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翁同龢傳 | 上頁 下頁
馬關之辱


  二月十八日,李鴻章離津赴日,隨員七人:美國人福士德即艾森豪的國務卿杜勒斯之外祖父;長子李經方;羅豐祿、伍廷芳、馬建忠、徐壽明,皆為北洋洋務人員;此外則於式枚,專辦奏摺。

  二月廿三日,船抵馬關,次日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陸奧宗光在春帆樓開第一次會議,而日本海軍已開始攻澎湖。二十五日開第二次會議;二十八日開第三次會議,會後李鴻章遇刺受傷。中國方面的反應,見翁同龢日記:

  二月廿九日:小李報昨申刻,肥公會晤,歸被倭手槍中左頰骨,子未出。戌始蘇,子仍未出。

  見李經方電,上為之不怡良久。恭邸亦相對愁絕。

  赴督辦處,兩邸之公皆集,無可商略。

  三月初一日:是日李經方、科士達(即福士德)皆有電,李相子仍未出,不致殆命矣。

  三月初二日:李相有電,子未出,兇手當時即得,日君及親王皆遣員慰問。最奇者日後遣看護婦兩名,攜後親制繃帶往也。

  又,和款冀可少減雲。

  中國的傳統,皇后與外臣無涉;而況為異國使節?故翁同龢以日後親制繃帶慰問李鴻章,詫為奇事。廟堂之臣,昧於世事,故「無可商略」;倘能召張蔭桓商議,則全權代表議和被刺,正有許多文章可做。

  李鴻章被刺事件,騰播國際後,對日本頗為不利。即日本國內的輿論,亦抱同情中國的態度,但恭王等全然不知利用此有利形勢,策動友好國家對日本施加壓力。因此,日本始懼,而未幾即重現猙獰面目。據李鴻章三月初一電總署雲:

  頃陸奧來寓晤經方問疾,交到覆函稱,因此凶虐狂悖之事,萬分憂愁。舉國上下皆抱此情懷……並據密稱:伊藤今早俟日皇派來御醫診傷後,已乘輪親赴廣島稟商,後曰可回。中堂身受重傷,幸未致命。中堂不幸,大清舉國之大幸,此後和款必易商辦。臨行複雲:請寬心養傷,中日戰爭,將從此停止等語。

  這不僅是陸奧口頭如此,且有書面表示,原函如下:

  大日本大皇帝因二十八日之憂,抱歉殊深,特諭本大臣等,即允停戰,無庸苛求,惟須訂明日期界域,此系本國前未允行者。貴大臣得便,隨時可詳訂應辦各節,以便早立停戰條款。

  于此可知,日本因此事對世界輿論,無法交代,頗為緊張,準備作大幅度的讓步,其時翁同龢如果像後來那樣賞識張蔭桓,或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先向日本提出嚴重抗議,同時表示,李鴻章身受重傷,一時不能再任以繁劇,特加派張蔭桓為副使,赴日協助。日本必不能拒絕,而張蔭桓以被逐之使,複能得日本以禮相待,即此一端,便可助長外交上的聲勢;而張蔭桓在日與福士德合作,為李鴻章設謀畫策,所挽回者必多。至少不必有三國幹遼之事。惜以見不及此,只獲得二十一天的停戰期限,而和議條件上並未爭取到多少讓步。

  由於中國方面的反應既遲鈍,又軟弱,不知利用時機,採取拖延戰術。因此,日本在三月初七即提出和議條件,並限四日答覆。希望即速定議,以免引起國際干涉。事實上,李鴻章亦很可以借受重傷為由,拒絕日本在此時所提的條件;所以不出此一著者,因為他內心另有打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