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翁同龢傳 | 上頁 下頁
楊崇伊發難(1)


  政變由楊崇伊所發難,為眾口一詞的指證;但整個計畫出於何人策定,則尚成疑問,時人有詩:「定策殊勳誰第一,青袍禦史氣如雲。」則為楊崇伊定策;但楊崇伊背後有人,即是李鴻章父子。袁世凱 《戊戌日記》,記七月廿九日奉召進京,八月初一日召見,旋奉旨以侍郎候補;初二日謝恩情形雲:

  謝恩召見,複陳無尺寸之功,受破格之賞,慚悚萬狀。上笑諭:「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甚好,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等語。退下,在宮門外候見慶邸,匆匆數語,即回寓,會大雨,至午,始回清華寺,憊甚酣睡。至晚食複睡。

  按:既雲「候見慶邸」,則必有要事;而又只「匆匆數語」,且不言其事,此為一大疑問。但次日行蹤,大致可以解答:

  次日初三晨,謁合肥相國,久談兵事,飯後赴慶邸府,邸在園,閽人囑稍後,即在回事處候。將暮,得營中電信,謂有英兵船多隻遊弋大沽海口,接榮相傳令,飭各營準備聽調,即回寓作複電。適有榮相傳弁遺書,亦謂英船遊,已調聶士成帶兵十營來津,駐紮陳家溝,盼即日回防。

  以下接敘譚嗣同密訪事。結尾雲:

  予因其志在殺人作亂,無可再說,且已夜深,托為趕辦奏摺,請其去。反復籌思,如癡如病,遂亦未及遞折請訓,細想如任若輩所為,必至釀生大變,危及宗社,惟有在上前稍露詞意,冀可補救。

  以下即寫初五日請訓事。劉鳳翰著《袁世凱與戊戌政變》,即指出「『失落』了初四這一天」,是最大的漏洞。但疑問還不止於在初四那天,袁世凱做了些甚麼?而在初三那天,袁世凱的行事:

  第一、初三午後至慶王府,慶王在頤和園,司閽囑稍後,則慶王必已先有交代;也就是說,慶王有事交代,但候至日暮,未曾見到慶王,此後亦再未提及,然則袁世凱與慶王之間,究竟有何交道要打,而保持如此密切的接觸?

  二、最成疑問的是,初三晨謁李鴻章「久談兵事」,而且是在李處午飯後,赴慶王府。袁世凱自韓歸國,久為李氏父子所深惡痛絕,乃忽然有此一謁,已頗奇特,而又「久談兵事」,試問李鴻章久已不親行伍,西法練兵,亦非素所講求,有何可談?而且「新建陸軍」只得七個半營,總計七千人,談這樣一支部隊,又何須一上午之久?

  自初二召見後至初三「將暮」,袁世凱所會見的只兩個人:召見後「在宮門外候見慶邸,匆匆數語」;初三晨「謁合肥相國,久談兵事」;午後赴慶王府「在回事處候」,將暮未能見到,即回寓所。將這些情況聯結起來看,明明白白顯示,前一天慶王匆匆數語,必是關照袁世凱,詳細情形可問李鴻章,次日與李鴻章久談後,複赴慶王府,乃是禮貌上的覆命,報告已遵囑見過李鴻章;故雖未見到慶王,亦無關係。

  當袁世凱在慶王府久候時,政變已經發動,慶王在園未回,即是安排楊崇伊在頤和園上書,請太后訓政。楊崇伊的行動,李鴻章當然知道;而袁世凱不能不知楊李為至親,且楊崇伊有赴京謁榮祿之舉,然則初三袁、李的話題,不能不及於此,而其時譚嗣同尚未晤袁,無所謂「告密」。

  在我的看法,譚嗣同夜訪袁世凱,事則有之;思籠絡袁世凱,使與「榮祿各辦各事」,效忠於帝,言或有之,但所謂「朱諭」,所謂「圍頤和園」,皆是子虛烏有之事。目的在製造一個殺康黨的藉口;不過此亦非袁世凱的本意,而是榮祿授意袁世凱「誣報」四京卿,酬勞則是一年以後的山東巡撫。

  首先要指出的是,「告密」一事根本不存在;因為:第一、譚嗣同既未說過圍頤和園的話,即無密可告;第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已奉明旨,歸直督節制,則袁世凱奉召入京時,必先向榮祿請示;榮祿亦必有召見時德宗作何語,隨時密告的要求。及至入京,所接觸者為慶王、為李鴻章,一定會問起召見的情形;袁亦一定不敢隱瞞,「與榮祿各辦各事」之語,早就傳了出去,如譚嗣同真有「圍頤和園」之語,不必袁世凱回京「告密」,在京即已不能保密。因為袁世凱在京必有人偵伺,譚嗣同夜訪,則次日自有慶王等人相詢。其日記「失落」初四一天,其中大有文章。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斷當時情況如此:

  一、德宗力行新政,而頑固的保守派,相繼反對。軍機處剛毅當權,所採取的破壞手法是,凡事掣肘;掣肘不成則如江湖傷科郎中之「貼爛膏藥」,鹵莽割裂,為帝賈怨。

  二、德宗思召翁同龢為助:而當翁待命之時,因禮部不為王照代遞奏摺,導致德宗盛怒,一意孤行,擢用四京卿,以致新舊黨爭,益趨尖銳。

  三、李鴻章奉旨退出總署,深恐經手交涉有翻案之虞,於是而有楊崇伊請太后訓政之舉。

  四、四京卿中譚嗣同、林旭主張設法分北洋軍權,俾以實力作後盾,強力推行新政。其中譚嗣同主張籠絡袁世凱,而林旭則傾向于聯絡董福祥。

  五、袁世凱之被召,加速了政變的推進。七月底請太后訓政一事,即已定局。由於楊崇伊曾先謀之于王文韶、廖壽恒,則廖壽恒必曾通知翁斌孫,訓政實現,翁同龢豈有複起的機會?多日經營,一旦成為畫餅,此為八月初一日翁同龢日記全刪,惟留「發京電」三字的真相。

  六、八月初二日召見袁世凱後,如無袁以侍郎候補的恩命,政變或可稍緩發作,既有此命,楊崇伊遂於八月初三日向太后遞請訓政折。

  七、政變的關係人物,策畫者為李鴻章、楊崇伊;執行者為榮祿、袁世凱,居中聯絡者為慶王。

  八、慈禧於八月初四日回宮,而於初六日始發動政變者,由於伊藤博文到京定於八月初五日覲見之故。

  按:伊藤博文系七月廿六日抵達北京,八月初二日接受張蔭桓代表總署的歡宴,八月初五日偕日本公使林權助覲見德宗。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於此條下有附注:

  新黨禦史李嶽瑞等,曾上書請用客卿,伊藤之來,或傳系康有為勾引,將入軍機,舊黨惶悚不安。

  此為舊党因李嶽瑞等有此一奏,因而造作謠言。謂康有為「勾引」伊藤,將康有為的地位太高估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