息。還有第二次推戴書要宣讀通過。」

  冬日晝短,這時窗外已漆黑一團,有個參政便氣虎虎地問道:「都什麼時候了!推戴書又是四六文章,等弄好不要半夜了嗎?」

  「很快,很快!」林宗孟一疊連聲地說。

  果然很快,快得出奇,兩千六百字的一篇文章,只花了十五分鐘就已脫稿,但是,念一遍卻花了半個鐘頭。

  第二次的推戴書,是針對著袁世凱的謙讓之詞所作的頌揚,前一段「就功烈言之」,文章好做,共有六項:「經武、匡國、開化、靖難、定亂,交鄰」,只要摭拾袁世凱一生的事蹟,加油添醬。便六十項也湊得出,難的是後半段「再就德行言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