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翁同龢傳 | 上頁 下頁 | |
烽火閒情 | |
|
|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之役,八月初八,文宗聽從肅順的建議,避往熱河,留恭親王在京議和。二十二日英法軍佔領圓明園,大掠後付之一炬。九月十一、十二兩天,恭王與英法分別簽訂和約,半個月後,撤兵退出北京,地方秩序,漸次恢復。 翁同龢全家,包括翁同書的妻兒、翁同爵及諸子在內,事先分往三處避難。翁心存住房山;翁同龢則往來房山及京師之間,照料京寓,打聽消息。十月十一日,迎父母回京。甫得安居,便有閒情。翁同龢此時日記中,逛琉璃廠訪書的記載,隨處可見: 十月二十日:見伯寅所藏《茶錄》、《薑避碑》二帖,皆澱園散落者也,索值甚昂,且留之以待珠還耳。得《花間集》宋本。 「伯寅」即潘祖蔭。他是南書房翰林,文宗駐海澱圓明園時,例須隨扈,值宿之處,即所謂「澱園」。圓明園被掠,「澱園」亦不免,以致潘祖蔭攜去觀玩的兩帖,散落坊間。「索值甚昂,且留之以待珠還」者,謂無力購致,暫且留閱,以便潘祖蔭得有「收回」的機會。但潘祖蔭此時境況頗窘,辜負了翁同龢的一番好意。 每逢動亂常是文物散失、易主的時候。除了劫火以外,世家舊族為了生活的壓力,或遷徙避難,擺脫累贅而讓售書籍古玩的情形,亦常有之。而舊的收藏家沒落,就必有新的收藏家興起。翁同龢之逐漸成為有名的收藏家,即始於此時,但力量不足,每有怏怏之意,如十一月十三日記: 修伯以書目見示,雲是燕庭先生家物,書凡數百種,多宋人集並金石地理等書,索五百金。得書目七十七本於三槐堂書坊,亦劉氏物。 「修伯」謂朱學勤,杭州附近的塘棲人,早翁同龢一科成進士,由戶部主事考取軍機章京,咸豐八年入直。軍機章京向分兩班輪值,領班以清語稱為「達拉密」,其時由曹毓瑛、焦佑瀛分任。曹以肅順非軍機大臣,而視軍機章京如僚屬,心不能平,以致相忤。 焦佑瀛字桂樵,天津人,外號「焦大麻子」,一味諂事肅順,故肅順護文宗出狩時,召焦佑瀛相從,薦為「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此班達拉密由吳兆麟充任;曹毓瑛所領一班留京,翌年往熱河接替。朱學勤為曹毓瑛一班的要角,以曾為翁心存屬下,故與翁同龢頗為接近。 劉燕庭名喜海,諸城人,乾隆朝大學士劉墉之孫,富藏書,雖不逮聊城楊氏,亦頗知名。道光末年任浙江藩司時,以「風雅好古」為巡撫吳文鎔所劾。劉氏後人托朱學勤售書,書存三槐堂,翁同龢特往遍觀,欲購而議價不成,只零星購得十餘種;當是重出之書,故「價極廉」。 此外,如以五兩銀子購得淳化閣帖十冊,以「白金二兩余」購得董香光所臨「閣帖」等等,皆特書於日記。大江南北,烽火漫天,而京官的閒情逸致,絲毫不受影響。及至翁同書之獄起,翁同龢創巨痛深,更畏作外官了。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